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159陳慕武婚禮請柬
愛因斯坦教授的願望落空了。♛🍮 ➅9ѕ𝕙𝓤Ж.Ć𝔬𝐌 ☟🐯
他通篇讀下來了《王子學院學報》的創刊號——除了兩篇有關發現化學元素的論文之外。
愛因斯坦沒想到陳慕武不聲不響地躲在斯德哥爾摩,一下子就搞了一個大活兒出來。
雖然他的主要精力全都放在相對論的研究上面,但愛因斯坦同樣也關注著實驗物理學那邊的發展。
他知道原子核中除了質子之外的另一種粒子,被全世界的實驗物理學家們找過無數次,但是將近十年的時間,誰也不知道這種粒子究竟在哪裡。
陳慕武只不過是去了斯德哥爾摩半年多的時間,他不但發現了中子,而且還捎帶腳發現了從核反應中釋放出來的正電子。
似乎物理學在別人那裡和在陳慕武這邊完全不是一個難度,別人費盡心思找不到,到他這裡一切卻都來的輕輕鬆鬆。
愛因斯坦目前還不知道,中子的發現究竟意味著什麼。
可能不光是愛因斯坦,全世界的物理學家們,大概都認為中子的發現,只解決了原子核里除了質子還有什麼這件事。
想要讓中子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就必須要等到鏈式反應被發現之後。
到那個時候,中子才會從一種人畜無害的「基本粒子」,變成一個能夠毀滅世界的大殺器。
愛因斯坦沒能如他所願,從陳慕武的幾篇論文當中,找到能夠反駁量子力學的新證據。
但是他還是提筆給陳慕武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內容不是批判量子力學是錯誤的,而是恭喜他在實驗物理學方面取得了新成就。
可惜愛因斯坦的這封信,寄給的是斯德哥爾摩的王子學院。
目前在義大利,馬上就要回到英國結婚的陳慕武,想要親自看見這封信的內容,還要再等好久好久。
歐洲大陸上的大學和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們,已經對《王子學院學報》創刊號上的內容做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驗證和「批判」。
但在隔著大西洋的北美洲,那些學校里的物理學家們,才剛剛收到從斯德哥爾摩寄來的創刊號。
當然,他們收到《自然》期刊的時間也比歐洲大陸上要晚不少。
只有少部分物理學家們收到了歐洲同行們提前發過來的電報,才知道中子已經在斯德哥爾摩被陳慕武給發現了。
芝加哥大學的奧本海默,顯然是屬於沒收到電報的那一批。
按理說這件事應該怪陳慕武,在奧本海默離開劍橋大學回到美國任教的時候,陳慕武曾經答應過他,說日後一有什麼學術成果,就第一時間跟他取得聯繫交流。
而且發現中子這麼大的一件事,當然也算是學術成果。
但陳慕武卻忘了自己之前的承諾,可能是他當時在斯德哥爾摩要迎來送往太多人,所以就完全把奧本海默這件事給拋之腦後。
之前陳慕武在王子學院創立《學報》,這個消息就是芝加哥大學的同事康普頓從《芝加哥論壇報》上讀到了報紙轉載的新聞。
當時的奧本海默覺得陳慕武可能是在斯德哥爾摩忙得不可開交,而且這也不算是學術成果,所以對陳慕武辦報這件事並沒太放在心上。
但是這一次則完全不一樣,發現中子對所有物理學家來說都是一件大事,而且陳慕武不僅發現了中子,他還發現了正電子,發明了回旋加速器,發現了兩種新的元素。
每一項成果單拎出來,都是一種了不起的實驗物理學成就。
就算陳慕武他可能因為工作很忙,忘了一次,總不至於每一次都忘記了吧?
他這到底是忘了,還是故意不給自己拍電報呢?
