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為了吃那口醋,先要包頓餃子
與徐慶冬的興奮不同,聽到拍國內第一部獨立電影的提議後,曹志強並沒有半點興奮。
「別傻了。」曹志強淡定的搖搖頭。「徐導演,你咋比我還天真?
不找製片廠,自己拍獨立電影?你想啥呢?這可不是國外!
難道你不知道,咱國內只能是電影製片廠才能拍電影,私人是不許拍電影的嗎?」
確實,也不怪曹志強如此冷嘲熱諷,實在是此時的國內,個人根本就沒法拍電影。
因為在這個時期,國內基本都是計劃經濟,電影也是同樣的。
你如果要拍電影,只能是電影廠拍,而電影廠要拍電影,也是上面領導定計劃,然後立項目,立了項目之後再要經費,要了經費再核算,核算完了,撥下經費,再籌備攝製組,正式開始拍攝。
整個過程相當繁瑣,以至於很多電影可能早就立項了,但等到正式拍攝,可能已經過去一兩年甚至三五年了。
就算電影拍攝好了,也要給電影局審查,審查過了,再統一交給中影收購你的影片,然後中影再把電影拷貝,按行政區域發行到各個地方放映單位,也就是各個電影院。
在這個審查發行過程中,也很繁瑣,萬一哪個地方出問題,可能一壓就壓好幾年。
換言之,曹志強就算自籌經費自己寫劇本自編自導,甚至攝影器材都自備,但他想拍電影,至少要找一家電影廠掛靠才行。
而且拍好了電影,想要上映發行,也得讓那個掛靠的電影廠出頭送審,然後審核過了,被中影收購,中影再根據自己的計劃,安排你的電影上映。
但什麼時候上映,依舊不是你說了算,而是中影領導說了算。
當然了,如果你有大關係大背景,能直接找到電影局甚至中影領導,那自然一切好說。
電影局此時是歸文化部的,要是能找到文化部某個比較厲害的領導,也同樣可以好說話。
比如偷偷插隊,提前在好時段播放,都是可以的。
可以這麼說,在國內想拍一部電影並發行,看的並不是你有沒有錢,而是你有沒有關係。
你有關係,沒錢都有單位兜底。
比如這個徐慶冬,他怎麼認識的曹志強?
還不就是徐慶冬想拍一部國內第一部音樂電影,缺錢了,就找文化部藝術局的老上司劉主任幫忙。
劉主任想進步,看在徐慶冬父母的份上,想幫一把徐慶冬,贏得一個好印象,就拉曹志強這個京圈新貴來投資?
當然,劉主任也不是空手套白狼,他找曹志強投資,也得給人辦事兒。
給曹志強的所謂朋友安排工作,就是劉主任的回報。
所以,從徐慶冬的身上就看出,這時期你如果想拍電影,關鍵得有關係。
這個關係可以是你自己從無到有建立的,比如那些名導演;也可以是靠著父母的關係,比如徐慶冬。
反正不管怎麼樣,在此時的國內,你要想自由的拍電影,你首先得有關係,要不然,就只能慢慢熬資歷。
而獨立電影,其實就是個人電影,這恰恰是國內此時根本不可能出現的情況。
「誰說私人不能拍電影的?」徐慶冬突然呵呵一笑,「哪條法律哪條法規說的私人不許拍電影?」
「嗯?」曹志強一愣。
「明明就是啊?
