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157國際數學家大會
《王子學院學報》的創刊號上刊登的論文,遠不止發現中子的這一篇論文。☠🐲 💝🐻
按照去年年底,陳慕武五人組來到斯德哥爾摩之後搞出來的研究成果的順序,《學報》上依次刊登了若干篇學術論文,其作者全都是這些在王子學院裡搞研究的科學工作者。
《回旋加速器的設計與建造》、
《利用回旋加速器發現第八十五號元素類碘》、
《第八十五號元素類碘的檢驗》、
《利用回旋加速器發現第四十三號元素類錳》、
《第四十三號元素類錳的檢驗》、
《中子的發現》、
《正電子的發現》、
《碳-14的發現》、
……
可能世界上有不少人都在等著看陳慕武的笑話,就憑他一個人,就想自己編輯出版一本科學期刊,簡直就是自不量力。
但他們可能想破腦袋也想不到,陳慕武居然真的把這本科學期刊給製作了出來。
上述這若干篇重量級的論文,再加上論文的數據以及配圖,加到一起排版印刷,製作出了厚厚的一本英文版樣刊。
陳慕武當初發下宏願,說是《王子學院學報》要中、英、瑞三國語言同時出版。
英文的最簡單,而瑞典文則從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請了幾個瑞典本地的老師和學生幫忙翻譯。
只有中文版最難,全程都由陳慕武和趙忠要兩個人,一筆一划地拿著鋼針在蠟紙上雕刻製版,然後再用油墨一張一張地印刷。
幸好這個《王子學院學報》沒有規定固定的出版時間,否則如果按照學術期刊的管理一個月或者兩個月出版一本,那陳慕武最起碼有三天的時間什麼都不能幹,只能在這裡獨自製版了。
總而言之,在小馬庫斯的通力配合下,斯德哥爾摩的印刷廠全力配合,製作出了數量眾多的《王子學院學報》創刊號的英文版和瑞典文版。
後者被免費郵寄贈送到了瑞典國內的各所大學和高中裡面做紀念。
至於前者……
因為陳慕武此前在相關學術期刊和各個國家的大小報紙上做GG,還有中子發現以後,盧瑟福給《自然》期刊編輯部拍的那一封通訊電報。
在《學報》英文版的印刷過程中,斯德哥爾摩這邊的陳慕武就已經收到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和電報,詢問應該如何訂閱全年的期刊。
陳慕武決定,只要是來信或者來電報的人,他都按照上面的地址給回寄去一本創刊號。
除了這些人之外,他還依葫蘆畫瓢,給世界上各個有名的大學、研究所和圖書館都寄去了一份,反正英文版的印刷數量最多。
至於寄往中囯大學的那些,陳慕武在英文版之外,還附上了他和趙忠堯手寫趕製出來的中文版。
不論哪種語言的創刊號的封面,都印著回旋加速器的照片。
陳慕武一開始打算附上的是王子學院的校門照,在盧瑟福的建議之下,才換上了這張更有賣點的照片。
「陳,你現在製作出來了回旋加速器,將來打不打算像之前的靜電式粒子加速器那樣,對外出售呢?如果想要對外出售的話,我建議你把封面上的照片從王子學院的院門,更換成為回旋加速器的照片。沒有什麼比在封面上打GG,更有吸引力的了。」
當然,老師的好心提醒,也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我不知道你的這台機器打算跟別人賣多少錢,如果不貴的話,卡文迪許實驗室里也想要一台,伱開價吧。」
盧瑟福的話都已經這麼說了,陳慕武要是還敢開價,那他就是傻子。
「爵士,您這話說得就實在見外了。我跟誰要錢,都不能跟把我培養出來的卡文迪許實驗室要錢。如果這錢是由實驗室那邊出的話,那就只需要給工廠那邊的成本價,我本人一分錢都不能要。
「不過這錢要是劍橋大學出的話……我想要一些錢也不是不可以。」
卡文迪許實驗室的人都是自己的娘家人,但劍橋大學裡面的人又不全是。
聽他這麼一說,盧瑟福也心領神會:「等我們回到劍橋大學之後,就好好跟學校研究研究,看看建造這樣一台精密但是昂貴的機器,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