奧本海默心中實在是說不好這件事。
他覺得自己不能在芝加哥大學一直默不作聲的待下去了,就算不離開美國重返歐洲,最起碼也要和陳慕武之間產生聯繫,給他那邊寫封信,拍封電報,讓陳慕武意識到他在美國還有一個很忠實的左膀右臂。
於是奧本海默也寫了一封親筆信,和愛因斯坦都不約而同地把信寄到了斯德哥爾摩。
這兩個人不知道,陳慕武會在很長時間之後,才看到他們的來信。
但是比起陳慕武的回信,他們兩位卻都同時先收到了另外一個出自陳慕武手的東西。
陳慕武人雖然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不在英國的倫敦。
但是在倫敦準備婚禮的那些人,可一點兒都沒有放鬆下來。
他們按照陳慕武之前留下的名單,給他在全世界各地結交下的朋友們每個人那裡都拍去了電報。
電報的內容如出一轍,都是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邀請他們來倫敦出席陳慕武和艾芙的婚禮。
這個年頭裡,結婚除了使用電報派發請柬之外,還有另外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
那就是登報。
雖然廣播電台已經越來越普及,電視信號也在不斷成熟發展當中。
但是報紙依然是普羅大眾最直接的一種獲取信息的方式,不管是結婚生子還是過生日或者是尋人啟事或者是有人去世,大家都很喜歡花上一個幾個先令或者幾個便士的價錢,在報紙的某一版的某個角落裡,刊登一則豆腐塊消息。
不要懷疑這些消息究竟有沒有人會看到,答案一定會是肯定的。
一來是大型報紙的發行量本來就很大,有著數量眾多的讀者。
二來則是在娛樂活動相對匱乏的年代,很多人會把報紙上的全部內容,哪怕是GG都仔仔細細地閱讀一遍。
要不然想當初,哈勃也不會花大價錢,自費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一則有關自己學術研究的GG。
第三則是這些GG的作用,要遠比它們本來的作用要大得多。
因為在這些GG和啟事裡面,真實的消息固然不少,但同樣還有許多不真實的消息。
一些特殊行業的工作者,就很善於利用報紙上不起眼的豆腐塊兒,傳遞只有他們小範圍內能夠看懂的暗號和消息。
甚至到一百多年之後,如果有人還想在報紙上刊登結婚消息的話,依然可以花上幾十塊錢這麼做。
倫敦艦隊街的各大報紙,都收到了陳慕武家人送過去的想要刊登結婚啟事的申請。
這種啟事和GG類的消息,沒有專門的編輯對其進行審核。
只需要支付足夠多的費用,再選定刊登消息的日期,就能把要刊登的消息直接交到排版工人那裡。
所以一直到了各家報紙的排版室,才有揀字工人在不經意間發現了這則消息。
在倫敦的中囯人或許有很多,但是叫陳慕武的,則只有這麼一位。
就算這位揀字工人不知道陳慕武在物理學上的貢獻,但是他或多或少都知道有一本叫做《陳喬治》系列的書籍,知道這本書在英國有多火,所以也就對這本書的作者陳慕武有了一個大概齊的了解。
等揀字工人發現了這則消息之後,經過層層上報,當天半夜倫敦各家報紙的編輯們便都接到了電話,得知了這一消息。
第二天,倫敦出版的各大報紙上就都刊登了陳慕武即將結婚的消息。
不過不是在常見的GG版面,而是在報紙的正文頁當做是新聞來報導。
劍橋大學甚至是英國最有名的青年物理學家陳慕武,要迎娶兩次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的女兒,不管怎麼說都算是一件大事。
而且據說陳博士最近是愛情事業雙豐收,不但即將抱得美人歸,而且還發現了中子和正電子。
——英國報紙上倒是沒有花大力氣去科普這件事,因為他們覺得就算科普了,估計也沒有什麼人會懂。
而除了在報紙上進行新聞報導,艦隊街的各家大小報社們,也都給自己旗下的記者派發了一個新的任務——
那就是看有沒有人能夠拿到陳慕武婚禮的請柬,進入到婚禮現場,為讀者們報導有關婚禮的第一手消息。
奧本海默收到了陳慕武發來的電報,總算讓他的心稍微安了那麼一點兒。
