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慈禧召開新政朝會
就在李奇維規劃黃埔理工大學時,廣東學政于式枚也沒有閒著。
他將李奇維的教育改革綱要整理並潤色後,便動身出發,北上面聖,呈奏這份綱要。
從廣州出發,沿著海岸線,一路直達天津塘沽,然後馬不停蹄趕往京城。
1903年4月15日,于式枚終於順利抵達京城,並下榻在賢良寺,等待明天的朝會。
在後世很多人的印象里,對古代皇帝最熟悉的事情,恐怕就是上朝處理政務了。
有的皇帝懶惰,二十年不上朝;而有的皇帝是工作狂,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在上朝處理國家大事。
清代的朝會分為大朝和常朝。
大朝是在每年的元旦、冬至及萬壽節,皇帝御太和殿接受王公和文武百官的參拜慶賀等。
大朝是一種單純為體現國家禮制而設立的朝會制度,皇帝在朝會上不會處理任何政務。
說白了就是一種儀式,一年只有三次。
而常朝則是為處理日常政務而設立的一種例行制度,也叫「御殿聽政」。
根據皇帝的喜好不同,常朝的時間也不同。
但總體來說,常朝每個月會舉行三四次。
可以看到,哪怕是常朝,時間也很少,皇帝幾乎不可能處理太多事務。
所以,在大朝和常朝之外,還有一種朝會,叫「御門聽政」。
它才是皇帝處理政務最重要的朝會形式,後世影視作品中所謂的「上朝」都是指御門聽政。
至於御門聽政的地點有太和殿、乾清宮、圓明園、避暑山莊等等。
到了清末晚期,由於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再加上西學衝擊,清朝的組織結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朝會的程序和流程也發生了重大改變。
「大起」就是一種特殊的朝會,也叫「御前會議」。
皇帝為了應對重要的政治與外交問題,召見軍機大臣、全體部院大臣,甚至有時把官員等級放的更低。
御前會議往往參加的官員人數眾多,討論的都是重大問題。
此外,因為慈禧的存在,從而產生了垂簾聽政的制度,即太后臨朝聽政。
朝會的地點也經常轉移到慈禧的居所,儀鸞殿。
所謂的御前會議,其實也就是慈禧主導的會議。
而光緒一般會在乾清宮或者坤寧宮召見臣子。
當然現在的他已經被軟禁,住在瀛台,只有需要他參加朝會時,慈禧才會派人去接他回紫禁城。
怎一個慘字了得。
4月16日,紫禁城。
上午巳時一刻(十點十五),清朝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在儀鸞殿東暖閣召開了一次規模很大的御前會議。
共有一百多名在京官員參加,還有不少從京外趕來的官員,于式枚就在其中。
本次會議的主題就是討論新政的實施情況。
儀鸞殿是南北朝向,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背窗向北坐,眾多大臣則依次跪在御案旁。
眾臣跪地叩禮後,光緒和慈禧讓眾人平身,會議開始。
慈禧在明黃色的珠帘子後,影影綽綽,讓人看不清她的表情。
三年前,就是在這裡,她和百官商討對八國聯軍宣戰一事,結果就是被揍得屁滾尿流。
如今,她又要在這裡聽人討論,她最反感的新政改革。
慈禧的內心很不舒服,卻又無可奈何。
她善於玩平衡政策,但當群臣眾口一詞,一致同意某件事後,她也只能妥協。
政治是很複雜的。
而反觀光緒,此刻卻顯得意氣風發,總算找回了一點當皇帝的感覺。
讓你們當初都不支持我的變法,現在還不是得乖乖照做。
他的內心極度暢快,倒想看看你們這幫人把新政搞成什麼樣了。
慶親王奕劻首先出列,他是新政的負責人,一切結果都由他上報。
奕劻首先對慈禧和光緒拍了一通馬屁,讚嘆太后和皇上運籌帷幄,高瞻遠矚,讓大清重新恢復元氣,國力蒸蒸日上。
然後又大肆美化新政的成果。
其中重點講述了慈禧最在乎的新軍編練情況。
「啟稟太后和皇上,如今編練新軍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
「全國各省都已經逐漸成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
「奴才斗膽上奏,希望朝廷能設立練兵處,統籌全國新軍之編練事宜。」
說罷,奕劻便低頭雙手呈上一份計劃書,由李蓮英拿走,送到慈禧面前,看完後再給光緒看。
珠簾後傳出一道聲音:「你做的不錯。」
