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不解
議和?
議個屁的和!
早先沒銀子的時候朱慈烺都沒打算和清廷議和,更何況他現在都已有數百萬銀子進帳。
所以對朱慈烺而言,所謂談判的先決條件也只不過是為了穩住內里的「主和派」罷了。
自古以來,由南伐北的難度極高。
唯一完成了這個地獄級任務的也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這裡面的因素千千萬萬,但歸到根里卻能總結為統一戰爭不符合南方的利益。
便拿這幾年的情況來說。
起先地方大族都覺得大明已然無救,與其困獸猶鬥倒還不如安安穩穩換個主子交稅。
更何況弘光朝廷由馬士英等人掌權,在打壓江南各方勢力時可謂不遺餘力。
此等情形之下,這些勢力自然無心維護弘光政權,出現一潰千里,甚至傳檄而定的局面也便是情理之中。
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突然冒出來了個朱慈烺。
其後中、東兩路清軍相繼戰敗,「假太子」終成了真皇帝。
對此,他們其實也能接受。
畢竟新皇對這次背叛只是從另一個層面進行了有限度的清算,所用臣子也都是如錢謙益、黃劉二周這樣的「自己人」。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這位新皇都與先前那兩個莽撞貨色不同,掌了權柄自也符合江南各方的利益。
可這畢竟是兩股不同的力量,隨著清廷使者的到來,兩面的分歧立時便出現了。
對皇帝而言,北伐自然是能夠寫進歷史的豐功偉績。
但對江南的諸多勢力而言,北面已在多年戰亂之下變得千瘡百孔,且不說將韃子趕走之後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半點好處,便是爭奪朝中話語權這一點便足以讓南面的各方竭盡全力促成和談。
若按著過去的故事版本來看,皇帝和南面各方勢力的短暫蜜月期也便到了終點。
其後若是皇帝的力量占據優勢,那麼便會出現一次次莫名失敗的北伐;若是南面的力量強一些,甚至連皇帝都沒有北伐的心思,那麼整個朝廷也便在長江天塹的阻隔之下偏安一隅,直至出現變數。
可對朱慈烺而言,這變數早就有了。
只不過在這個時節,變數生自海上,卻非如過去一般源於草原。
沒錯。
荷蘭人,或者說大掠奪時代便是他需要的變數。
至於這變數到底該如何發揮作用——
5月1日
常德府
自歸明之後,李過、高一功這路人馬便一直駐紮在這個戰略要地。
按著常理來說,這一片歷經戰亂根本不可能供得了這麼大一股軍隊,但由於大明皇帝從海外搞來了不少糧食,他們總算也擺脫了前幾月那種朝不保夕的日子。
只是
「夫人,侄少爺和舅老爺來了。」
常德城內一處不算太大的宅院裡,本還在對著窗外愣神的高桂英卻被這陣輕呼拉回了現實之中。
她與李自成的故事有些類似於朱元璋和馬皇后。
只是李自成終落了個莫名身死,沒能如那位前輩一般坐穩天下。
若按尋常來說,似他這等反賊遺孀自也落不了什麼好下場,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當今皇帝不但未曾殺殺為其父皇報仇,反而還用那麼一個上不得台面的小花招徹底打消了所有闖軍將領的疑慮。
天下便該是他朱家的。
在將當今陛下的自起勢以來的所有經歷都細細看了一番之後,哪怕頗具謀略的高桂英也不得不生出了此等念頭,本還存於她心中的以備來日自也逐漸似融雪般消失無影。
心態上的轉變自然會體現在行事之中。
當年嫁與李自成後,軍中諸般內事便由她負責處理。
那一陣子她雖為女兒身,但手中權柄卻不遜於闖軍之中的任何一個大將。
可現在呢。
