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海造田,是指用土石、建築垃圾、工程組件,將陸地、島嶼,甚至島礁,沿邊緣填埋成新的陸地。記住本站域名
向大海要地是華夏的傳統,上古傳說就有『精衛填海』的故事,根據記載早在兩千年前華夏先民就已經大範圍進行沿海開發,沿海地區人口逐漸增長,土地不夠了,就去圍海造地。
新華夏立國後,沿海各地累計圍海造地6000多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半盤山市的國土面積。
進入新世紀,滬市、魯省等4個省市都有新的造地計劃。
滬市下個月準備投資1億元,造地4萬畝,主要辦法是在長江口築壩,呈「V」字型,能夠圈圍長江下瀉的泥沙,同時利用潮漲潮落,還能留住潮水帶來的泥沙。
魯省填海造地的主要範圍在常島縣,這個縣位於渤海與黃海之間,國土以島嶼為主,島陸面積只有5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僅0.1畝。
這個縣近幾年都在『向大海要土地』,今年準備啟動『新大陸』工程,採取『粘土打牆、灘涂推移、垃圾回填』的辦法,選擇適宜的近海淺灘用粘土碎石築起圍擋,用各種建築垃圾、生活垃圾進行回填,一期工程造地2000畝年內完成,新造的陸地將用於建設海產品市場。」
在遼省省政府的一處報告廳里,華夏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王東亮正在做《盤山市圍海造地暨20萬噸級深水大港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王東亮繼續說:「盤山市堆填碼頭圍海造地的位置,在大遼河與雙台子河交匯的地方,那裡的泥沙隨著河水不斷淤積,形成了大片淺灘,漲潮時平均水深2米,適合圍海造地。
盤山港二期的選址在一期前出兩公里的位置,等深線為15米,可以接卸20萬噸級散裝貨輪。
再前出10公里是30米等深線,可以作為錨地。
盤山港的二期,將與東華鋁業配套,建設規模為20萬噸級礦石專用泊位2個,以及相應的水域、引橋、引堤、堆場、道路、通訊、環保和裝卸設施等,年吞吐量1800萬噸,工程總投資22億元。
項目擬按照業主碼頭模式建造,由東華實業集團出資建設。
碼頭的後身,由東華鋁業出資建設電解鋁及鋁製品工業產業園區,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投資概算48億元。
產業園項目另外立項,我就不再贅述。
下面,向各位領導詳細匯報一下港口的技術指標、水工建築、環境保護和工程特點。」
王東亮所在的研究所,隸屬國家計委,有非同一般的權威性。
這個可行性研究報告,持續搞了兩年,僅委託費用就花掉了300多萬。
最難的是做通環保這一關。
可行性報告認真分析了建設港口對洋流、海洋生物、水產養殖、河汛排澇等方面的影響,並徵求過國土部海洋局的意見後,才完成報告終稿。
王東亮接下來匯報的內容更加專業,對各位領導來說已經超出他們熟悉的範疇。
盤山港二期工程22個億,加上吹沙造地的48個億,這就是70個億,再算上20萬噸電解鋁項目20億元的投資,合計90個億,再填補上配套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就可以算成100個億了。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有了港口就能拉動腹地臨港經濟發展,電解鋁項目之後還將安排一些產業鏈項目,比如鋁合金、電纜、鋁箔、板帶等。
此外,這個港口接卸能力1800萬噸,一個20萬噸電解鋁廠原材料和產品運輸量頂多80萬噸,港口建成後會曬太陽?
儘管是東華的業主碼頭,但是集港運輸的業務肯定要搞起來。
還有,盤山市已經與東華達成協議,在東華兩個20萬噸級碼頭附近允許盤山市港務集團或者其它企業建設深水碼頭。
那麼,遼河油田是不是會有想法?自己產的油不夠,要不要從海外購買原油來進行煉化?有沒有可能建設原有碼頭,在碼頭腹地建設原油儲備庫來作為東三省的能源供應基地。
關鍵是盤山港的位置好啊,藏在渤海灣里,前邊有旅大軍港做拱衛,身後是老東北工業基地,在這個位置建港絕對不錯。
總之,臨港經濟的文章大有可為,盤山市這下子要火,人們不禁羨慕馬文剛,從省計委副主任去主政盤山,兩年時間就折騰出這麼一個大項目,被餡餅砸到了啊。
更有內部人士感慨,馬文剛將再進一步,沈一鳴將主持政府工作,東華真的是「政績播種機」。
......
