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傳!大明監國太子諭令!
在朱慈烺的概念里,古代社會的治理方式從來都以皇權不下鄉為主。
所以他便覺得到了縣衙這一級,大抵也當用不到多少人便能完成中樞壓下來的差事。
可實際情況呢?
據那年長差役所講,他們大庾縣裡真正吃著朝廷俸祿的雖不過二三十個,可要是將衙役、捕快、書辦、幕客這些吃著官飯的人都算進來,那麼四五百卻是萬萬都打不住的。
對此,朱慈烺自然是極為驚訝,不過幸好那年長差役知道的多些,一番東扯西扯之後他卻也算是大體明白了其中緣由,並將其與自己的某些經歷聯繫到了一起。
對朱慈烺而言,這等事倒也沒什麼難理解的,左右不過官僚集團拼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繼而導致壓到基層的活越來越多。
活多了,需要幹活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只是這朝廷規制又怎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下面雖然缺人幹活,上面卻不管你那一套,反正就是把活拼命往下壓,但既不漲經費又不添人員,搞到最後地方官們為了完成上面交代下來的任務,便不得不思量起變通的法子。
話到這裡許有人覺得已經明白了編外人員乃是編內人員幾十倍的原因,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起了頭而已,真正要發展成這麼大的隊伍卻還得經過其他因素的作用。
人總是要吃飯的,添了人員便得增加經費,可上面雖對基層招募編外人員的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想要他們再增加經費卻是萬萬不可能的。
如此一來,地方官們便得想方設法自己撈銀子養活人,如火耗漂沒、苛捐雜稅這些東西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事情到了這裡就變得越來越不可控了。
我可以從那些已然從黑色收入變成灰色收入的東西里把維持衙門運轉的銀子撈出來,為什麼就不能順手給自己再多撈一點?
我可以為了完成上面的任務多募十個人,為什麼就不能多募一百個,好給自己落下一些人情?
以此為基,越來越多的黑色收入逐漸演化成灰色收入,官府衙門的隊伍也變得越來越龐大。
待到最後,這個體系越來越無法流暢運轉,甚至成了社會發展的阻礙,世道也便一日亂過一日,直至發生某些無法應對的危機,一個老大的帝國便會以極快的速度轟然倒塌。
這樣的事,在華夏歷史上其實並不罕見,甚至可以說幾乎每朝每代都無法避免。
注意!
是幾乎!
曾有人憑著自己強大的威望、堅定的信仰和高度的責任心避免了這些事情的發生,只不過.
閒話休提。
總之,在與那班子差役談了一陣後,朱慈烺總算是對對地方官府的運轉有了些淺薄的認知。
其後他按著胡茂禎的計劃在大庾縣住了一日,待到兵卒們解了舟車勞頓,斥候們也探明了贛州的情況才再次領軍北上。
值得一提的是,大軍將到大庾之時,那縣令嚇得緊閉四門,只說會從城上降下勞軍所用的錢糧物資,卻是連半個人都不敢派出城來。
對此,胡茂禎自是惱怒非常,若非太子在側,說不得他還未與韃子交戰便會先攻下一座自家城池。
與之相比,朱慈烺便表現得比較淡然了。
說到底,老虎不吃人,名聲在外面。
這麼一旅來路不明的大軍開到城外,換誰當那縣令都該小心謹慎。
更何況出於各種考量,他們也未刻意宣揚太子殿下就在軍中的消息,兩相迭加之下,打軍被關在城外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不過此等節里總有各種陰差陽錯,也不知是由於省界哨卡的差役回城稟報,還是因為在與縣令交割手續時漏了風聲。
當大軍修整完畢將要開拔之時,那大庾縣令竟帶著一干縣衙屬員直接跪在了營門之外。
面對這樣的情況,朱慈烺也算是有些經驗,三下五除二將那縣令打發了之後,大軍終於按著原定計劃往贛州而去了。
到了這會,胡茂禎終於展現出了他在多年軍旅生涯之中培養出來的能力。
五千兵卒在他手中不說如臂指使,可各司其職、按部就班卻是一點都未曾誇張。
切莫以為這樣的程度算不得什麼。
要知道在這個人均文盲、通信靠吼的年月,大軍之所以一日只能行個二三十里,最大的制約並不是人的行進速度,而是再走多些隊伍便要散了。
此等情況之下,胡茂禎所部不但能在行軍中一直維持著隊列的大致整齊,更還能根據前方斥候傳來的各種消息及時做出應對,能練出這樣的人馬,胡茂禎的能力自然是非比尋常的。
只是
「報~~~~~~!前方十里處有三軍交戰!」
交戰?