李過和高一功分明都對她言聽計從,而她亦在軍政方面頗為擅長,但高桂英卻在落腳常德之後便於宅子裡當起了傳統意義上的遺孀,再沒有插手過軍中任何事務。
這大抵便是看得清形勢吧。
「他們怎麼來了?」
「說是過來辭行的。」
聞得此言,高桂英突然從慵懶的貴婦人化身成了統兵大將,待又問了幾句城中情況才鬆了下來。
她對現在的生活其實還算滿意。
皇帝雖讓大軍進行整編,但既沒有奪了李過、高一功的兵權,又沒有往軍中摻多少沙子。
除開這些,他甚至還給被裁撤的老弱分了田地,給剩下的精銳補了數月的軍餉。
不管小皇帝這麼做是出於自信,還是真就因為信任,總之高桂英對這番舉動還是頗為感念的。
所以當她聽到二人莫名其妙前來辭行之後,第一反應便是擔心生了什麼變數。
這般反應出現在久居內宅的婦人身上自是沒什麼問題,但她畢竟也是掌過權柄的,似是不該如此怯懦。
可她非常清楚,自己這些人都是窮苦百姓出身,在玩弄權謀的上面壓根就不是明廷中那幫積年老賊的對手。
若不將尾巴夾好,引得上面生了忌憚,怕是也落不得什麼好下場。
「臣等拜見皇后。」
片刻之後李過與高一功的身影便出現在了高桂英房中,可她才一聽二人的稱呼,面色立時便冷了下來。
「你二人可是要將我獻予皇帝嗎?」
「皇后!這.這是從何說起啊!」
「姐!咱怎能有那般心思!」
要說這高桂英不過三十出頭,倒也算是風韻猶存,此等人物對於某些人而言自會生出天大的誘惑,若真有人想以她作為晉身之資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可當面兩人是誰?
一個是李自成的親侄兒,一個是高桂英的親弟弟,這番言語入到他們耳中便似被狠狠抽了一嘴巴般,除了滿面驚愕地解釋之外還哪裡有旁的反應。
「既非如此,緣何又稱我皇后?!」
話音落下,李、高二人頓時便鬆了口氣,可與此同時他們卻也不知該如何解釋了。
「陛下不但將你二人留任,更還給裁撤老弱發了田地,這般對待已能算是仁至義盡,你二人還喚我皇后,難道是打算留著大順的旗子再謀自立嗎?」
什麼叫誅心之言?
這便是正兒八經的誅心之言。
李自成無嗣,李過是曾動過這般心思,可這一年之間局勢風雲變幻,他的那點小心思早已因一場場失敗而煙消雲散。
到了現在,他也只是想著在大明旗下安穩效力,還哪裡有那般奢望。
對此,高桂英自是有所察覺,她之所以這麼說也是只為了提前將李過的嘴堵上而已。
所以當看到面前兩個漢子被憋得滿臉通紅之時,她才細細解釋了起來。
「於情,陛下不計前嫌給了咱們容身之所;於理,伱們都是吃他軍餉、領他祿米的;
更何況陛下連敗韃子,便是阿濟格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似這等明主,遇上了便該盡心輔佐,你們這般反倒讓人嗤笑。」
都是這麼大的人了,如此道理他們自然也是明白的。
但身份的轉換總也有個過程,特別是他們這等闖王親族。
不過高桂英既已將話說到了這般份上,他們自也曉得道理落在何處,待房中安靜了一陣,高、李二人便將話題扯到了一邊。
「姐,陛下此番命我二人隨王部堂領兵入黔,咱們定然好好打仗。」
「是啊,皇.嬸子,咱們自也是感念陛下恩德的,此番入黔定然以戰功償還。」
二人這般解釋若讓旁人聽到便得挑出不少錯來,但高桂英對這兩個莽漢子也是有些無奈,待見他們好歹不再稱呼自己為皇后便也將注意力落在了入黔之事上。
「黔中是怎麼情況?陛下打算怎麼做?」
對於黔中的情況,李、高二人到是能說上一些,但對於陛下的打算,他們除了知道「不許與大西軍衝突」之外便一無所知了。
這也正是兩人前來的原因之一,左右高桂英這位做了四十多天的皇后比他們二人強了不少,順便徵求一番意見便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們往南退時賀珍不是還在漢中嗎?他已經敗了嗎?」
