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神追古人

  第1714章 神追古人

  一個打好底漆的巨大木盤上,自治州漆器廠的資深女工鄧合歡開始展示她的繪畫技藝。

  她在創作一個仿古楚國的漆盤。

  春秋楚國的漆器有大有小,有繁有簡,大到鎮墓獸、鳥鼓架、棺槨,小到耳杯,湯勺,髮簪。

  但是無一不精緻精美,尤其是圖案,幾百種圖案不說,還都經過美學意義上的抽象,達到了「神似形活」,「靜中含動」的高超成就。

  周至在三峽之行中,對於春秋古楚漆器見得多了,心中一直存在一個疑惑,那就是上面那些抽象而美麗,或長達數米,或盤卷如藤蔓間端的那些線條,到底是如何繪製出來的。

  他是書法高手,正因為是高手,才明白那樣的筆觸難度會有多高。

  從筆畫收束的筆鋒可以看出,那樣緻密的螺旋是在匠人飛速下完成的,這就匪夷所思了。

  現在終於解開了迷惑,木盤在鄧合歡的手上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部位的某一點為圓心,在左手上旋轉,配合持筆的右手點移動,可以在盤子上形成標準的圓形,螺旋,弧線。

  當然這只是一項小技巧,線條布置好以後,鄧合歡還會在線條上飛快地勾勒雲紋、龍紋、鳳鳥紋。

  這些自由而奔放的紋樣,以極快的速度在盤子上呈現出來,就好像是用魔法生成的活物一般,非常的神奇。

  除此以外,還要在同心圓圈的縫隙處填充雲雷紋,蟠虬紋等複雜的紋理,這些紋理在鄧合歡手下一個接一個,段段相扣,大小如出一轍,簡直就跟一台印表機一般的精確。

  周至終於知道古楚漆器上的紋飾為何如此具有藝術氣息了,還是和中國傳統的任何一門藝術一樣,走到巔峰處都講究一個「熟極而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戴著鐐銬跳舞」,達到莊周所說的那種「郢人斫堊」的境界。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告訴從人道:「郢人的鼻端沾染了一片蒼蠅翅膀那樣薄的白堊,讓匠石給他擦掉。匠石揮舞起自己的斧頭,呼的一聲揮舞過去,郢人鼻子上的白堊被匠石削了下來,鼻子一點沒受傷,而郢人也絲毫不害怕。」

  莊子自己就是楚國的漆園小吏,搞不好就是見識過楚國漆匠如現在鄧合歡這樣的畫工,才聯想除了這般想像力豐富的預言。

  沒有一分鐘,大盤內凹的一面便繪製完成了。

  繪製好的漆器會送入漆房等待固化,完成後會取出來繪製另外一面,在完成面漆或者推光工藝後,才會最後完工。

  列索阿格介紹道:「肘子你告訴我們的剔紅和剔犀,涉及到雕刻工藝,不是廠里的職工一時半會兒能夠學會的,因此我們結合實際,主要還是在仿楚漢漆器,仿島國蒔繪漆器上,繼續發揮我們繪畫工藝上的長項。」

  「不過我倒是根據你提出的思路,自己試著玩,搞出了一些東西,不知道能不能夠入你的法眼。」

  「是嗎?哪兒呢?」

  「我們還是去會議室說吧,客人們估計都憋得狠了。」

  「啊對。」周至笑道:「一時看鄧老師的手藝看入了神,忘了還有幾位全副武裝的了。」

  和很多工藝廠一樣,廠子的會議室本來也是一個陳列室,這裡成列了許多廠里的工藝品,最新的幾樣,卻是牆上的幾幅漆畫,以及幾個葫蘆。

  「真漂亮啊……」松井造看著牆上的漆畫,由衷地讚嘆道。

  畫面上是各種色彩呈現出來的一種非常自然的堆迭花紋,好像雪花牛肉的切面,或者大理石的天然紋理,但是顏色更加豐富多彩,鮮艷光潔。

  自然,瑰麗,神奇,就好像曜變釉那樣,半為人工,半為天成。

  在人類的美學心理當中,這是一種令人天然親近的圖案,像一副抽象畫,可以任由人天馬行空地發揮自己的想像。

  周至只看了一眼,就哭笑不得地說道:「阿格大哥,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

  「是呀。」列索阿格說道:「收到你發來的圖冊,我結合了剔犀工藝和島國肉合蒔繪工藝,用百分之六十五的生漆和蛋清乳合,調成厚漆,再通過滴、甩、絲瓜布滾、拖等辦法,在刷好底漆的板子上起料,製作出凹凸表面,待干後再用不同色漆分層髹塗。之後在重複幾次這樣的過程,等到漆料固化以後,加以研磨。」

  「由於各個漆層高低不同,打磨後就能夠顯現各種各樣接近自然產生花紋,這裡邊個人的創作最多占到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必須等到打磨完成以後才知道,因此都只能在創作完成後,再根據圖案的樣子給作品取名字。」

  「明白。」周至說道:「就好比我們老家的人在長江邊上撿長江石,見到色彩斑斕圖案獨特的,再絞盡腦汁想一個神似的名字出來,石頭立刻就身價不菲了。」

  說完指著牆上一副有黑色、棕紅色和金色大漆創作出來大畫道:「比如這幅,就好像一塊蕎麥地,名字叫做《金色麥田》就不錯。」

  「是這個意思!」列索阿格連連點頭:「肘子是懂我意思的!」

  「的確很漂亮!」周至說道,語氣里有些哭笑不得:「但是阿格大哥,忘了告訴你了,我們國家的漆器還有一項工藝,叫做犀皮漆。和你現在的創作手法幾乎完全一致,你這不能算是獨創工藝,最多只能算是神追古人了。」

  「是嗎?」列索阿格聽說後不但不懊惱,反而更加驚喜:「你是說我這個是一種古法?」

  「對,明代的漆工名匠黃成編著的漆器專著《髹飾錄》,全面地敘述了有關髹漆的各種技法。裡面有一段描述『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雲,圓花松鱗青者般』。近有缸面者,以光滑為美」

  「意思是說在明代就有漆工能夠將這道工藝做到大缸表面,創作巨幅作品了。」

  「至於人們何時創作出這樣的漆器手法,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從馬鞍得到的啟發。」

  「這個觀點最早起源於唐人趙林的記錄,後來被元人陶宗儀所引用,在《輟耕錄》中,他引用了趙林的觀點,認為『西皮髹器謂之西皮者,世人誤以為犀角之犀,非也。乃西方馬韉,自黑而丹,自丹而黃,時復改易,五色相迭。』

  『馬鐙摩擦有凹處,粲然成文,遂以髹器仿為之。』」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大家解釋犀皮漆的時候,大多都顧名思義地聯想到犀牛,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實際上是馬鞍子被施加了多層漆料,之後由於不斷被摩擦,有凹下去的地方,就顯露出一層一層的顏色,漆匠就根據這種自然形成的紋樣,刻意複製,就造就了犀皮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