第165章 任命下達,啟程北上,見大哥,袁世凱相邀
儀鸞殿內的新政御前會議結束後,清朝政府的職能部門開始高速運轉。
一條條命令以御旨的形式,下發到全國各省,然後是府、縣。
所有層級的官員都要執行命令。
同時,以清廷中央的名義電告外國使者,展現大清改革之成果。
新政大臣們更是要討論商部、學部、廢除科舉等大事,最後通告全國。
當然,這種大事肯定不會一蹴而就,至少還需要大半年的時間打磨。
不過,很多事情卻都可以提前開始進行或者準備了。
1903年4月25日,李奇維收到吏部給他發來的通知。
讓他在5月15日之前,進京面聖,然後在吏部掛號授職,出任管學副大臣。
清朝任用官員有好幾種情況,但不管何種方式,有權力任命官員的只有皇帝和吏部。
對於高級官員的任命,比如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以及各省總督、巡撫、布政使等,吏部沒有發言權。
這一權力是皇帝獨有的,官方稱為「特旨授」,是指皇帝不經過任何程序,直接任命高級官員,當然也可以任命低級官員。
光緒封李奇維為管學副大臣,用的就是特旨授的權力。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吏部整理好官員名單,再由皇帝定奪,這種形式稱為「開列」。
若是皇帝不同意吏部的決定,則名單上的人就不能上任。
因此,清朝吏部的權力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任用中下級官員。
而中下級官員人數眾多,成分複雜,吏部要想將他們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就必須根據官員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具體有六種情況,稱為「六班」。
第一種是除班,指官員初次入仕的班次,無論通過什麼方式入仕,都要進入除班等候初次授職。
科舉、恩蔭、捐納、特旨等等,有好幾種方式都可以得到官身。
當然如果是非科舉出生者,則會需要很多考察,名次也會排在後面,分到的官職也屬於次一等的。
第二種是補班,指官員本來就有官職,因為某些原因暫時離開崗位,現在又返回了,需要重新任命。
第三種是轉班,指官員品級不變,在同一個衙門內轉任別的崗位,一般而言都是升遷。
第四種是改班,相比轉班,改班的範圍更大,不局限於本衙門內。
第五種是升班,很好理解,就是升遷,是所有官員夢寐以求的。
第六種是調班,指某些特別的職位,如果原任離職,就需要特定的官員去調任。
這類情況一般是專業性較強的職務,比如漕運、河道、欽天監等。
李奇維雖然是光緒特旨授的官員,但是他依然需要去吏部掛號,走個流程。
他這種情況,就是通過除班的方式去上任,不過職位已經提前確定好了而已。
李奇維之所以想了解清朝的官員任用制度,就是為了將來給何育傑他們也弄個官身。
這樣自己的黃埔理工大學,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清朝的官,滿打滿算也只有8年多的保質期了,但是不用白不用。
於是,李奇維帶著已經返回的李三,踏上了北上之路,他決定見光緒一面。
他倒要看看封建時代的皇帝,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至於自身的安危,目前看已經不用擔心了。
各方勢力都沒有把他定義為危險人物,只是一個技術性官員而已。
由於時間充足,李奇維決定達到京城後,先去找自己的大哥李伯開。
5月7日,李奇維和李三從塘沽下船,然後主僕二人便朝京師趕去,準備先去新軍所在地。
清朝所謂的新軍,也經歷過一系列的變動。
1894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潰敗後,為了維護統治,開始效仿西法整頓舊軍,改練新軍。
同年,清朝任命廣西按察使胡燏(讀玉)棻(讀分),在天津馬廠編練新軍,稱「定武軍」,人數為4750人。
1895年10月,定武軍駐地從馬廠轉移到小站,小站練兵自此開始。
同年12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的督練事宜,重新制定了各種新軍制度,聘用德國軍官充任教習。
他對定武軍進行了整頓擴編,使人數達到了7000人,並改名為「新建陸軍」。
同一時期,清朝在其他地方,也分別組建新軍。
其中有聶士成的「武毅軍」,董福祥的「甘軍」,這兩軍與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並稱北洋三軍。
慈禧為了加強京師的防務,決定成立一支新軍守衛京師。
1898年12月,清朝任命軍機大臣榮祿為統帥,編組北洋三軍和部分舊軍,成立「武衛軍」。
這也是後世北洋軍閥的淵源。
武衛軍分為前後左右中,共五軍。其中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被編為了「武衛右軍」,但其內部組織基本不變。
在京師大練新軍的同時,各省也開始了編練了自己的新軍。
比如湖廣總督張之洞創立自強軍,兩江總督劉坤一也創立新軍。
1899年,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奉命,從天津小站調往山東境內布防。
這使得他躲過了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得以保留實力,成為他以後最大的政治資本。
