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 秘境

  「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續筆》卷十三的《民俗火葬》一文指出,『自釋氏火化之說起,於是死而焚屍者,所在皆然』。」

  宋人說:「吳越之俗,必積累而後辦。至於貧下之家,送終之具,唯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為便,相習成風。」「浙右水鄉風俗,人死,雖富有力者,不辦墓爾之土以安居,亦致焚如僧」。

  「這樣的記錄非常多,《宋史》中《士庶人喪服紀》記載戶部侍郎榮薿的奏章:『臣聞吳越之俗,葬送費廣,必積累而後辦。至於貧下之家,送終之具,唯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為便,相習成風,勢難遽革』。」

  「吳越之俗,必積累而後辦。至於貧下之家,送終之具,唯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為便,相習成風。」

  「周煇《清波雜誌》也寫道:『浙右水鄉風俗,人死,雖富有力者,不辦墓爾之土以安居,亦致焚如僧。』」

  「這已經不是因貧困而因陋就簡解決問題的措施了,而是一種風俗,富貴人家也相習而安,甚至『作樂……擲不少紙繪之僕婢、馬駝、金銀、布帛於火焚之……焚屍既畢,復作樂,諸人皆唱言,死者靈魂將受偶像接待,重生彼世』。估摸著中國人焚燒紙做的祭品的習俗,就是從那個時候留下的。」

  「這些主要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當然操作便利,少了費用等客觀因素也在裡邊發揮了作用,甚至影響到了高層。」

  「比如宋真宗時期的宰相王旦,與當時另一政治家,文學家楊億是好友,臨終前委託楊億替自己舉行葬禮,要求『用茶昆火葬之法,藏骨先塋之側,起一茆塔,用酬宿願』。」

  「當然了,這樣的做法有違儒家禮儀,後來為二程、朱熹深惡痛絕,他們成了大量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主張以儒家禮儀舉行葬禮,反對火葬。」

  「他們認為『自叔葉菲廢,漸用火葬,父母之重親,舉而焚之,衣冠委於煙埃,骨肉熾於薪炭,神靈惱懼,何痛如之』。」

  「也有不少筆記記錄著反對火葬的行為,以為孝行和慈善。」

  「比如朱熹記載王師愈不肯火葬父親:『俄遭父喪,貧不得窆,族姻欲使從俗為火葬,公號泣不食者累日,見者感動,合力助之。』」

  「《昌谷集》記載:『邑居人食貧,且死往往多用火葬,相帥成風,不以為意。先生為曾公道其事,作興孝園於負郭不毛之地,人以為便。』等等。」

  「等到明清時期,社會將火葬與不孝聯繫在了一起,並且由官府予以懲戒禁絕後,土葬方才成為真正的主流。」

  「肘子喜歡說一句『迷人的老祖宗啊』,剛聽覺得滑稽,可是聽他講這些,又覺得怪好玩的。」麥小苗說道。

  「是的了。」老赤日也說道:「關鍵肘子還一視同仁,對我們彝人的習俗也有研究興趣,還給咱們分門別類,一下子就明晰了。」

  大家一邊聊著,一邊來到一座小石橋邊,然而就在大家都以為老赤日要過橋的時候,他在橋邊停了下來,用砍刀砍開一叢葛藤,帶著馬隊從那裡下到了河邊。

  很神奇,葛藤是長勢兇猛的攀岩植物,一年下來就能將這裡幾根故意設置的樹樁遮蓋得密不透風,任誰都想不到這裡石橋的邊上還會有一條小路。

  來到河灘,馬隊調頭從石橋的下方經過,繞過石橋邊上的一塊巨石後,大家來到了石橋後面一條隱秘的小徑上。

  「這地方絕了嘿!」周至有些明白了過來,一扭頭發現大石頭擋住了自己的視線,根本看不到石橋,甚至連小河和盤陀寨都看不到。

  這裡既然看不到它們,那站在它們的那些位置,自然也看不到這裡。

  「這裡其實就是一處秘境的入口,而且只有冬天才能夠進來。」

  「為什麼只有冬天才能進來?」池薛荔也覺得這個入口當真神奇,就在道路明顯的標誌物邊上,可要是沒有人指點的話,任誰經過這裡,都會將入口忽略掉,但是卻不明白為什麼周至還說這裡會分季節關閉。

  「因為夏天小河會漲水。」老赤日在前面回答了這個問題:「肘子說的是對的,還有夏天這水邊林子裡會有蛇。就算人不怕,傷到馬也不是玩的。」

  池薛荔頓時感覺毛骨悚然,加快了腳步。

  這條小徑走起來相當困難,因為長年無人行走,兩側的植物將道路阻斷,地上的草也將道路掩蓋起來,都需要人工進行清理。

  這速度就註定快不起來。

  直到朝山上行走了五里地,隊伍穿過步履困難闊葉林小徑,重新回到針葉林帶線的上方後,道路才變得方便行走起來。

  周至再次扭頭,發現下方的盤陀寨和小河都被雲霧遮蓋了起來,不由得感慨這處地方的神奇:「這地方是哪一代畢摩選的?這也太會找地方了。」

  「和你在夾川找到龍藏經的那個菩薩洞相比如何?」池薛荔是知道周至找尋《龍藏經》一事的,於是問道:「聽說你根據兩首詩歌推算出來藏經地點,真的這麼神奇嗎?」

  周至哭笑不得:「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兒,那兩首詩其實是源隱和源秀兩位大能為了保護龍藏經而發生過的故事,當年兩人相約,文和尚源隱留在法王寺與各方勢力周旋,武和尚源秀攜帶龍藏經入山為匪,實施保護。「

  「後來源秀臨死命手下送自己回到法王寺,請源隱重新剃度,源隱感動師弟為了護法一生自處污泥當中,剃度的時候念了一首偈語:源頭本自出靈山,幾度須彌失往還,法相於今歸芥子,靈龍秀鳳兩相安。」

  「而源秀也合什相答:書到今生讀已遲,寶山空守幾多時,龍經閱遍無多字,雲在青天影在池。」

  「我是聽到這個故事之後,覺得這故事裡的老匪首可能就是武和尚源秀,進而猜測這是文武二和尚為了保護龍藏經相守一生的約定,進而猜測龍藏經可能被源秀妥善地封藏了起來,這才動了尋找的心思。」

  「因為源秀給自己的土匪寨子命名為金剛寨,所以我就想,藏經的地方是不是也如金剛寨一樣,名字會與佛教有關係,於是便將法王寺周圍一帶於佛家典故有關的地方都找了一遍,比如觀音崖,藥師洞,獅子山之類,也是兩位大能在天之靈的護佑,最終我們在蓮花峰菩薩洞找到了遺失多年的龍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