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雪廬翛然自遠(外二篇)

  《雪廬翛然自遠》

  乾隆壬辰年間(1772年),蔣心餘太史士銓遊歷至揚州,聽聞建隆寺有一位名叫雪廬的僧人,名聲遠揚。他心生好奇,便邀上同窗好友金棕亭教授兆燕一同前往拜訪。

  兩人來到建隆寺,耳邊傳來陣陣鐘聲和誦經之聲,整個寺院仿佛都被吟詠之聲所包圍。他們循聲而去,只見雪廬正伏在案几上,一手翻閱著經書,一手指點著,口中傳授著佛法,正在教導兩位小僧人讀書寫字。

  兩位小僧聚精會神地聽著,口中念念有詞,如同學堂里的學生一般。蔣心餘見狀,心中暗自驚奇,這雪廬果然名不虛傳。

  金棕亭在一旁笑道:「這兩位小僧人,名叫巨超和道揆,是雪廬的孫子輩。他們雖然年紀尚幼,但已經展現出了不俗的才華和儒雅之氣。與他們相比,那些整天在官場和富人圈中應酬的人,簡直是俗不可耐啊。」

  蔣心餘點頭稱是,對雪廬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幾分。他好奇地問道:「雪廬大師俗家出身何處?姓甚名誰?」

  金棕亭回答道:「雪廬大師俗家姓張,名復顯,字夢因,祖籍桐鄉。他棄俗歸佛,一心向道,如今已是建隆寺的一代高僧了。」

  兩人與雪廬暢談佛法,度過了愉快的一天。他們被雪廬的學識和修為所折服,也對小僧人們的未來充滿了期待。這次拜訪,讓他們對佛教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納些有楊歧風穴之目》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位名叫一超的僧人,他的法號叫做納些。他性格孤僻,就像那遠離塵囂的楊歧山的風穴一般,獨自守護著內心的寧靜。他師從紫松章禪師,深受其佛法精髓的薰陶。後來,他又得到了天台宗崇光龍法師的悉心指導,繼承了其衣缽。

  一超在邗江的天寧寺開法,以他的智慧和慈悲,為眾生指點迷津。然而,由於某些事情的發生,他不得不離開天寧寺,前往京城。他原本計劃在廬山結廬而居,但命運弄人,這個願望並未能實現。

  晚年的一超,選擇了回歸嘉興新篁里的太平寺。這裡的環境清幽,遠離了塵世的喧囂,正是他內心所嚮往的淨土。他在這裡度過了餘生,將自己的智慧與慈悲傳遞給了身邊的弟子們。

  最終,一超在太平寺安詳示寂,他的離去仿佛是一場寧靜的修行,他的精神和智慧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激勵著後來的修行者不斷前行。

  一超的故事在嘉興地區廣為流傳,他的孤僻性格和堅定的信仰成為了人們口中的佳話。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內心的寧靜和佛法的真諦,他的精神永遠值得人們敬仰和學習。

  《東悟長而祝髮》

  明末清初,有一位名叫明修的僧人,他字可尚,號東悟,出身於常熟的高氏家族。明修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做了一個奇特的夢,夢中聽到神祇的話語,說她的兒子有著宿世的慧根。

  明修長大後,決定追隨內心的召喚,他來到維摩寺,削髮為僧。為了求得更高的佛法,他前往吳門的超源中興五泉寺受戒,從此開始了他的修行之路。

  明修渴望了解更廣闊的佛法世界,於是他決定離開五泉寺,去遊歷名山大川。他先後遊歷了風景秀麗的峨眉山、神秘莫測的普陀山以及莊嚴肅穆的五台山。在遊歷的過程中,明修不僅領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通過與各地高僧的交流,深入學習了佛法的精髓。

  明修的遊歷經歷豐富了他的修行體驗,也讓他對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寫成了一部名為《鑒雲留跡》的著作。這本書不僅記錄了明修的修行歷程,也展現了他對佛法的獨到見解和深刻體悟。

  明修的故事在後世傳為佳話,他的《鑒雲留跡》也成為了佛學界的一部重要著作。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修行不僅是一場內心的歷練,更是一次對世界的深刻探索和領悟。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