電影局不是有那個什麼,電影管理條例的,規定只能電影製片廠才能拍電影,而且要拍電影之前,不是還要先拿到電影攝製許可證,然後才可以拍電影嗎?」
徐慶冬一皺眉,然後就哈哈一笑:「不知道你從哪兒聽來這些亂七八糟的。
電影管理條例?從沒聽說過電影局有這玩意兒,倒是各個電影製片廠,都有自己的廠規。
至於電影攝製許可證,這更是沒影的事兒。
咱國內都是各個製片廠自己決定拍什麼電影,拍好了後再送審,送審不過就不准上映,根本不需要什麼許可證。
所以,咱們完全可以用個人名義拍電影,電影拍攝好了之後再送審就完了。
我跟文化部劉主任關係還不錯,倒時候找找人,這部電影的過審問題不大。
只要過了審,都是統一給中影收購發行,所以是不是電影廠的作品,有什麼問題呢?」
說到這,徐慶冬搓了搓手:「再者說,現在到處都在講改革,很多原先的規定都可以鬆口。
只要咱這部電影拍的好,到時候咱倆一起找找關係,肯定沒問題!」
一聽這話,曹志強搖搖頭:「算了吧,個人拍獨立電影這種事情太冒險,還是不要了。」
「唉,太可惜了。」徐慶冬嘆口氣,「這很可能是開創歷史啊,不做太可惜了。」
曹志強微微一笑:「我不是你,我家大業大,可冒不起這個險。」
說到這,曹志強忽然眼珠一轉:「等等,你說,如果我們自己成立一個電影製片廠,再以自己的電影廠名義拍片,有沒有搞頭?」
「自己成立電影廠?」徐慶冬愣了愣,「這,這……」
很明顯,他有點跟不上曹志強的思路了。
「沒錯。」曹志強點點頭,「我們先成立一個新的電影製片廠,然後再用這個電影製片廠的名義拍我的電影,這不就成了?」
徐慶冬搖搖頭:「可以是可以,但成立一個電影廠,可沒那麼容易。」
「事在人為嘛。」曹志強笑了笑,「我的這家出版社也是國企,以出版社的名義申請開一個電影廠,你說行不行?」
「恐怕不行。」徐慶冬搖搖頭,「要組建電影廠,有很多指標的,你這個出版社的級別,恐怕很難開辦電影廠,畢竟你是企業,而電影廠都是事業單位。」
「那也不一定啊。」曹志強道,「也不全都是事業單位啊,你看八一廠不就不是?」
「八一廠是特殊情況。」徐慶冬道,「而且就算國企單位也可以辦電影廠,但你其他的指標也不行。
一個電影廠,沒那麼容易建立的,不是只有設備就行,最關鍵的,是你得有足夠的電影從業人員才行。」
「這樣啊。」曹志強摸了摸下巴,「有了!」
說完,曹志強抬起頭:「我這個出版社太小,確實不行,但我還是紅光機械廠的一員啊。
我們紅光機械廠是冶金部直屬單位,論級別資歷,絕對夠格了。
而且我們紅光機械廠的三產規模很大,有自己的電影院跟電影隊,還有自己的文工團。
我們廠的電影院跟電影隊的從業人員雖然不多,只有一百多人,但我們文工團的各個從業人員夠多啊。
我們紅光機械廠的紅光文工團,包括聲樂組、表演組、後勤組等等三百多人。
這些人嚴格來說也跟拍電影有點關係。
把這些人整合一下,組建一個紅光機械廠下屬的電影製片廠,應該沒問題吧?
對,肯定沒問題!
哈哈哈,我真是個天才!
隨便一個點子,又是一舉多得啊,哈哈哈!」
「這……」徐慶冬皺了皺眉,「曹社長,你的想法雖好,可等你把電影製片廠成立了,這得什麼時候啊?不如咱們先把電影拍了,然後慢慢考慮這些?」
曹志強看了看徐慶冬:「你是說,先斬後奏?」
「沒錯!」徐慶冬再次摸了摸那台潘那維申攝影機,「有了這個,再有錢有劇本,拍電影就不用愁了。
至於其他問題,我找找老朋友幫忙,應該都能解決。
趁現在夏天,咱先把這個電影拍了,拍完之後,再慢慢尋思電影歸屬問題也不遲。」
曹志強皺了皺眉,開始思考這個事情的可能性。
的確,如果此時還沒有所謂電影攝製許可證的話,那確實可以先拍著再說。
而且好像國內在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這種個人拍電影的先例。
因為他忽然想起來,前世曾經有一部電影,就是八十年代拍攝的,而且是個人拍攝,不通過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
那部電影的名字,就叫做《父與子》,是個喜劇電影,由陳牆父子主演。
之所以有印象,是因為這部電影不光是八十年代唯一一部個人拍攝的電影,還是國內歷史上唯一一部能正式在電影院上映,卻沒有廠標的個人電影。
陳牆拍這部電影的時候,一開始找的西影,可惜西影對他的喜劇片沒興趣,不肯投資拍攝。
陳牆後來跑了好多家電影公司,都被婉拒。
最後陳牆也是軸,電影公司不拍,他就憑著自己的老臉,找了個私人公司投資,然後在沒有任何電影製片廠的情況下,自己籌備了一個攝製組,自己拍攝。
據說,陳牆拍這個電影期間,電影局還警告過他,說私人不許拍電影,讓他最好掛靠個電影廠。
