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然有焚身救世之念》
光緒年間,在皖南的霍山,有一個名叫常慧的青年,他後來被人們尊稱為朗然。常慧自幼聰慧過人,但心中始終有一份難以言說的追求。終於有一天,他毅然離家,前往青陽九華山的淨度寺,尋求心中的那片淨土。
光緒乙亥年的冬天,常慧在九華山的甘露寺接受了莊重的佛門戒律,從此正式成為了一名僧人。他給自己取了一個法號——朗然,意為心明如鏡,朗照世間。
辛卯年的四月初九日,朗然來到了常州的天寧寺。他進入念佛堂,一心向佛,刻苦修行,對淨土的信仰堅如磐石。十五年來,他如同一塊磐石,不為外物所動,一心一意地追求著心中的佛道。
然而,歲月不饒人。隨著年歲的增長,朗然的身體逐漸衰弱,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隨眾入堂修行。於是,他搬到了寺後的普同塔院,雖然環境幽靜,但他依然堅持苦行,不輟修行。
在普同塔院的日子裡,朗然時常看到寺中的僧侶們閉關精修。他深受感動,發願成為護關僧,為閉關的僧侶們守護清淨之地。在守護的過程中,他日誦《法華經》,以經聲洗滌心靈,淨化靈魂。
朗然還聽聞了一個關於藥王焚身救世的傳說。他深受啟發,時常以焚身救世的故事來勸勉自己和他人。他相信,只有捨棄小我,才能成就大我;只有燃燒自己,才能照亮他人。
就這樣,朗然在天寧寺度過了他的一生。他的故事成為了寺中的傳奇,激勵著後來的僧侶們不斷追求佛道,苦行修行。而朗然的名字,也永遠地鐫刻在了天寧寺的歷史長河中。
外一篇 《寄禪作偈示僧眾》
在古老的中國,有一位法名敬安的僧人,他自號「八指頭陀」,是一位與唐代著名詩人貫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修行者。他不僅在佛學上有著深厚的造詣,更是以詩為禪,以禪入詩,達到了詩禪合一的境地。
鄭蘇堪方伯曾盛讚他:「雄據天童勝」,意為他在天童寺修行時,猶如一位雄獅,穩穩地占據著那方勝境。他不僅僅是一位高僧,更是一位以詩作佛事的詩人。
宣統己酉年的一個冬日,寄禪上人召集眾僧,他微微閉上眼睛,仿佛在聆聽內心的聲音。然後,他緩緩開口,作出一首偈語:「空山寂歷孰相尋,枯木龍吟絕賞音。」他解釋說:「枯木里龍吟,是禪語中的一句,意指在寂靜的枯木中,也能聽到龍吟之聲,這是內心的覺醒和升華。」
偈語繼續道:「開盡寒花飛盡葉,孤峰迥迥是吾心。」他指著窗外的景象說:「你們看,那寒花已開盡,落葉已紛飛,而我心中所嚮往的,是那遙遠而孤獨的峰頂,那裡有我嚮往的清淨與自由。」
眾僧聽後,無不默然。他們被寄禪上人的禪意深深打動,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內心的那片淨土。從此,他們更加努力地修行,希望有一天能達到寄禪上人那樣的境界。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