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捐款者最多者能坐花車,怎麼花車上的是個女人?」
人群中,有人嘀咕了一句,立馬有人反駁,「那可是太后。」
太后,素來在京城百姓心中,都是寬厚仁慈的代名詞,一提到太后,許多人的目光從打探變成了尊敬,都在說太后娘娘曾經做過的好事。
有一年,城外聚集了許多災民,太后娘娘出宮親自施粥,還出了不少銀子給災民安置家園。
路上有小孩衝撞了太后的馬車,換了其他權貴,肯定少不了一頓責罰,然而,那日,太后娘娘下了馬車,安撫那個小孩,怕孩子被護衛恐嚇出毛病,還給了錢讓小孩父母帶他去醫館瞧病。
那錢哪是瞧病的,分明是打賞。
說話做事那叫一個溫柔和氣。
還有很多例子,幾乎是家喻戶曉的美名。
大家贊著、嘆著,突然,一道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物有一變,人有千變,若要不變吶,除非三尺蓋面。」
眾人一聽,紛紛詢問此話何解?
「你們說的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我前陣子才聽到最新消息,是我那在宮裡當差的大侄女說的,幾個月前,上頭那位得了些難以言說的病,性情大變,病症久治不好,不知砍了不少太醫。
「除此之外,還打殘了不少宮女,如今,她身邊伺候的人,一個個都擔驚受怕,就怕哪個動作沒做對,叫人看了不順眼,被賜個一丈紅鶴頂紅別的紅。人家進宮是去當差,年滿便能出宮過好日子,愣是被打殘打死。」
「什麼什麼?你說被誰打?」有人追問。
那人不敢回答,只是偷偷地看向緩緩走來的花車,其餘人也朝花車看去。
方才看的,是太后娘娘吧?所以,他說的性情大變,是她?
這……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我哄你們做什麼?我去探望侄女時,她親口說的,還能有假?噓,來了來了,別說了。」
若被聽到,他們一群人可就完蛋了。
皇上的步攆走過,就是花車,緊接著是遊行的隊伍。
既是嘉獎捐款者,自然不只是遊行這麼簡單,還有人在前頭,拿著冊子大聲念著捐款人與款項。
用德宣帝的話來說,做了好事必須宣揚,一來,讓真正心善捨得捐錢的人得一份真正的榮譽,二來,讓摳搜的大臣們愧疚。
「太后娘娘,捐白銀三萬兩;京城糧商賈家,捐糧食十萬斤、白銀萬兩,共計一萬一千兩;嬌綺花樓陸家,捐白銀一萬一千兩……
丞相大人捐白銀二千兩;麗貴妃,捐白銀一千兩;江陵王捐白銀一千兩;工部……」
前面大數額的,基本是皇商和京城數一數二的富商人家,用些銀子便能買到朝廷親封的美名,大家自然願意。
越往後念,捐款數額越小,也越來越不受大家關注。
百姓都聽麻了,只感覺,隨便一個人都能捐上成百上千兩銀子,甚至覺得幾百兩銀子很少上不得台面。
而都忘了,自己一個月甚至連一兩銀子都不一定能掙到。
「你說的不一定對。」大部隊走過,剛才談論的人繼續那個話題,「看到沒,這麼多人中,就連皇商都才捨得捐一萬多兩,太后娘娘出手就是三萬兩,還不足以說明,她是真的心善,真心實意地為江南災區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