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煙把頭
林家堡是一個自然屯,只有三十來戶人家,大多都是林家的本家人。
這裡是一個生產隊,屬於馬家堡大隊的第六小隊。
因為這一帶靠近高麗國,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
整個綠江市的農村,很多地名中都帶著「城」和「堡」字。
這裡的城,就是山城,要塞的意思。
這裡的堡,就是堡壘的意思。
不過,這裡的「堡」字,一般都讀作「普」(pu)。
雖然是山區,但整個馬家堡子大隊,卻處於一片山間小平原之中。
整個綠江市,自然條件其實很不錯,很少發生大規模旱澇災害。
這裡的農業收成比較穩定。即使現在還是集體經濟的情況下,林家堡也大致上能保證溫飽,不至於象別的地方那樣,出現大規模、長時間的缺糧現象。
下了嶺,就是一片玉米地,這是最主要的農作物,也是主糧。
至於小麥和水稻這樣的細糧,這裡是沒有的。
要想吃細糧,每年過年的時候,一口人會有二斤麵粉和一斤大米,由生產隊統一發放。
交了公糧,剩下餘糧多的時候,生產隊會拿玉米到海邊的同港縣去,哪裡出產大米,可以用玉米換大米。
除了這兩個渠道,再想吃細糧,就要靠在城裡吃商品糧的親戚給,或者在盛產小麥的龍江省的親戚給郵寄過來。
不過,城裡的親戚過得也比較艱難,更多的時候也是無能為力。有的時候,反而要靠鄉下的親戚補貼一些粗糧過活。
便是城裡的親戚給,其實也沒有多大用處。一回十斤二十斤,幾年也沒有一回,解決不了什麼問題,聊勝於無而已。
靠近堡子,就是一個大糞堆,這是把豬糞、牛糞收集起來,堆積在一起,春天種地之前給田地施肥,增加地力。
每個生產隊都有專門拾糞的人幹這個。
這個時候還很少使用化肥和農藥,更沒有什麼除草劑和轉基因,糧食都是純天然綠色食品。
糞堆不遠處,是一片田畦,已經蓋上了塑料薄膜。
這是培育烤菸苗的。
這種烤菸叫洋菸,主要作為捲菸的原料用。不是農民抽的那種旱菸。
綠江市的烤菸種植歷史,從清末民初的時候,就開始了。是這一帶許多農村生產隊的一個重要副業生產項目。
春天開始育苗,然後移栽到地里。菸葉長成以後,一層一層掰下來,夾進草繩里,在烤菸房裡面栓起來。然後用煤火加溫烤乾,最後分揀,紮成一把一把的,再用麻包包裝,就可以送到煙站去賣。
烤菸的收入,是生產隊的一項主要收入來源。
正在田畦里忙活的,是林駒的老叔林乙卯。
因為是乙卯年生人,所以就起了這個名字。
林駒的父親出生於甲寅年,所以就叫林甲寅。
林甲寅一共有兄弟五人,除了老二林庚辰是幹部外,其餘四兄弟都是煙把頭。
烤制菸葉,是個技術活兒。如何根據菸葉顏色的變化,加火、通風,控制溫度和濕度,裡面有不少說道。
這個過程掌握不好,菸葉烤糊了,烤黑了,烤青了,都影響等級。
煙把頭,其實就是烤菸的技工。雖然也是體力勞動者,但裡面有很大的技術含量。
林家堡只有一個烤菸房,有一個煙把頭就夠了。
這裡是林乙卯當煙把頭,林駒的父親林甲寅,就被沒有煙把頭的生產隊請去烤菸。
請煙把頭不白請,是要給錢的。賺的這份錢,由生產隊和煙把頭分成。
「老叔,天快黑了,回家吃飯吧」。
林駒走過的時候,跟老叔打了招呼。
「哦,駒子啊,我再弄一會兒就完了。別人都回來了,你怎麼落到後面了」?
「我在學校里有點兒事兒,走得晚點兒」。
「在學校里好好學習,聽說你學習挺好,到時候考個大學,也給咱們老林家臉上爭光」。
「我記得了,老叔」。
「趕緊回家吧,別可哪兒去瘋,你爸不在家,給你媽省點兒心」。
「老叔,我知道了」。
進了堡子,一些小孩子正在一起瘋玩兒。
農村孩子皮實,家家孩子又多,爹媽也照管不過來,基本上都處於散養狀態,一個個髒不拉幾的,滾得像個泥猴似的。
老六林驪和老七林驕也在那裡,一人手裡拿著一個燒土豆,就算是零食了,跟著一幫孩子在一塊兒瘋鬧,嘰嘰喳喳的,不亦樂乎。
看著這兩個妹妹的樣子,林駒實在難以把這兩個小泥猴,跟未來的重點中學校長和年薪上百萬美元的跨國公司高管聯繫在一起。
老七跑著跑著,一下子絆倒了,手裡的土豆也摔了出去。
林駒本能地想上前去,不料老七乾嚎了兩聲,見沒人搭理她,就自己爬起來,撿起土豆,在衣襟上蹭了兩下,就一邊吃著,一邊又瘋了起來。
倒是我多慮了,或許正是這种放養的方法,才養成了她們日後那種爽快自然的性格,遇到事情,都自己想法解決,儘量不依靠別人的自強自立品質。
其實我那個時候,何嘗不是如此呢?
到家裡的時候,母親趙傑鳳正在餵豬。
「媽,我來餵吧」。
「好,你來吧,我去雞餵」。
林駒把書包放在窗台上,就提過豬食桶,開始餵豬。
農村幾乎家家養豬,一是養母豬賣仔豬,二是養肥豬。
賣仔豬,屬於搞副業。按照規定,這個時候還是不允許的。
但是,具體事情還要具體分析。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安東省屬於工業大省,多年來GDP都是全國第一,有「安老大」之稱,農業在GDP中的占比,其實很小。
官方對於農村的管理,就不象其他地方那麼嚴格。
這個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要養豬,一般至少都要養兩頭。
一頭叫「任務豬」,養大之後,賣給供銷社,供應城裡人。
另一頭自己留著,過年的時候殺年豬。
殺年豬不僅僅是過年吃肉,還要留夠一年的油水。
想養豬,總得有仔豬。
生產隊集體的豬,飼養員糊弄,養的自然不好,仔豬就不夠用,最後就得到私人家買仔豬。
為了完成任務豬的指標,也無法把私人養的母豬都給取締。
因為古代是軍事要地,這裡的居民,基本上都是明朝的衛所軍戶和清代旗人的後代。仍然遺留下來一些團結互助的俠義之風,人比較抱團兒。
隊長、大隊長,甚至公社的幹部,許多都是沾親帶故的,有些事情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就這樣,整個馬家堡子,倒是有不少養母豬的,成了農民在夾縫中生存的一個重要財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