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考校

  當高澄得知元季艷母子將會在洛陽定居時,第一反應這是賀六渾要試探自己。69🅂🄷🅄🅇.🄲🄾🄼

  被試探的次數多了,難免會產生這種想法。

  可轉念一想,高歡沒有理由這樣做,且不提他究竟是否在乎元季艷為勾搭自己側室而死的高琛守節。

  若他真在乎,且又擔心自己元季艷攪合到一起,高歡更可能做的是讓元季艷暴病身亡。

  而不是以此為試探,真要高澄把持不住,與這位小嬸偷歡,高歡將身陷兩難境地。

  以高澄目前的實力與威信,高歡已經沒能力,也不願再另尋一名繼承人。

  因而高澄很快確信,元季艷之所以定居洛陽,僅是高歡為了讓她就近照顧高睿。

  而高睿南下,也只不過是想讓親侄兒與兒子們親近。

  晉陽與洛陽文武相互寒暄過後,一眾人陸續進城,二十萬并州胡並未跟隨高歡入駐洛陽,而是屯於城外。

  城內有高澄三萬五千京畿軍以及王士良代掌的禁軍,只要不是冒然入宮,也無虞性命之危。

  元善見與高皇后率先回了宮,告別時,高歡仔細囑嫡長女,務必要保重身體。

  高皇后哽咽著答應下來,這些年,她夾在丈夫與兄長之間,其實心裡並不好受。🌷🐙  ♪♟

  清楚高澄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為了丈夫,卻終究還是不可避免的疏遠起來。

  其餘一眾文武,在入城後也紛紛散去,高歡回到渤海王府,便迫不及待地與高澄說起了高孝章、高孝瑜兄弟倆將來的事。

  高澄對此不以為意,就憑他小高王的養生本事,指不定跟倆兒子誰先被送走。

  高歡對此無可奈何,也確實不能指望才二十歲,風華正茂的高澄如今就考慮身後事。

  於是話題又轉向了關西。

  一場傾國大戰不是說打就打,前期必然有大量戰前準備工作,列如打造器械、囤積轉運糧草,以及高歡這一趟出巡,震懾地方。

  宇文泰不是瞎子、聾子,他也在關西整軍備戰,為此也放棄了原定的攻取玉璧計劃。

  若能挫敗高歡第二次西征,或許玉璧可不戰而下。

  感受到緊迫感的宇文泰也顧不得國計民生,他大肆擴軍,甚至有窮兵黷武的嫌疑。

  但宇文泰也有自己的理由,東魏即將打上門,這才是緊要問題。

  勝了,自然能再贏數年發展時間。☺🐯 ➅9ร𝐇𝕌𝕩.C𝓸м 💲🐉

  若是敗了,治理得再怎麼好,也不過是給高家父子作嫁衣。

  宇文泰在關西大舉擴充兵士的舉動瞞不過人。

  至少瞞不過高歡、高澄,父子倆在關隴布置了太多眼線。

  高歡認為宇文泰放開族群之間,大舉吸收漢人士卒入伍,無異於是病急亂投醫。

  漢軍能濟什麼事。

  整個東魏,也只有高敖曹能讓高歡高看一眼,沒道理你西魏的漢軍就如勐虎下山。

  高澄卻明白,邙山之戰,西魏鮮卑精銳被幾乎打光後,就是靠著吸納漢軍入伍,最終在北周手上,完成了北方統一。

  但他並沒有勸說高歡大肆招收漢軍,士卒並非越多越好,高歡、高澄都沒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況且有二十萬并州胡再加三萬五千人的京畿軍,任憑宇文泰再怎麼暴兵,依舊是東魏一方占據兵力優勢。

  亂世走到如今的僵持階段,早就不是登高振臂一呼,帶著一群才放下鋤頭的農夫,便能稱作軍隊。

  譬如張亮手上兩萬鹽兵,那都是爭奪鹽場時常械鬥的悍勇性子,可要把他們變成合格的軍隊,高澄依舊要將他們交給婁昭操訓,再由張亮帶去遼西拉練。

  不過以高澄猜測,關西新募四萬漢軍,應該是用來守衛南線的洛州、藍田關以及中線的西潼關,藉此將原本駐防這些地區的老兵騰出來,主動尋求戰機。

  宇文泰絕不可能堅壁清野,固守長安,畢竟他拖不起。

  高家父子就未來西征各項安排與人員調度,再次相互交流意見,直至天色將黑,兩人才從書房裡走了出來。

  高歡命人將高洋與其餘諸子喚來,雖然不甚重視這些兒子們,但該有的考校,卻還是少不了。

  他並非臨時起意,如今諸子年歲漸長,哪怕高澄執意不用高洋,再過幾年高浚、高淹等人也該任事了,是時候該對諸子的能力有個大致了解,作為一名父親,至少還是希望這些對高澄沒有威脅的庶子們能有一番作為,不至於人人都被當豬養。

  等高洋等人齊至,高歡命人搬出一籮筐被揉作一團的亂麻,教他們解開。

  其餘諸子急得抓耳撓腮,總是理不通順,唯有高洋抽出侍衛的腰刀,一刀將亂麻斬成兩段。

  高澄全程冷言旁觀,高歡對自己這個嫡長子的能力最是清楚,自然無需再做考校。

  『這便是快刀斬亂麻的由來。』

  高澄心中暗道,他微微眯著眼打量著自己二弟,心道;

  『他難道還未死心,想著要在父親面前一展其才,從而繞開我,獲得任用。』

  高洋不苟言笑的模樣讓人看不出喜怒,腰刀已經歸還侍衛,諸弟吃驚地望著他,心中大感驚異。

  這些年高洋不再裝蠢扮傻,但依舊是沉默寡言的形象,少有在人前顯露智慧。

  高歡也沒想乾淨利落的一刀,輕易化解了他的難題。

  可偏偏這麼一個聰慧的兒子,卻被高澄視作心腹大患,若能使他們兄弟同心,那該有多好。

  但作為一名父親,該夸的時候,賀六渾也不吝對高洋的舉動予以盛讚。

  卻聽高洋謙虛道:

  「孩兒自小愚鈍,幸得大兄教誨,方有今日智慧。」

  高澄聞言側目,站在高洋的立場仔細思量後才想到原因。

  這些舉動無非是為了其子高殷,而希望與高澄緩和關係。

  但高澄自認高洋所顯露的智慧與自己無關,他只不過是逼著對方閱讀道德書籍而已。

  「洋弟內秀,孩兒又怎敢居功。」

  高澄澹澹一句話,讓高洋臉色一白,卻又聽他繼續說道:

  「不過父王出題考校,依澄看,諸弟之中唯洋弟所為,最合心意,不知父王將要如何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