3月22號,二界溝開海的日子。
今年開海更加冷清,漁船也少了幾條。
這幾年通過李愛國的關係,有好多年輕人考上船員、拿到證件、上了東華的大船當海員。
比如唐志軍,已經做了三副。
當海員也很辛苦,出一次海十幾二十幾天,要是跑西歐或者美洲的話,時間會更長一些。
但是薪酬高,每個月拿到手一萬多接近兩萬,給個鄉長都不換。
只是東華對船員管得嚴,進港、下船後要遵守許多規矩,不允許進紅燈區啦,不允許夾帶私貨啦。
別家的船也有類似規定,但是東華是真督查、真處分。
東華每年要清理一批違規的員工,就連遠洋航運的董事長、總經理郝月明都被弄了幾年刑期,這真不是說著玩的。
東華有個黑臉唐文亮,專門負責調查違規違法的問題,也不知道他養了多少狗腿子,總有一些人覺著偷偷搞點事情沒問題,卻總會被抓住把柄,甚至會有偷拍的照片視頻作證。
於是有船員改頭換面,去了別家航運公司,但聽說不僅福利待遇差勁,還會出現一些被打壓的問題發生,比如被船老大揩油,新人被刁難做更多的事情,有人就反悔繼續回到東華。
現在,盤山籍的東華船員們聽說要建自己的碼頭了,沒準自己家的大船有望在自己的地盤停靠,心中有種莫名的興奮。
......
在海灣處,駐泊著四艘絞吸式挖泥船,陳立東和李滿倉登上其中一艘,正在查看當今最先進的清理航道的大玩具。
這四艘挖泥船,屬於一個型號:CSD650型,由日曼國KRUPP VOSTA公司設計,薊市新港造船廠承建。
CSD650型挖泥船的初代船型誕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之後的十幾年間未進行大的改動。
1998年華夏大江、大河洪澇災害發生後,水利部門提出了一個「百船工程」計劃,準備由華夏水利總公司利用國債資金建造100條挖泥船。
東華建造的這4條船,屬於「百船工程」的實驗型,在拿到KRUPP VOSTA公司設計的圖紙後,再次進行了優化設計。
原船型主要用於大江、湖泊的挖泥清淤,而用於近海清理航道的話,需要增設颱風錨,改裝的船體上已經加裝錨絞盤和颱風錨。
桅杆也要調整設計,原船型為固定式桅杆,從近海進入內河有時要通過高度不大的橋樑,改裝後的船型增設了倒下/升起的手動鋼絲繩絞車,能把桅杆放下來。
對這種攪吸船,陳立東並不滿意,比如這種船不能自航,需要用拖船拖帶。
船體也太小,型長46米,型寬10.5米,型深2.9米,吃水深度只有1.5米,在浪高超過0.5米、風力超過5級時,就超出作業條件,只能把它拖帶到避風港。
還有它的作業效率有點低,挖深只有16米,輸送距離也只有2000米,每小時疏浚能力為1356立方米。
陳立東見識過另一世的大型絞吸船天鯤號,是華夏首艘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一款綠色環保、高效智能的重型自航絞吸船。
天鯤號「天鯤號」總長140米,型寬27.8米,型深9米,設計吃水6.5米。
而且天鯤號是自航工程船,設計航速12節,標準疏浚能力每小時6000立方米,絞刀挖深範圍6.5至35米,遠程輸送能力15000米,
陳立東記得,天鯤號輸送系統能力號稱世界第一,挖掘能力亞洲第一,適應惡劣海況能力全球最強,被稱為造島神器。
陳立東重生前曾經去滬市登上過天鯤號的改進版,新版本的船型,已經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可實現自動挖泥、監控及無人操控。
另一世,陳立東追過央視一檔節目《大國重器》。
這個紀錄片,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華夏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歷史。
導演們將鏡頭對準了普通的產業工人和裝備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創新中的關鍵人物,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智慧、生活和夢想。
片中用鏡頭語言,通過人物故事和製造細節,鮮活地講述了充滿華夏智慧的機器製造故事,再現了華夏裝備製造業從無到有,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背後的艱辛歷程,展望了華夏裝備製造業邁向高端製造的未來前景。
大國重器,濃縮著這一行業尖端科技的精華,凝聚著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心血,是國家整體力量的體現。
這一世,陳立東也期盼著能夠為打造大國重器添磚加瓦。
據新港造船廠的李少華說,腳下這艘初級版本的絞吸船,經過了中船公司旗下的708所的重新設計,改動不大但更加實用。
陳立東把這個研究所的名字記了下來,然後準備把後世見過的天鯤號的有關情況梳理出來,交給這家研究所去設計。
現在已經有了4條絞吸船,那就開干。
幹啥?當然是本章開頭提到的圍海造田,或者說叫吹沙造地。
在盤山港二期選址的位置,將進行攔壩築埝。
四艘攪吸船拖到15米海溝的位置,攪動海沙,吸入泵管,通過管道將海沙混合著海水輸送到攔壩的位置,海水流走、海沙沉澱,形成陸地。
只要海況允許,四艘攪吸船將晝夜不息,儘快將碼頭位置的陸地造出來,然後開始打樁建碼頭。
攪吸船繼續吹填電解鋁項目用地,這裡奇蹟般誕生華夏最年輕的土地。
PS:感謝書友56551932的月票,感謝yangke5的推薦票,感謝各位書友持續關注。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