其實人家也是好意,畢竟以陳牆當時的知名度,找個電影掛靠是很容易的。
但陳老爺子就是不干,非要自己拍,就是不掛靠,並且還親自跑去電影局拍桌子瞪眼,跟人據理力爭。
最後,可能是確實沒有明確的不許私人拍電影的法律法規,加上陳老爺子名氣大,人脈廣,最後這事兒不了了之。
電影拍完了,中影卻不敢收,因為這部電影是個人拍攝,沒有製片廠參與。
結果這位老爺子再次跑去中影公司拍桌子撒潑,又讓中影公司同意收購,但價格壓的很低,基本就是成本價收購,完全不按照常規做法收購。
就這樣,《父與子》被中影公司發行,成了當年唯一一部,也是國內唯一一部可以公開在電影院上映發行,卻沒有製片廠廠標的商業電影。
據說,這部電影還是個裡程碑事件,從那之後,電影的獨立製片人制度,才開始引起討論,並成了一個歷史標杆。
後來的電影制度改革,據說總會拿這部電影說事兒。
這個時代,陳老爺子也有,名氣也依舊,但還沒想到那麼做。
畢竟嚴格來說,陳老爺子能這麼做,也是有時代特色的。
因為他拍《父與子》的時候,已經是1986年了,那時候國家的改革已經比較深化。
別的不說,起碼在那個時期,是允許個人開私營公司的,也允許私人開辦電影製作公司的。
只是當年真正做成民營性質電影公司的個人並不多,且大多都是曇花一現,九十年代後就逐漸消失。
然而,現在是1983年,連開私人性質的民營公司都不准,更別說開民營性質的電影公司了。
而且現在的電影廠,基本都是隸屬於各個文化局的事業單位,並不像後來那樣,都轉變成國企性質。
大規模的政企分開,那還是一九八四年十月份之後的事情了。
不過曹志強有個優勢,那就是他本身就是國企職工,還是能做決策的領導。
別說曹志強直接控制的紅光出版社、華夏音像公司以及紅光百貨公司這三家國企性質的公司了。
就說這三家公司的總部——紅光機械廠吧,曹志強雖然在裡面的表面職位不高,只是個三產辦的副主任,卻是能真正做決策的人。
與此同時,他現在還是解決機械廠三產部門的主要負責人。
紅光機械廠的三產職工很多,超過五千人。
這其中,除了人數最多的保安科跟運輸科外,人數第三多的,就是紅光文工團了。
由於性質特殊,紅光文工團本身就是一個科級單位,跟宣傳科平級,並不是宣傳科下屬單位。
紅光文工團當年全盛時期,據說超過一千人,哪怕到了如今,也還有三百多號人,單純從人數講,比一些大廠大部隊的文工團也毫不遜色。
現如今,各個單位都在裁撤冗員,其中文工團之類的都是第一個被裁撤的對象。
如無意外,一旦紅光機械廠被吞併整改,這種文工團肯定是第一個裁撤的部門,就好像郝淑雯曾經待過的那個部隊文工團一樣。
雖然曹志強之前搞了個便利亭項目,且這個項目正在如火如荼的推進。
但這個項目針對的,都是三產中那些後勤保障人員,比如看庫管人員之類的,實際能吸納的人數很有限。
或者說,在便利亭項目正式全面推廣之前,單純就現在的實驗性質推廣來看,吸納的人員相當有限。
而且就算能全面推廣,那些文工團的人恐怕也不樂意去便利亭當銷售員。
可如果不吞併,就沒藉口直接裁撤,如果不裁撤,總要給這些人找個活兒干。
現在看來,以給這些人謀出路為藉口,去申請建立一個電影製片廠,問題應該不大。
雖然電影廠大規模政轉企的行動,是八四年之後,但在八三年也不是不能做。
畢竟就像徐慶冬所說,如今是個變革的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想到這裡,曹志強突然笑了起來。
他想到了自己建設紅光出版社的初衷。
一開始,他只是不想讓自己創作的註定暢銷的作品,被出版社拿大頭,自己卻沒有絲毫髮言權。
所以他才想搞一個至少是自己說了算的出版社,這樣就可以給自己開一個很高的版稅分成。
事實也正是這樣。
他好不容易用機械廠的名義,創辦了紅光出版社後,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出版自己的圖書《江湖行》,並且靠出版這本圖書,個人直接邁入百萬俱樂部的級別。
他後來想出唱片,也是先自己搞了個華夏音像公司,然後再用這個公司的名義給自己出唱片,同樣給自己的作品一個很高的分成。
試想一下,如果他不是這兩家公司的話事人,他哪怕才華再高,作品再暢銷,也根本不可能拿高額銷售分成,只能被低價買斷。
同樣道理,現在他想自己拍電影,居然也要先想辦法開個電影製片廠。
這還真是,為了吃那口醋,先要包頓餃子。
想到這裡,曹志強突然一聲嘆息。
「原來這就是那個激情歲月的尾巴,這就是那個紅紅火火的八十年代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