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蓋爐

  第1721章 蓋爐

  鄉里的主要業務就得土良志來,雖然現在多來了一個周至,但是活多了太多,起碼是以前的三五倍。

  吳仁中現在更多是和州里溝通聯絡,兩個基地要落地聯和鄉,各種繁瑣的事務那是讓土良志一個頭兩個大,土良志最多只能做好「內事」,以他的水平和能力,「外事」都得吳仁中來跑。

  周至的角色更多是「軍師」,負責出主意,還有就是和農科院,省城,京城等多處聯絡。

  不光是給鄉里當軍師,還要給州里當軍師,關於招商引資,外貿,航空貨運,李玉堂經常都需要周至給他一些意見。

  甚至信貸和金融上的一些具體問題,有些業務州里的銀行都沒有經歷過過,一些省里最新的「先進」做法,又不能落實在明面上的,還需要周至告訴他們,再由他們去找自己的上級業務條線了解和通關。

  加上周至還要搞學習,搞論文,還有自己一大攤子的事務,也不是一般的忙。

  甚至連吉列阿比都很忙,要給照顧娃子們不說,現在還多了一個雞場,一個豬場要忙。

  要說起來,吉列阿比才是聯和鄉最忙的一個,雅南黑豬屬於地方大型豬,屬於高繁殖力豬種,一頭母豬年產仔數能夠達到三十到四十頭。

  前提是要護理得好。

  好在現在的豬場不差飼料,土豆皮,蕎麥殼,還有牧草和紅薯藤,南瓜。

  豆渣現在也淘汰成為豬飼料了,還有玉米碴子做補充,兩頭雅南黑母豬哪裡經歷過這樣的照顧,長得油光水亮,已經各自生了一胎,豬場裡多了四十隻豬仔。

  吉列阿比就算再能幹,一個人也料理不下來這麼多的小豬,周至必須幫忙。

  首先需要斷牙,仔豬尤其是地方種的仔豬,出生時有八顆鋒利的稚齒需要剪掉,不然這些鋒利的稚齒會劃破母豬的乳房,咬斗時還會互相劃破皮膚,引起繼發感染。

  要是仔豬把母豬咬痛了,母豬甚至會殘食仔豬。

  所以也要在一日齡時,將仔豬進行剪牙,為了防止牙髓腔內的血管和神經暴露以及感染,最好的辦法是僅剪掉牙齒尖銳的部分而不是將整個牙齒拔掉。以便仔豬在出生後七十二小時內會尋找到合適的乳頭,建立哺乳順序。

  然後需要斷尾。為了避免小豬相互咬尾,一二日齡的小豬就要實施斷尾手術,也不能全斷,要留下一節保護私處。

  這些過程要配合手術工具,碘伏,烙鐵,內服藥物等。

  做完這些,將仔豬養到七天,就是養豬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去勢。

  在周至到來之前,小母豬們基本都是變成坨坨肉的下場,當地老鄉中的「割豬匠」,只會對公仔豬下手,對於母豬挑花這種深度手術,他們不會。

  周至知道有這技術,於是請來了州里的農機人員,給仔豬們動手術,傳授技藝。

  小母豬被挑花以後,就可以和去勢的小公豬一樣,當做肉豬來飼養了。

  彝人們圍觀了「母仔豬去勢」的表演後,無一不露出震驚的神色。

  這毫無疑問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以往的小母豬最多養到兩個月就要宰掉,現在相當於將產量擴大了一倍。

  如果這也算是「解放生產力」的話,這個生產力解放得絕對有點恐怖,至少對於彝人們來說是這樣。

  最先學會這個手藝的居然不是割豬匠,而是老赤日,也讓周至認識到了大畢摩之所以能夠成為大畢摩,覺得是有他的東西的。

  見到老赤日只觀摩了兩隻小母豬的手術,就能夠上手,幹得還跟老手一樣,周至震驚的神色和周圍的彝人也差不多了。

  但是對於老赤日來說,給小母豬挑花其實也不算特別複雜,這道題沒有超綱。

  這個手術和鄉里給公雞做閹割手術非常類似,同樣是在體內閹割,以前又不是沒有做過。

  然後問題就來了,多出一倍的小豬已經超出了豬場和吉列阿比的能力上限,所以雖然吉列阿比很捨不得,也只能將豬仔賣給周圍有養豬意願的鄉親們。

  很多鄉親甚至都沒有養過豬,需要周至集合起鄉里的「施工隊」給大家起豬圈,還要經常上門進行如何養豬的指導。

  所以土良志只能自己痛並快樂著,不要指望自家老婆能夠搭手幫忙。

  「肘子肘子!」吳仁中拿著一本畫報,揮舞著沖了過來:「快來看!這就是我們鄉里石頭雕刻的!太漂亮了!」

  「登出來了?」周至一臉油污地從多功能打米機後面站起身來。

  「你怎麼又在鼓搗這機器?」吳仁中理解不了:「等出來了,《中國美術》畫報,自治州還不好買,教委才有訂,我姐交代的別搞壞了,還要還回去的。」

  現在正是中國實體雜誌刊物的黃金時代,像《中國美術》,《人民畫報》這類彩頁雜誌價格真是不低,一般家庭也不會訂,主要都是供給各省市縣和國營大廠的機關圖書室、圖書館等單位,也足以讓出版社賺得盆滿缽滿了。

  不過也要分地方,自治州太窮了,只有教委訂了這雜誌也正常。

  「我表哥教的,機器要經常做好保養。」周至對著吳仁中伸出手:「他的摩托車騎到報廢了都還跟新的一樣,你說保養得多好?」

  說完拍了拍機器:「這段時間它太忙了,所謂疾在腠理就得醫,一個鄉打蕎麥、打包穀碴、切土豆片都得是它,可不敢生病了!」

  「洗手!說了要還的。」吳仁中將畫報往懷裡一收:「一台機器而已,說得跟豬娃似的!」

  將手洗乾淨拿過畫報打開,周至的眼睛頓時都瞪大了:「我的個去,這麼漂亮!諸慶紅大師的技藝又飛升了!」

  畫報上是一個珊瑚色的蓋爐,周至只看一眼就知道,這是諸慶紅根據著名的南京博物院館藏寶藏,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創作的作品。

  芙蓉石是一種通體透明,粉紅色帶有紋理的天然石頭,產量稀少不說,還易碎,在古代加工難度極大。

  那個蓋爐通高十七厘米,口徑十五厘米,腹部雕飾對稱兩組蟠螭和鋪首銜環耳,蓋頂也雕飾四條小蟠螭,通體布滿長短不一、大小相同的天然紋理,造型古拙敦厚,雕琢精細。

  「三月春盛,煙煙霞霞,灼灼十里桃花」,漂亮歸漂亮,但是有一個問題,透明的東西都很難展現出雕工,因此那件芙蓉石蓋罐雖然堪稱南博中顏值界的當家花旦,但是人們在欣賞它的時候,更多是欣賞其顏色和大型,對於細節很難看得清楚。

  而現在這件川南紅蟠螭耳蓋爐,在表現上就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