這最起碼能夠證明,陳老師的心裏面還想著自己,或許他做出來的物理學會成果不給自己發電報,可能是有他的苦衷。
奧本海默終於有了名正言順去歐洲的理由,雖然陳慕武的婚禮日期,對於美國大學來說已經是開學時間。
但奧本海默還是向學校那邊請了假,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去歐洲的決心。
在得知奧本海默教授是要去參加陳慕武的婚禮,康普頓很痛快地准了假。
他還請奧本海默代為轉達,自己和整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對於陳博士的新婚祝福。
美國這邊收到陳慕武請柬的,不止奧本海默一個人,已經從威爾孫山天文台辦好了離職手續的哈勃教授,也打算離開美國,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陳慕武的身邊發展。
雖然王子學院的天文設備還基本上都處於圖紙階段,可是哈勃教授對離開被學閥操控的美國天文學界已經下了很堅定的決心。
他更加渴望按照自己的意願設計施工一座天文台,雖然可能浪費幾年的科學研究時間,但一定會收穫一個頗為輕鬆自由的學術研究環境。
而且陳慕武也已經答應過哈勃,如果他想要進行天文觀測的話,陳慕武可以利用自己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會雙重會士的身份,幫他聯繫英國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讓他利用那裡的天文望遠鏡進行星空觀測。
收到了陳慕武婚禮請柬的哈勃,認為這是一個離開美國的絕佳契機。
所以他收拾好了自己一段時間的行李,先是坐火車從太平洋沿岸的美國西部,穿越整個北美大陸到了大西洋沿岸的美國東部,和奧本海默不約而同地登上了同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輪船。
除了他們兩位,美國其他收到《王子學院學報》卻沒有收到陳慕武婚禮請柬的科學家們,也開始步他們歐洲同事們的後塵。
大家要麼復刻陳慕武的實驗,在自己的實驗室里發現中子、正電子。
要麼就是開始按照趙忠堯和考克羅夫特的表述,開始測量中子的精確質量。
但是不論美國的實驗物理學家,還是歐洲的實驗物理學家們,都沒有復刻其中兩個實驗。
一個是用被加速的阿爾法粒子轟擊鉍金屬靶得到第八十五號類碘元素,一個是用被加速的氘原子核去轟擊金屬鉬,得到第四十三號元素類錳。
這是因為他們雖然在這一期的《王子學院學報》的創刊號封面上見識到了什麼叫做回旋加速器,可是沒見過實物,只能憑自己的感覺猜測,似乎陳慕武建造出來的這個新鮮玩意兒,要比之前他們花大價錢從卡文迪許實驗室里買來的那一個更先進。
有的大膽的物理學家們,嘗試著利用靜電式的粒子加速器去復刻陳慕武發現新元素的兩個實驗。
但是靜電式粒子加速器的一大缺點是,每隔幾次轟擊之後,通過電荷傳送帶傳送到電極上的電勢差就被消耗殆盡,需要再經過給電極充能之後,然後才能夠繼續轟擊。
利用這台粒子加速器,或許能夠復刻出來氘原子核轟擊金屬鉬的那個實驗,因為得到的第四十三號元素類錳的半衰期很長,不至於在靜電起電機充能的過程中衰變。
但是半衰期只有幾個小時的第八十五號元素類碘則不一樣,在給電極重新充能的這段時間裡,有很多類碘已經開始對外衰變,重新回到了金屬鉍那裡。
也有人開始按照《王子學院學報》上留下的地址,給陳慕武那邊拍電報,詢問回旋加速器的價格,希望能夠像之前的那個靜電式粒子加速器那樣,也能從王子學院那邊購買並且由他們上門安裝。
美國的物理學家們,做實驗的做實驗,坐船去歐洲參加陳慕武婚禮的坐船。
而此時婚禮的主人公之一陳慕武,已經坐著火車跨越過了阿爾卑斯山脈,來到了義大利的博洛尼亞。
你說我一個搞物理學的人,怎麼就來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了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