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人此時怎麼想還重要嗎?
宋老嫌他們鬧騰,直接越過他們,把夏曉蘭和劉芬叫去書房見面……這是很罕見的待遇了,宋家女人一般都進不去宋老書房。
夏曉蘭雖不知道這點,但宋老此舉也算給母女倆「撐腰」,還沒見面,她對宋老已經心生好感。
當然,宋老這麼忙,會見她和她媽,還是因為湯宏恩的緣故,夏曉蘭可沒忘記這點。
——宋老是真的很看重湯叔叔呀。
關慧蛾講的故事裡,夏曉蘭只聽出來湯宏恩對「真理」的堅持,也就是對宋老那邊的堅定擁護,在今天,她終於反過來感受到宋老對湯宏恩的看重和愛護。
帶著這種心情,夏曉蘭見到了宋老。
宋老年屆七旬,也是個中等個子,但背不佝僂,看上去雖然瘦,氣色卻紅潤,他已經過了學說普通話的年紀,一開口就帶著鄉音:
「劉同志,我們又見面了嘛。」
劉芬覺得老爺子親切,臉上不由帶了笑:
「哎!又見面了!您最近身體可好呢?」
見面就問身體,在鄉下都這樣。
在城裡其實也這樣。
唯獨在官場上不這樣。
如果是平級,或者上下級,見面會問問工作。
宋老的上級不多,倒是下級很多……除了那些槍林彈雨一起走過的老朋友,很少會有人問他身體,領導的身體好不好,不說要保密吧,一般人問這個還真不合適。
換了夏曉蘭就不會問,沒吃過豬肉她見過豬跑。
劉芬就全然不懂,她現在有很大變化,卻還沒學到這些「潛規則」。
好在宋老見過她一次,早知道她是個什麼樣的人,宋老也的確很喜歡她是實誠,還認認真真回答她:
「身體還不錯呀,能吃飯能睡覺,早起晚睡都要打一趟拳。」
是嗎?
劉芬有點懷疑。
身體若真不錯,幹嘛總在香山休養呀。
她雖然沒問出口,可她的心事都寫在臉上。
宋老卻沒再解釋。
有時候「養病」並不是真的生病,而是時局需要,有些事連宋老處理起來都棘手。
湯宏恩一下岔開了話題,「您見過阿芬了,這是阿芬的女兒夏曉蘭,我和您提過的。」
感覺到宋老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夏曉蘭一下把背挺的更直了。
「宋老,您好!」
臉皮厚一點的話,順勢叫宋爺爺也行的。
不過夏曉蘭還是想收斂點,別太油滑了給湯宏恩丟人。
宋老看了她兩眼,「和宏恩說的不太像。」
夏曉蘭頓時好奇,湯宏恩在宋老面前怎麼說自己的?
宋老呵呵笑,「你想曉得?我不告訴你。」
夏曉蘭差點直接倒地不起,宋老這皮一皮,能讓她閃了腰!
老爺子開了下玩笑,果然氣氛就更放鬆了,他上次和劉芬談過,這次顯然對夏曉蘭更感興趣。什麼學業優不優秀,宋老不太關心。
學習好的人他見得還少嗎?
如果不是極聰明的人,根本也沒資格混到他面前說話。
夏曉蘭賺的那點錢也不夠看。
那些管著大型國企的負責人,宋老是時常要見得。
宋老覺得有意思的是夏曉蘭的態度。
「改革開放」這個政策一出來,不說大環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就落到普通的老百姓身上,有人靠著幹個體戶賺到了錢。
但這些人都是擔驚受怕的,因為政策一時松一時緊的,最近幾年並不穩定。
唯有夏曉蘭,從湯宏恩提過的寥寥數語中,宋老發現她是一點都不怕的。
多少有識之士,都在搖擺。
連有資格制定政策的人物都會有遲疑。
沒有舊例可徇,不知道自己通過的政策對國家和人民是好是壞,自然會舉棋不定,慎重又慎重!
夏曉蘭倒好,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宋老的這個疑問,讓夏曉蘭冷汗淋淋——宋老真是目光犀利,一下子就抓住了關鍵處,她當然不怕呀,因為她是知道歷史進程的。
不管中途有再多的曲折,歷史的大進程都不會改變,「改革開放」會是堅定多年的國策。
但她要怎麼和宋老說?
編個瞎話倒是容易,但在宋老面前說瞎話,真是太蠢了,對方輕易就能看透吧。
夏曉蘭遲疑了一會兒,這事兒還得說實話,但要用宋老能接受的話:
「因為我後面沒有退路。」
宋老有了點興趣,示意夏曉蘭繼續說。
夏曉蘭也頗為光棍兒:「窮則思變,不變就要餓死。這種時候,再懦弱的人也會有孤注一擲的勇氣!既然沒有後路,也只有咬牙堅定的走自己的路……國家不也是這樣嗎?城市貧窮,農村更是貧窮,所以像您這樣的領導人,才提出了要改革開放。它究竟對不對我不知道,我就只能看到身邊的變化,在包產到戶後,農民的日子確實好過了一些,那就證明它沒錯!」
還從來沒有年輕女孩兒,敢在宋老面前議論國家政策。
宋明嵐這樣的親孫女都不敢。
雖然宋老就支持「改革開放」,夏曉蘭這樣說卻不是單純拍馬屁。
有她自己的親身經歷,這些話都算有感而發,自然不算馬屁。
「宏恩說的沒錯,你膽子確實很大。」
這就是宋老給夏曉蘭的評價。
至於更多的話,宋老肯定不會表態。
也不知道湯宏恩到底說了些什麼,或者是宋老要見夏曉蘭母女前,夏曉蘭的詳細資料已經擺上了宋老案頭,宋老似乎對夏曉蘭的情況了如指掌,又問了她幾句話,像什麼操縱輿論進行宣傳,是不是真的捐款等等,每個問題都能讓夏曉蘭汗濕衣衫。
幸好這些事,夏曉蘭並不心虛。
不過是照實回答,語言精煉一點,把她的想法如實相告。
最後才說到她預備搞得助學計劃。
宋老對這個比較感興趣,卻不是對大學生去援教,而是想到了大學生去基層。
他直接把夏曉蘭撇到了一邊,對著湯宏恩說道:
「消除貧窮不該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才對,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的大學生,應該深入到基層去,他們能不能帶去新的氣象,用他們所學的文化知識讓當地脫貧致富?這段經歷,反過來也鍛鍊了大學生,讓他們不是紙上談兵。」
咦?
聽著好耳熟啊。
不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有點像後世的「大學生村官計劃」。
不過夏曉蘭記得,那是千禧年之後才有的事啊,又要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