還三軍?
聞得此言,不光胡茂禎一臉不可思議,便連多少曉得些江西情勢的朱慈烺卻也懵了好一下子。
「說清楚些,哪裡來的三軍?」
「回稟將軍,交戰各方分立三處,而且」
「而且什麼?!」
「而且都打著大明的軍旗。」
待見那兵卒說話吞吞吐吐,胡茂禎心中焦急之下便又催了一聲,可誰曾想答案雖出,他心中的不解卻又盛了幾分,待見太子殿下滿臉的無奈,他才似是想到了什麼一般無力地揮了揮手。
朱慈烺自然是無奈的。
在他的印象中,江西明軍反攻失敗,最大的因由便是永寧王所部與羅川王所部起了內訌。
此時雖還沒到他們反攻的時候,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讓他這太子殿下見到自己內鬥又有什麼好奇怪的?
老實講,說是永寧王所部與羅川王所部起了內訌,但這卻真真不是兩王的本意。
需得知道,在永寧王退守贛州之後,萬元吉便向周遭各省發出了求援。
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除了福建一兵未派,其餘各省皆都多少派了些人馬前來相助,再加上招安而來的峒部,贛州城外立時就變成了大雜燴。
此等情形之下,在力量上並不占優的兩王自然也就不能能對各軍擁有多大約束力了。
「再探!再報!」
「是。」
兵卒領命而去,胡茂禎一時間卻也不知該說些什麼,可當氣氛已有些尷尬之時,他卻突然聽到太子殿下說了一句:「有把握一打三嗎?」
——
贛州以南十里
最初到達贛州的那幾日,永寧王的確亞歷山大,可之後幾日不但各地援軍陸續到達,萬元吉等人甚至還設法招安了山中峒部。
此等情勢之下,不但清軍帶來的巨大壓力解了不少,永寧王甚至還開始謀劃反攻之事。
可誰曾想,好日子還沒過上幾天,來援諸軍竟因錢糧軍需起了齟齬。
面對這樣的情況,身側僅餘殘軍的永寧王自然只能對各部加以安撫。
只是在起兵之時他的家財已然花去了絕大多數,贛州府庫也已快成老鼠窩,所以他的安撫還是未能起到多大作用,各路人馬之間的矛盾終也用火併的方式爆發了出來。
「曹總兵,這兩日韃子的攻勢雖緩了下來,可敵兵未退,你等又怎能先起內訌啊!」
永寧王雖然說的痛心疾首,可他身前軍將卻只是關注著不遠處的戰團,並未給出半點回應。
待見其此等表現,永寧王心中自是惱恨,可說到底狠話是需要力量作為支持的,面對麾下足有兩千慣戰之兵的曹志建,他卻也真真沒有好辦法。
「曹志建!爾等受何部堂指派前來援助,非但不與敵軍交戰更還為了些散碎銀子與友軍起了內訌,難道你就不怕何部堂怪罪嗎?!」
這大抵便是軟硬兼施了,眼見永寧王的好言好語並未起到什麼作用,萬元吉自然就用到了威脅。
只是
「休提那姓何的!我老曹也算是屢立戰功的人,他竟偏私親信將我派到這裡,若不是哼!」
說到最後,曹志建許是覺得有些話不好付諸於口便不再多言,而萬元吉眼見中央戰團越大越是激烈便留下永寧王繼續勸說曹志建,自己則向另外兩處帥旗飄動之地而去。
片刻之後,他來到了另一處帥旗之下,而那旗下軍將遠遠見其身影便連忙喊道:「萬大人!伱來的正好,本將正打算遣人尋你呢。」
「胡總兵,你不是莽撞好鬥之人,緣何.?」
這被萬元吉稱為胡總兵的乃是自雲南臨安前來救援的一路總兵。
仔細算來,他們此行乃是前去應天,並非專門來援贛州,只是將才行到江西,弘光被俘的消息卻已傳來,其後雖也有各種不知真假的消息,可從江西北上的道路已然被斷,他們也就滯留在了吉安一帶,等到萬元吉的求援信發出,這才來了贛州。
「哎呀!萬大人你是不知啊,早前我看見曹總兵與那峒賊起了衝突便想派人將他們分開,可誰知道兩面都不似人子,竟連我這勸架的都打,」說到這裡,那胡總兵已然委屈的不行,待到稍稍平復了一下心中憤慨,他才又接著說道:「您快想想辦法讓那兩邊罷戰吧。」
罷戰?