「他投韃子了,後來不知怎的又和孫守法剿到一塊去了,此番韃子能這麼快入川便是因他們讓出了漢中。」
「哦?讓出漢中?消息可靠嗎?」
「可靠,前幾日軍中還收到他們的來信,說是想前後夾擊拿了襄陽,不過咱沒搭理他。」
「胡鬧!」
在與李過一問一答之間,高桂英突然呵斥了一句。
她曉得李過對叛了大順的賀珍沒什麼好感,但她同樣知道襄陽的重要性。
在她看來,清軍中路新敗,若能前後夾擊那麼這等重鎮必然會落在大明手中。
可現在李過竟因以前的過節而貽誤戰機,不管是為了償還皇帝的恩情,還是顧及他們的安危,高桂英卻都不能不發出這聲呵斥。
「嬸子不必擔心,咱雖未回信,但已經給王部堂報過了。」
待聽此言,高桂英面上怒氣終減了一些,其後她便揣測起皇帝命這路人馬入黔到底有何種打算。
來了這麼長時間,他們自然知道王應熊是因為和樊一蘅鬧不到一起才被皇帝調來湖南暫駐的。
可現在皇帝又不知存著何等想法,不但要命其入黔,更還將這路數萬人的精兵調到了他的麾下。
若按兩人先前的關係推斷,這一番下來勢必會生出諸多摩擦。
屆時漫說與清軍、大西交戰,便是明軍內部不生內訌就已算是兩方克制了。
思量了數番,高桂英始終覺得這是一步臭棋,可又聯想到皇帝先前的英明,她又總覺得內里當有什麼後手。
如此一來,她這當了闖軍半個家的豪傑便陷入了沉思之中,待到耳旁響起自家弟弟的輕呼她才又回過神來。
「王部堂與樊部堂的關係你們也知道,此番入了黔中務必得謹慎行事,切莫卷到朝堂爭鬥之中。」
「姐,這個你卻放心,這條路崎嶇難行,待大軍入了黔中少說也得月余,這些時間也夠咱摸清內里狀況了。」
對於高一功的自信,高桂英卻不知如何再說,待李、高二人走後她便又開始思量了起來。
很明顯,由於清軍兩路大軍的損失,現在的明軍已經處在絕對的主動之中。
所以她終還是想不明白,有著大西軍的遮蔽,皇帝為什麼會放著易打且重要的兩淮、襄陽不管,反而要將大量兵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川黔。
這卻也怪不得她了。
畢竟高桂英不知道原本歷史上的那一箭。
在處理完陝西的殘餘闖軍之後,清挺便決定由親王豪格率領清軍西進征討大西軍。
當時,張獻忠正率領大西軍在西南地區活動,並有意直搗中原。
然而,由於漢中孫守法、賀珍的堅決抵抗,豪格率領的清軍一度陷入僵持。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張獻忠的親信大將劉進忠突然叛變,帶領清軍進入川地。
劉進忠對大西軍的內部情報了如指掌,他的背叛給大西軍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在於漢中拖延數月之後,清軍終在劉進忠帶領下直撲張獻忠的大營,紮寨於鳳凰山。
面對近十萬氣勢洶洶的清軍,張獻忠卻毫無防備,最初還一度斥責報敵情的探子,直到親眼見到清軍,他才匆忙出營迎戰。
第二日早上,豪格派鰲拜對張獻忠發起突然襲擊,清軍與張獻忠的大西軍正式遭遇。
為了觀察敵情,張獻忠在河畔瞭望清軍陣容。
此時,叛將劉進忠認出了張獻忠並告知豪格。
隨後,豪格率領清軍主力趕到戰場,雙方爆發激戰。
在這場激戰中,張獻忠被清軍將領的白甲喇雅布蘭以破甲重箭射中咽喉,不治身亡。
張獻忠的死使得大西軍軍心大亂,紛紛四散奔逃。清軍隨後追擊,大破大西軍堡壘一百三十餘座,獲得了這場激戰的最後勝利。
總的來說,張獻忠與豪格的交戰過程充滿了戲劇性和轉折,最終張獻忠的意外身亡標誌著大西軍的失敗和清軍的勝利。
這場交戰對於明末清初的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