所有的實驗已經全部做完,而所有的論文也都已經整理好,印在了《王子學院學報》上。
目前來看,陳慕武留在斯德哥爾摩已經沒有什麼事情,所以到了暫時離開的時候。
盧瑟福同樣心滿意足,他來了一次斯德哥爾摩,親眼見證了自己一直尋找的中子的發現。
不光是中子,他還同時看到了正電子,一種比中子更新鮮更稀奇的玩意兒。
玻爾和老師盧瑟福見了面,又看到了師弟陳慕武搞出來的這麼多物理學成就,也不枉白來一趟。
大家來到斯德哥爾摩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收穫,卻只有一個人不願意離開。
卡皮察開門見山地向陳慕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陳,你在這所學校有多大的權利?如果你能給我一個教授職位,我就把安娜接到斯德哥爾摩來,不回英國去了。
「這地方離聖彼得堡只隔著一個波羅的海,我隨時都能坐船回家,而且還不用每次過英國海關的時候,因為我的蘇連護照而受到那些海關老爺們的刁難。
「而且你這個新的學校,不管是實驗室的空間還是實驗室里使用的設備,可都比卡文迪許實驗室里好太多,我真心覺得,要不乾乾脆留下來得了。」
真的勇士,敢於當著盧瑟福的面說這種話。
陳慕武不知道卡皮察的這些話是開玩笑還是真心的,但不管是哪一種,他自己肯定不能當真。
陳慕武笑著回應道:「彼得,既然你這麼願意留下來的話,那就請你留下來好了。剛好在這段時間裡,王子學院也需要一個留在學校里看守校園的臨時工。」
「這段時間?臨時工?看守校園?陳,你要離開斯德哥爾摩了嗎?你要去哪裡?」
卡皮察一頭霧水,不知道陳慕武在說些什麼。
「我當然要離開斯德哥爾摩。馬上就要到十月份了,我還要回倫敦去結婚呢!
「事先說好了,彼得。你人留在斯德哥爾摩可以,但是我結婚的禮金,卻是一分錢都不能少!」
聽到陳慕武的回答,在場眾人哈哈大笑。
卡皮察則是臊了個大紅臉,也跟著打哈哈把這件事給遮了過去。
「陳,你早說啊,你要是早說這件事,那我肯定不會再留在瑞典,你的婚禮還是必須要去參加的。我們什麼時候出發?」
「再過兩天吧,我來安排一下斯德哥爾摩這邊的工作。」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是時候到了要離開的時候。
「陳,你的婚禮我當然也要去參加,不過我要先回丹麥處理一些事情。我們到時候見!」
玻爾和比爾曼自然是要回哥本哈根,前者說要去參加陳慕武的婚禮,後者聽了也有那麼點兒意思。
只是比爾曼又覺得他可能和陳慕武之間不是那麼熟,所以不太好意思開口。
陳慕武看出來了他的窘境,所以很熱情地邀請了對方:「比爾曼教授,多謝你這些天來在斯德哥爾摩對我們的研究工作的支持。如果您有時間的話,我希望能夠邀請您去倫敦參加我的婚禮。」
「當然,當然!陳博士,我求之不得,只是剛才不太好意思開口。」
「那我們到時候在倫敦見!」
「倫敦見!」
伊蕾娜和弗雷德里克作為艾芙的娘家人,他們肯定不可能直接跟著去倫敦,而是要先回到巴黎的家裡面,幫忙準備小妹妹出嫁的相關事情。
盧瑟福和查德威克,還有他們兩個的司機卡皮察要原路返回,坐輪船從斯德哥爾摩回到諾維奇,取上卡皮察停放在那邊的車子,再回到劍橋去。
在斯德哥爾摩做完了一系列實驗的趙忠堯和考克羅夫特,跟著卡文迪許實驗室的主任一起回英國。
他們帶著自己和陳慕武的大包小包的行李,還有許多本仍然帶著油墨香氣的《王子學院學報》創刊號。
估計在諾維奇下了輪船,他們兩個人應該是擠不上卡皮察的小轎車,而是要坐火車回學校了。
大家回哥本哈根的回哥本哈根,回巴黎的回巴黎,回劍橋大學的回劍橋大學。
只有陳慕武的目的地,和其他人又不一樣。
他跟著伊蕾娜和弗雷德里克先是回到了巴黎,在當地見到了包括德布羅意在內的一些新老朋友。
然後陳慕武只在巴黎停留了一晚時間,就又登上了火車。
他不是去法國西邊的海岸城市加萊,然後換乘渡輪跨越英吉利海峽回倫敦。
而是要從巴黎向東行進,跨過阿爾卑斯山脈,再次去往義大利。
不知道是國際數學聯盟認可了陳慕武這個曾經推翻了數學之王希爾伯特的美好構想的人的數學家身份,還是為了蹭他的熱度。