而且他在山東境內,以剿匪名義,大肆擴充武衛右軍,使人數達到了近兩萬人,成為當時清朝最強的一支軍隊。
1901年,袁世凱接任李鴻章,以42歲的年齡,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在清末政壇上堪稱奇蹟。
他的武衛右軍也隨他離開山東,前往京師,駐紮在京師南苑,成為朝廷拱衛之軍。
1902年,日俄矛盾加劇,清朝為了加強東北邊防,命袁世凱擴充新軍,以便擴大駐防區域。
於是,袁世凱派王士珍選募壯丁六千,帶至保定訓練,稱「新練軍」。
真實歷史上,在1904年,清朝成立總理練兵處(奕劻已提出建議),負責訓練新軍。
清廷任命奕劻為練兵處負責人,而袁世凱則為實際管理者。
並正式劃定軍制,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三等,待遇依次遞減。
接著,在袁世凱的建議下,清朝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
每鎮官兵定額為12512人(相當於後世的師),由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組成。
並按照從上到下的等級劃分管理層次:
鎮(統制)、協(協統)、標(標統)、營(管帶)、隊(隊官)、排(排長)、棚(棚目)。
1905年,袁世凱的武衛右軍,被改編成「北洋常備軍第四鎮」,也是後來他的北洋六鎮的核心。
六鎮內除第一鎮由滿人鐵良任統制外,其餘五鎮的統制均由袁世凱的親信擔任。
從此,袁世凱有了爭霸天下的雄厚基礎。
定武軍、新建陸軍、武衛右軍、北洋常備軍。
新軍的歷史,就是伴隨袁世凱崛起的歷史。
李奇維的大哥,李伯開,在小站練兵時,就已經跟隨袁世凱了。
如今他就隨軍駐紮在京師南苑。
身為一營之管帶,李伯開的時間幾乎都在軍營中度過,不能自由出行。
而且他嚴於律己,以身作則。
所以,即便李奇維從國外歸來,兄弟倆六年未見,他也沒有請假,而是恪盡職守。
不過,當李奇維主動找上他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武衛右軍駐紮處。
「三弟!」
「大哥!」
李伯開一臉驚喜地看著李奇維,剛剛守衛通報,說有人找他,他還納悶。
沒想到竟然是自己的三弟過來了。
他一直為不能去給李奇維接風洗塵而遺憾,如今相見,肯定要把酒言歡,徹夜長談。
而李奇維也是第一次真正見到大哥,果然是新軍,和清朝的那些八旗兵完全是雲泥之別。
李伯開一身帥氣的軍裝,配上精幹的短髮,英姿逼人,氣勢如虹。
「大哥,你現在好威風啊。」
「一個管帶怕是要管好幾百人吧。」
李伯開身材高大,臉上因軍旅生涯而變得剛毅滄桑,他哈哈大笑,震的李奇維耳朵生疼。
「三弟,要是論文,我不如你,但是要論武,大哥我還是有點底氣的,哈哈。」
「我現在手下有六百人左右,都是我的好兄弟。」
李伯開豪爽的性格,讓他在基層中威望很高,大家都願意聽這位李管帶的話。
李奇維聽到李伯開的話,也非常佩服自己大哥。
這年頭,當長官容易,但能讓下屬信任和聽話,就很不容易了。
李伯開雖然沒有受過正統的軍事教育,但他自己也摸索出一套帶兵方法。
同時,李奇維心裡升起異樣心思。
也許大哥的幾百人,在未來能發揮出關鍵的作用。
他早晚是要獨立出去,在海外建立科學之城,自成一體。
前期當然就需要一定的武力基礎,或許可以考慮說動大哥。
等到亂世來臨,什麼都是虛的,只有手裡的兵才是真的。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在李奇維還沒有猥瑣發育出絕對武力時,有一定的自保能力還是很必要的。
雖然後期,他會與國內合作,尋求庇護。
但在事業草創時,除了血緣關係的親人,任何人都靠不住。
即便不是親人,也得是同鄉或者關係密切的朋友。
袁世凱在小站組建新軍班底時,也是靠這種辦法。
管理參謀營務處的徐世昌,是他少年時的朋友;
糧餉局總辦劉永慶,是他的表弟;
步兵第二營統帶吳長純,是他在朝鮮時的老部下,後任北洋第五鎮統制;
馬隊第一營後隊隊官吳鳳嶺,是袁家傭人的兒子,後任北洋第四鎮統制;
後來,更多武備學堂畢業的高材生加入,成為新軍骨幹,這才讓新軍煥然一新,真正專業化。
但是現在,李奇維肯定不會和李伯開談論這件事。
正當他要說話時,李伯開搶先道:「三弟,今晚八大樓我請客,咱們兄弟二人不醉不歸。」
「不過現在,你得隨我去見一個人。」
李奇維納悶,問道:「誰啊。」
李伯開笑道:「我們大帥有請。」
「剛剛我出來時,被大帥召見,讓我務必留伱見他一面。」
「三弟,你的面子可真夠大的,竟然能讓大帥親自邀請。」
李伯開也是對自己這個三弟佩服的五體投地。
在他心裡,袁大帥可是直隸總督兼新軍掌舵者,就算三弟是英國爵士,那也有不小的身份差距。
若是大帥對三弟有好感,那豈不是自己也能跟著沾光,李管帶開始做美夢了。
李奇維只是一楞,沒有什麼激動之情,袁世凱竟然想見自己。
我一個科學家,你一個新軍頭子,怎麼看怎麼都沒有交集,不知道對方葫蘆里賣什麼藥。
自己目前的身份和榮譽,對於袁世凱來說,恐怕還不夠看。
李奇維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地方吸引到他了。
不過,他準備去見見袁世凱。
來到這個時代,可不就得會會那些歷史上的傳奇人物。
於是,他便跟著李伯開朝袁世凱所在的地方走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