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城頭黑煙滾滾,段韶、斛律光、高季式、吳明徹四人親臨前線督戰,他們各自負責一面城牆,高澄已經不再理會圍三闕一,而是盡起大軍,四面圍攻。(っ◔◡◔)っ ♥ 69shux.com ♥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謂圍三闕一,不過是給敵軍留條後路,但如今嶺南各地幾乎都淪陷了,南陳只剩了番禺一城,陳霸先又能退去哪裡。
陳霸先下定決心堅守城池,將退敵交給天時,就是篤定北方將士耐不住嶺南夏季的高溫,必會疾疫流行。
高澄索性讓麾下四員大將彼此競爭,看誰先破城。
且不提吳明徹,自打高氏建義以來,段韶、斛律光、高季式三人便一直在暗地裡較勁。
尤其是高澄掌權以後,誰都知道這三人作為小高王最初始的五文三武班底,他日軍中第一人,必出自三人之一,連老一輩將領們都得避一避他們的鋒芒。
高澄麾下,曾任方面之帥的,除三人以外,也只有一個慕容紹宗。
三人之間一直存在了競爭關係,但從未有像此番圍攻番禺一般,能讓他們公平較量的機會。
所謂親疏有別,段韶、斛律光、高季式的地位,吳明徹望塵莫及。
作為新近歸附之人,他本不想摻和這場競爭。6̶̛̎̋̔̇ͅ9̴̮̦͖̥͈̳̭̭̋̏͝ŝ̸̢̜̳̱͈̹͓̀̆̔͋͛͜͠ḩ̷̻̩͍̱̗͔̺̏̓͊̀͂̀ͅṵ̵̙̻͉̦͙̗̥̉̓̓͊̑̂̑x̸͍̘̳͂͊̂̊̀͊̕͘.̷̹̦̆̆c̶͙͈͚̽̄̈̎̒͜ó̶̧̧̝̳̠͇͕̺̲̹̔̈́̃͝͝m̷̗͓̽̂̌̋̃̌
搶了這個風頭,說不定還得遭了三人忌恨,高澄與段韶等人自小相交,當然知道三人不是心胸狹隘之人,但吳明徹又不清楚。
還是高澄為他去的顧慮,同時勉勵,不管是誰的麾下先登破城,即為此戰首功,封王者加食邑,未王者賜王爵。
有了王爵相誘,吳明徹哪還管什麼同僚關係,自然是如段韶三人一般,親臨前線督戰,日夜不休。
好在番禺說是南陳國都,但並非堅城,畢竟南陳也才立國不久,番禺本就是州城的規模,還是嶺南的州城,在看慣了晉陽、洛陽等雄城的北方將士眼中,並非不可逾越的存在。
而高澄在四面圍攻番禺的同時,也在做蓄水淹城的準備。
過去他很少考慮以水攻城,相交於挖地道、壘土山,水攻的破壞性太大,受災的絕不只是城中百姓。
但如今沒有時間再去堆壘土山、挖掘地道與番禺守軍周旋,隨著入夏的日期一天天臨近,高澄也顧不得許多。69🅂🄷🅄🅇.🄲🄾🄼
連續數日的強攻,讓北齊將士死傷慘重,每天運送傷兵與屍首北返的車輛絡繹不絕,有見於此,高澄只得命令段韶等四人暫停攻城,轉而做水攻的準備。
此時正值西江,也就是珠江的豐水期,眼見高澄採取水攻的意圖越發明顯,而番禺城牆並不堅固,陳霸先心急如焚。
他有心派遣將士出城破壞,但齊軍看守森嚴,又有騎卒在城外游戈,根本沒有機會靠近水壩。
由於高澄派遣大量哨騎監視番禺四門,晝夜輪班,陳霸先連出城夜襲的機會都找不到。
眼睜睜看著水位高漲,心知繼續困守番禺,只會餵了魚鱉,陳霸先決心奮力一搏。
昭德九年,三月二十八,陳霸先領軍出城布陣,欲與齊軍決戰。
高澄對此更是求之不得,他麾下精兵強將環伺,二十餘萬步騎又怎會懼了陳霸先不足十萬人。
但指揮二十多萬大軍的決戰,就連高澄也是頭一遭,當初西潼關大戰,是由高歡操盤,高澄充當的更多是軍師的角色。
高澄以高季式部為先鋒,吳明徹部為後備,由斛律光統御三萬騎卒,居於兩翼。
為了穩妥起見,由段韶輔左自己,居於中軍,而中軍便是由段韶所部與斛律光麾下步卒構成。
此戰高澄並未將冼英麾下蕃兵納入戰鬥序列,而是命其留在大營,看守輜重。
當然,以高澄的多疑性格,在大營外必然是布有暗哨,監視冼英麾下蕃兵的動向。
吳明徹麾下四萬餘將士的後備軍就是為了預防蕃兵生變,高澄並不認為與陳霸先的這場決戰需要動用預備軍。
他的信心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一場場戰鬥積累。
只不過,說是段韶輔左高澄,但小高王其實已經將這場決戰的指揮權交給了他。
高澄有自知之明,單論智謀,頭腦靈活,段韶不一定勝過自己,但行軍布陣,決戰兩陣之間,自己必然不如段韶。
小高王當初就囫圇吞棗的跟著慕容紹宗學過一段時間兵法,哪比得上段韶鑽研兵書。
高澄從未真正指揮過大兵團決戰,而段韶也是新媳婦上轎,頭一遭,心中的緊張不言而喻。
段韶清楚,經過高澄多年耕耘,以北齊政權的群眾基礎,哪怕這一戰大敗,也不會動搖統治根基,甚至出不了太大的亂子,陳霸先吃不下那麼多俘虜。
但他也明白,真要是敗了,自己絕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雪恥。
儘量緩平了氣息,象徵性的請示過高澄之後,段韶接連發號施令。
高台上令旗招展,鼓聲雷動。
高季式統御前軍在兩翼騎兵的掩護下,向陳霸先軍陣踏步而進。
最先決出勝負的是兩方騎兵較量,在北齊成建制的三萬騎卒面前,南陳的少量騎兵被碾為齏粉。
陳霸先當然清楚北齊騎卒的衝擊力,他敢於出城決戰,必然是做好了準備,即效彷古人,以車陣防禦。
斛律光率領騎卒奔馳,繞了陳霸先軍陣一圈,但始終沒有找到突破口,只得為高季式放開道路,隔遠了以弓失殺敵。
一切的恐懼來源於火力不足,而在高澄看來,弓失這等遠程攻擊手段,便是他眼中的火力。
高澄對遠程攻擊的重視無需贅述,他還是世子的時候,麾下才三萬京畿兵,就曾有過萬箭齊發的想法。
故而一朝大權在握,除了專門的弓兵部隊以外,北齊騎卒都配有馬弓。
齊射不需要準頭,大傢伙朝著一個方向挽弓便是。
在斛律光的命令下,三萬騎卒紛紛收了馬刀,或是棄了騎槍,取下挎在肩上的馬弓,箭鋒直指陳軍軍陣,隨著斛律光一聲令下,漫天箭雨蔽空,如雨點一般落在陳軍陣中,哪怕有大盾保護,還是有不少陳軍將士中箭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