四年一屆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給陳慕武也發了邀請函,請他到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來參加今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緣故,在1912年於英國的劍橋大學舉辦完第五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後,1916年的大會由於戰爭停辦了一屆,直到1920年才再次舉行。
不管是在1920年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還是1924年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兩次舉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都不允許來自戰敗的同盟國數學家們參加。
如果是像索爾維會議那樣的物理學家們機會,同盟國物理學家們不去參加也就罷了。
可這畢竟是國際數學家大會,把自高斯之後就一直是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哥廷根大學的數學家們排除在外,多少有點不倫不類。
這種情況就好像是未來沒有中囯隊參加的世界桌球錦標賽,在某一方面具有絕對統治力的國家不來參加,只剩下一群菜雞互啄。
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數學家們不承認1920年斯特拉斯堡和1924年多倫多的兩屆國際數學家大會,覺得這兩屆會議不夠國際。
他們認為今年(1928年)在義大利博洛尼亞舉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才是繼1912年劍橋大學舉辦的第五屆之後的第六屆會議。
當然也有數學家認為理應當把之前兩屆也算進國際數學家大會裡面,把今年的這一屆當做是第八屆。
這個問題,全世界嚴謹的數學家們,整整討論了全部會議時間都沒討論出結果來。
以至於到了1932年在瑞士蘇黎世舉辦的新一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德國的數學家外爾——也是希爾伯特的一個徒弟——還在會議的開幕式上吐槽打趣過這件事情:「我們在此要處理一個異乎尋常的事件,關於數字n,對應於方才剛剛開幕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我們有不等式7≤n≤9。不幸地,我們的公理基礎不夠充分,不能給出更精確的命題。」
眼看著到了1932年仍然不能確定應該算是第幾屆大會,所以會議的主辦方乾脆在當年來了一個釜底抽薪,決定從該年的會議開始,不再把會議稱作是第幾屆會議,而是全都用年份來稱呼。
今年會議的舉辦時間,是從九月三號持續到九月十號,剛好在陳慕武婚禮時間的前不久。
而且會議舉辦地點也合適,在義大利,不再隔著大西洋,一來一回需要半個月多時間的北美。
所以陳慕武欣然接受了國際數學聯盟的邀請,來參加了今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
他想著剛好能夠藉此機會,和終於不再因為國籍而被國際數學聯盟所抵制,可以來參加大會的數學之王希爾伯特見上一面。
老頭早就通過馮·諾依曼向陳慕武傳遞過見面的意思,這次終於有了機會。
就在陳慕武坐著火車離開法國,翻越阿爾卑斯山來到了義大利國內的時候。
在世界各地的大學、研究所和圖書館,眾人開始陸陸續續地收到了王子學院從斯德哥爾摩寄出去的《學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