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練塘為懶僧 (外一篇)

  《練塘為懶僧》

  達瑛,字慧超,號練塘,是一個頗有些傳奇色彩的僧人。他最初在棲霞寺擔任主持,那時他風華正茂,佛法造詣深厚,備受信眾們的尊敬。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達瑛逐漸厭倦了世俗的喧囂,開始嚮往起清淨的修行生活。

  於是,他離開了棲霞寺,來到萸灣精舍,開始了他習靜的生涯。在精舍里,達瑛過著簡單而寧靜的生活,他每日誦經打坐,參禪悟道,很少與人接觸。他的這種生活方式,讓人們對他充滿了好奇和敬畏。

  洪稚存太史亮吉是達瑛的一位好友,他常常來精舍拜訪達瑛。每次見面,他都會被達瑛的寧靜和深邃所吸引,但也不免為他的「懶惰」感到好笑。因此,他戲稱達瑛為「懶僧」,這個稱呼在朋友圈裡傳開了,成為達瑛的一個獨特標籤。

  然而,儘管達瑛被人們戲稱為「懶僧」,但他的內心卻充滿了智慧和力量。他通過修行,逐漸領悟到了佛法的真諦,他的心靈也因此變得更加寧靜和強大。他的故事,在後世傳為佳話,成為了一個激勵人們追求內心寧靜和智慧的典範。

  《語峯有語錄》

  清朝康熙年間,禪宗曾流行起了一種說法,主張不立語言文字。然而,這樣荒誕的主張,竟被一些盲師邪種所利用,用來掩飾他們的昏愚與固陋。他們以此為藉口,將一切文字與言語都掃除在外,仿佛這樣就能更接近禪的真諦。

  然而,佛祖在闡教時,卻是以文字來傳法的。慈氏在演繹瑜伽智慧時,龍樹在解釋般若智慧時,都是藉助了文字的力量。而當大道東流,遁、遠二師在南方發揚光大,什、肇二師在北方弘揚教義,文字與語言的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

  自隋、唐以來,天台、清涼、永明等大德的文字,如同陽光普照大地,又如水行於地,無所不在。到了宋代,佛教教義廣泛傳播,文字與語言也愈發繁多,無法一一數盡。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鐔津三家以孤傲高亢的態度尊崇教義,他們的文字簡潔而有力;石門則以通敏之才扶持宗派,他們的文字深奧而華麗;徑山則以廣博的學識應對機緣,他們的文字明快而奔放。這些都是語言文字在佛教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對於那些主張不立語言文字的人來說,這些似乎都不重要。他們似乎忘記了,文字與語言是人類溝通與交流的基礎,也是佛教教義傳承的重要載體。

  然而,當剽竊的惡習流行,一些庸妄狂禪的人,只知道抄襲幾十則公案,開堂頌古,棒喝交馳,卻只在口頭上做文章,這種所謂的禪修,其實只是表面的形式,缺乏真正的內涵。就像鳩摩羅什所說,嚼飯與人,不僅失去了食物的原味,還可能讓人感到噁心。因此,對於這些人來說,語言文字的不足,確實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在黎平的南泉寺,有一位語峯禪師,他自幼聰慧,便投入空門,受付囑後深感盲禪固陋之習的弊端。於是,他遍訪名山大川,參訪高僧大德,歸來後更是閉門讀書賦詩,深入探索禪的真諦。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十餘年,語峯禪師的名聲也日漸顯赫,最終成為了南泉寺的主持。

  胡奉衡曾讀過語峯禪師所刻的《語峰語錄》,對其讚不絕口,稱其文字幽閒恬淡,氣暢筆老。這正是語峯禪師多年來深入探索禪的真諦,以文字為媒介,傳達自己對佛教教義的理解與感悟的結果。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禪修,不是摒棄文字與語言,而是要學會用它們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與理解。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