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鑾殿上。
御史台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們,一個個輪番上陣,圍繞著「歲舉制」和「中正制」,花樣百出的各種對罵。
皇帝項燕然百無聊賴,聽的有些犯困。
這些對罵,他已經聽了半個月,耳朵都起繭子。
眾朝臣們就不能來點新鮮的罵法?
或者乾脆一點,拿出個結果來也行!
年僅十四歲的太子項天歌,正經危坐在太子座席上,卻是津津有味,充滿了好奇。
他原本覺得跟自己無關,是兩派朝臣的爭鬥,自己只是來看一場大朝爭的熱鬧。
可是被小昏侯一番「教唆」,忽然想看兩派官員的站隊立場。他不由仔細聽,仔細品,這兩派官員的意圖。
太子驚喜的發現,自己居然看懂了。
兩派官員所爭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舉薦權」。
誰有資格來舉薦舉子參加殿試?!
按照之前的「歲舉制」,只有王侯公卿和二千石以上官員方,有舉薦的權力。
他們幾乎清一色都是門閥勛貴派,或者是郡縣的頂級豪族,占據了大楚官員的絕大部分。
而儒派官員對此極為不滿,提出改制,要用「中正制」——以當世大儒為中正官,來取代王侯和二千石以上官員,舉薦人才參加殿試,入朝為官。
如此,才能讓更多的儒生,進入朝堂。
依然是舉薦制。
只是舉薦權換了人。
這涉及到巨大利益的轉移,從門閥勛貴讓渡給儒派。
門閥勛貴派自然不會輕易的讓渡出這龐大的利益,他們又不傻,憑什麼要把自己手裡的舉薦權,讓給大儒。
御史台這一波氣勢洶洶的衝鋒,再次被丞相府眾官員們給無情的擋了回去。
以金陵十大門閥為核心的丞相府,根基太過深厚。三公九卿級的高官,至少占了十一個之多。
從謝胡雍主相、李榮太尉、王肅副相、太常盧梓、郎中令崔浩然、大農令楊褚、少府蕭恭望...哪個不是王侯門閥?
僅有御史大夫孔寒友一人,是儒派官員領袖。
任由御史台如何叫罵,丞相府這邊一口咬著反對改革祖制。
儒派的根基在大楚郡縣的中底層,在朝堂上勢單力孤,根本無法撼動門閥勛貴。
太子項天歌琢磨著,這兩派官員的確都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而戰,似乎並沒有考慮皇帝的意思。
照這樣下去,恐怕今日的大朝爭,儒派依然要無功而返。
太子瞧了一眼父皇項燕然,父皇在寶座上神情淡漠,也不知在想什麼。
...
御史大夫孔寒友陷入了艱難的抉擇之中。
御史台官員勢力還是太弱,在朝堂上人數太少。一旦丞相府眾官員們上下一致咬定「歲舉制」沒問題,反對改成「中正制」,他根本沒有辦法。
可是,皇帝已經下了死令,今日必須攻破歲舉制。
否則,第一個上書的董賢良就成了衝鋒陷陣的犧牲品,肯定逃不了陣亡的命運。
丞相府必定事後算帳,董賢良丟了縣令的官職事小,只怕命都保不住。而皇帝也不會去管董賢良的死活。
他必須要批倒「歲舉制」,必須要徹底證明「歲舉制」不行。拿下戰功,皇帝才會保董賢良。
這需要一個源頭。
最好的源頭,就是殿試優甲「小昏侯」。
只要把小昏侯批倒,批臭,批的臭不可聞。那麼,其他舉子們連小昏侯都不如,自然全是一群庸才,把整個歲舉制都會臭掉。
這是唯一有機會,破掉歲舉制的突破點。
但是,御史們一旦攻擊小昏侯,小昏侯手裡可是有《大楚邸報》。小昏侯自己的戰鬥力也相當的彪悍,他反咬一口怎麼辦?!
必須讓小昏侯保持沉默,讓他不開口。
孔寒友下了決心,他伸出一根指頭。
執行一號方案!
很快,旁邊的御史便將這個暗示,傳遞了出去。
...
楚天秀在金鑾殿下眾臣之中,正在百無聊賴之間,忽然旁邊一名官吏朝他眨了眨眼,袖內遞過一捲紙來。
楚天秀納悶的接過來,打開一看。
正是他和董賢良談的第一份協議,上面已經按了董賢良的手印。
小昏侯保董賢良,而董賢良要欠下一個人情。這是董賢良的「賣身契」,一旦簽了,就欠他小昏侯一份「天大的人情」,日後必須還。
裡面還夾帶了一張小紙條,「小昏侯,若在朝堂上有言語得罪之處,還請勿要怪罪!」
楚天秀笑了笑。
那三份協議早給他不就得了,他早就開炮,助儒派轟擊歲舉制了。非要在這朝堂形勢緊迫下,才肯交出這第一份協議來。
「行。我閉嘴,你們隨便罵!」
楚天秀答應了。
反正他小昏侯早就被罵慣了,多罵兩下也不會掉肉。這份協議讓董賢良欠下一個大人情,儒派是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的。
楚天秀這邊一點頭,御史台立刻開始炮轟。
「皇上,眾所周知,小昏侯乃是金陵赫赫有名之紈絝,名聲惡劣。
但他是已亥年殿試頭名,可見其餘眾舉子是何等的不堪。
我大楚長此以往,有何賢能人才可用?歲舉制腐朽不堪,當立刻廢黜。中正大儒,為朝廷選才。」
一名御史出列,義正言辭道。
眾朝臣們,頓時看向小昏侯。又罵到小昏侯頭上了,正常情況下,小昏侯是爵不會忍的。
楚天秀卻默不作聲。
謝胡雍坐在殿上,一直沉默不語。他是主相,眼前這較量,還不需他親自上場。
王肅副相冷笑。
御史台又拿小昏侯當靶子,指桑罵槐,抨擊歲舉了!
小昏侯默不吭聲,毫無疑問肯定是收了好處,否則御史不敢在這個節骨眼上,去招惹小昏侯這個勁敵。
但是,御史台想要批臭小昏侯,從殿試頭名上批倒歲舉制,又豈是那麼容易!
丞相府又不是吃乾飯的。
「皇上,臣有奏!」
王肅副相站了出來,也不反對,只是淡淡道:「陛下,小昏侯造昏侯紙,此乃我大楚文化大興的祥瑞之兆。
但是,朝廷郡縣、民間,依然在使用笨重不便的竹簡。
臣請朝廷正式下令,以紙代簡,通行天下!」
大農令楊褚也上奏,緩緩道:「臣附議。『以紙代簡』所需費用,由大農令調撥。」
大農令,管的就是大楚錢糧、稅賦等相關的財政,相當於中央財政部。
「臥槽~!」
楚天秀頓時瞪大了眼睛,震驚了。
昏侯紙已經在金陵城流行一段時間了,朝廷雖然在使用,一直沒有下任何「以紙代簡」的政令。
所以,各地郡縣,連近在百里遠的丹陽縣都還在使用竹簡,更別說其它地方。
這丞相府真捨得下本錢啊!
居然這個關頭,把「以紙代簡」拿出來。
一個縣一日用掉數百、千張紙,大楚至少是日耗百萬張以上紙。這還只是最低級的使用量,等完全推廣開來,日用千萬張那也是尋常。
沒有丞相府下令,這斷然是做不到的。
紙張價錢還比較昂貴,沒有大農令的財政撥款,大楚百郡千縣的衙門也根本無法推行以紙代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