萬元吉自然也想讓兩邊罷戰。
可罷戰這種事需得幾面同時發下號令才行,單單一面退去說不得還會被另外兩方攆著屁股揍上一頓,誰又願意吃這種虧?
待先說服峒部,再做其他打算吧。
心念及此,萬元吉便又催馬往另一面而去,可當他身形逐漸變小之時,胡總兵身側卻有一名身形頗壯的軍將不無擔心地說了一句:「我看這萬大人怕是要白跑一趟吧。」
這軍將名為胡一青,其人似可稱為明末勇武之冠。
史載:一青短小輕捷,尤長於馬槊。腋挾二槊,飛擲三十步外,中重鎧,皆洞中,追及奪槊,迭擲迭奪,每馳陷陣,輒手殪數十人以為常。
在他們這一軍初成之時胡一青便被負責募兵的雲南當地官員任成了偏將,可一段時日的接觸之後,他頭上的總兵與副將卻都因其勇武而特別重視胡一青的意見。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胡一青曾在永曆年間官至國公,只是那會南明大勢已去,他也最終在敗軍之後心灰意冷選擇了出家為僧。
果然,約莫一半盞茶的功夫,萬元吉滿面苦澀地跑了回來,可當幾人正想問問情況之時卻隱隱傳來一陣腰鼓之聲,待他們循聲看去,便見一隊隊身著火紅棉甲的兵卒正踏著鼓點從南而來。
這是哪裡來的人馬?
隨著這支人馬的緩緩接近,三方軍將心中生出了同樣的疑問。
從南面來的,不是福建兵就是廣東兵,可據他們所知,這兩省的陸營大抵都只是樣子貨而已,又如何會突然冒出來這麼一股看著就不太好惹的人馬?
「頭人,又來了一股明軍!莫不如先收收吧。」
待聽到此等話語,那峒部首領張安立時便露出滿臉不屑。
他們這峒部素來亦匪亦民,與明軍也算是打過不少交道。
受著見識與經驗的限制,他並沒有看出這新來的明軍到底和其他幾路有什麼不同,自然也就不會因此而罷戰了。
「慌什麼,老子們此番是來幫著漢人打韃子的,難道他們還真敢合起伙來欺負我們不成?!」
其實在張安心裡壓根就沒將這番內訌當成一回事,畢竟在山裡也是通過武力來決定好東西的歸屬,哪怕打完之後會結下些仇怨,可那也不過是在山中規矩內的。
可是漢人的規矩又哪會這麼簡單?
在他眼裡的正常角逐不但會引起更大衝突,甚至還會讓抗清大業功虧一簣。
如此看來,習俗不同的己方聚在一起卻也不見得能形成合力。
只是
「頭人,明軍派人來人。」
隨著話音的響起,本還將心思全都投到中央戰團的張安頓時注意到了耳中傳來的馬蹄聲,待他轉頭看去之時便見數個背著明黃小旗的騎士正分頭往幾處帥旗下而來。
這是來傳令的?
老子又不歸他們管,他有令自往明軍去傳便是,如何要往老子這裡派人?
心念及此,張安便打算撇下不理,可他才將頭轉過,卻直接愣在了原地。
「傳!大明監國太子諭令!交戰各方需於柱香之內撤回本陣,違令者軍法從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