「我大清要是早有這樣一支新軍,也不至於被洋鬼子們欺負成那樣。」
「可見伱們平時都是懶人,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
群臣頓時惶恐,雖然內心吐槽,還不都是你個老妖婆的鍋,但絕對不能表現出來。
「奴才(臣)萬死!」刷完,齊刷刷跪下。
「好了,都起來吧,今天是來討論事情的,不是讓你們來磕頭的。」
「剩下的事情,皇帝你看著辦吧。」
了解了最重要的新軍改革後,剩下的慈禧都不太關心了。
當然她只是隨口一說,她不關心不代表光緒可以做決策。
而光緒也很有自知之明,所謂的看著辦,就是看著慈禧辦。
「是,親爸爸。」
接下來,奕劻又匯總了新政在商業、教育、官制、法律等方面的成就。
贏得在場群臣的默默點頭,現在這是中興的前兆。
大清經歷了那麼多黑暗時刻,現在總算能看到一點曙光了。
光緒臉上也露出驚喜的表情,沒有哪個帝王不喜歡一個強盛的國家。
雖然它暫時不是自己的,但早晚有一天會是。
光緒已經想通了,論權力鬥爭,再過三十年,他也比不上慈禧。
還不如老老實實熬時間,年齡才是他最大的資本。
於是,他內心的包袱沒了,整個人顯得更加有精神了。
對奕劻不吝賞賜,稱讚他為國實幹,是眾官楷模。
接著,新政的幾個政務大臣,也分別上奏,介紹具體的成果,以及當前所面臨的困難,希望朝廷能夠提供支持。
包括設立商部,倡導私人創辦工商企業;修訂大清律法;在邊疆設置行省,方便管理等等。
其中袁世凱的摺子更是引起一片驚呼。
他和張之洞一起,奏請朝廷停止科舉,興辦新式學堂。
要知道,這可不是1901年取消的武科科舉考試,而是在華夏延續了1300多年的文科科舉考試。
科舉,這是古代所有讀書人魚躍龍門的唯一手段,更是寒門學子逆天改命的唯一機會。
然而,在新政面前,科舉也得讓步。
因為科舉的內容和形式,實在跟不上世界的局勢發展了。
早在前幾年,就已經有不少大臣建議廢除科舉。
但是因為事關重大,清廷一直拖著,走一步看一步。
如今,全國各省已經開始建立新式學堂,這和科舉有天然的矛盾和衝突。
形勢所迫,不得不變。
要麼取消科舉,要麼取消新政,二者只能選一個。
此時,朝會上頓時出現了不少的竊竊私語聲。
張之洞是湖廣總督,袁世凱是直隸總督,兩位大佬聯名上奏,就連慈禧也不得不重視。
「皇帝,你的意見呢?」
光緒微微低頭,把皮球踢回去,「一切全憑親爸爸聖裁。」
慈禧在帘子後面,眾人看不到她的表情,也無法揣摩她的心思。
「罷了罷了,都隨你們,你們想廢除那就廢除吧。」
「但哀家有一條要求,那就是廢除科舉後,新式學堂需要承擔起作用。」
「為國家培養人才的目的不能變。」
群臣高呼:「太后聖明,皇上聖明。」
忽然,慈禧又問道:「張百熙呢?」
人群中閃出一人,正是管學大臣張百熙,「微臣在。」
「我看了你寫的學堂章程,只能算一般般。」
「接下來具體你想怎麼做呢?」
「教育到底要怎麼改革。」
「那些年輕人,懂得越多,越反對大清朝。」
「別以為我身在宮中,就是老糊塗了。」
「朝廷每年派遣的那些留學生,回來後連辮子都給剪了,這就是你們口中的忠君愛國嗎?」
慈禧的語氣並不嚴厲,卻嚇得在場所有人又一次跪下。
「教育是國家之根本。」
「我讓你們辦新式教育,是為了強盛我大清的,而不是培養跟大清作對的逆子。」
「還是說,你們在座的各位,都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小心思啊。」
這話就嚴重和誅心了,所有人嚇得瑟瑟發抖,全都不敢出聲。
開玩笑,這時候誰敢搭話,那就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
過了許久,帘子後才傳來平靜的聲音,「都起來吧。」
「張百熙,你回去後好好研究,下次我還要問你。」
「是。」
接下來,君臣們對新政又討論了各種細節,力求不出差錯。
不一會兒,東暖閣內便安靜下來。
得到慈禧和光緒的示意後,小太監尖聲說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就在眾人以為今天的會議就要結束時,忽然,一道聲音從人群後面傳出。
「啟稟太后、陛下,臣廣東學政于式枚,有本上奏。」
眾人紛紛用餘光朝于式枚撇去,心想這是哪個愣頭青。
太后已經對新政教育不滿意了,你一個學政還往上湊,簡直是腦子被驢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