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奮戰中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他們唯盼光陰能夠走得再慢點兒,讓他們能夠做更多的事情。
幾個能接觸到吳桐的核心工程師壓力比較大,他們按圖畫葫蘆的製作速度,跟不上吳總更難部分,解析畫元件圖紙的速度,這叫什麼事。
這叫他們的能力,還是不夠到位,他們的進步空間,還有很大,他們為自己之前的沾沾自喜感到羞慚。
讓他們覺得,他們現在腦袋上掛著的長江學者、傑青、學術帶頭人之類的頭銜,都是受之有愧的。
不過,吳桐並沒有對此表示不滿,有限的人力做定量的事情,這是她這個項目主導要做好的統籌。
摸清楚加工車間的工作效率後,吳桐每天定量給圖紙,並不一味趕速度壓榨,很好的做了統籌規劃,卡在眾人上限即可。
不能為了趕速度,讓工程師和工人們熬出事情來,這是最基本的原則性問題。
後世經常出現,某某程序猿、某某工作人員,因長時間熬夜加班連軸轉,年紀輕輕失去生命的報導,數見不鮮,吳桐可不希望,也決不允許,項目組出現這樣讓人悲痛的重大事故。
再者,一味地趕速度,不注意精度,質量問題就無法確保。一般空空飛彈,各個元件的精確度,要在毫米之下。
她這次是前所未有再挑戰新型空空飛彈,吳桐更希望,能做到以微米為單位的精確。
特別角度的元件,哪怕是一天打造一個,也要把精度提高上去。
彈體設計在和華總詳細探討請教,又和陸驍遠程溝通共研,用了一周時間,吳桐終於,徹底落實了彈體設計。
基於設計,吳桐開始推導起了彈體材料。
盯著屏幕上小小的精細飛彈設計圖,吳桐手下不停的根據著其上數據推演著,腦海中思維延展鋪開。
因為要承擔較大的過載,目前空空彈體常用的材料,一般用得都是鋼材料。彈體是飛彈盔甲,好的彈體材料,能夠提高飛彈的運載能力,增大結構強度,為飛彈各部件提供更好的保護連接性。
她這次設計的新型PL-15對彈體材料要求頗高,需要單位面積承擔一般飛彈更高,甚至是翻數倍的過載。
對於一架先進戰機來說,在保證必要的燃油、機載設備等空間所需的前提下,能夠為機載武器彈藥提供的內部空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彈藥攜帶空間,增大飛機的武器系統威力。
戰鬥機之所以威力大,和它掛在的飛彈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只有飛彈才是實實在在的打擊武器。當然,戰鬥機每次最多能掛載多少枚飛彈,也不是無止境的攜帶飛彈就是好的。
按著目前的空空飛彈規格,一般來說,中型或重型戰機能掛載8枚飛彈,而輕型戰機掛載飛彈一般是2-4枚。
然而,戰機實際作戰時,並不會這麼滿載,因為掛載飛彈多,不僅破壞氣動外形,而且還會增加戰機重量,這些都會降低戰機的性能,從而導致作戰失敗。
因此,很多情況下,戰機並不是全負荷滿載飛彈的。
因此,小型、輕型,更具敏捷性,射程增大且可實現高密度掛載空空飛彈,成為了未來的主要研究對象。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本來只能攜帶6枚常規飛彈的戰鬥機,如果在同等威力下,飛彈彈體縮小一半體積,重量減輕一半,在戰鬥機彈倉容量不變的基礎上,彈藥攜帶量直接可以乘以二,變成12枚,作戰自然也會是翻倍,甚至翻數倍的增長。
威龍J20擁有強勁心臟,超輕機身,它的彈載量相應增加不少,從最初版的6-8枚,升級到了如今的10-12枚,依然有限。
但是在有限的基礎上,吳桐想要的給威龍配備更大的發揮空間。用來應對,隨著空中目標種類的不斷增多和性能的不斷提高,日益複雜險惡的未來空中戰場環境。
吳桐基於載機平台對掛裝武器數量和打擊模式多樣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嘗試對空空飛彈的性能進行她能力範圍之內的,一系列全新的技術革新。
儘量在,有限的基礎上,對PL-15實現定向小型化設計。
當然,空空飛彈也不是隨意就能縮小的,要保證在更大作戰能力,更快速度,更大射程的基礎上去縮小,其中要做到的技術含量,海里去了。
不過,這並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務。
首先,最順利的就是,一時共鳴,他們有了更高能量的超級炸藥,二十倍TNT能量的超級炸藥用來製備飛彈彈藥,達到之前普遍飛彈威力的基礎上,用量無疑就要減少不少,彈藥艙相應減小的基礎有了。
第二,飛彈的燃料,在固態燃料里,燃料N24的能力無出其左右。比沖是之前普通染料三倍多的燃料N24,也就意味著,做到之前同等燃燒時間的燃料份量,只相當於之前的三分之一狀態。燃料艙在確保更大推力、更大射程,有了相應減小基礎。
第三,目前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制導裝置也有進一步縮小空間,這一點兒,吳桐已經和陸驍做過深切溝通,她要在裝置減小的基礎上,提高定位和追蹤系統鎖定能力。
一旦戰鬥機鎖定目標發射了空空飛彈之後就意味著只有兩種結果,要麼命中目標要麼最終自毀。
所以,吳桐對陸驍制導裝置的研發要求就是,在追擊的過程中它不僅要會精準定位,死死地鎖定目標,還要能精確地計算出最短的追擊距離。
以強大的追蹤能力以及轉向變化能力,然後依靠已經獲得的極快的速度和自身強大的慣性進行長距離的追擊,實現更高更精準的打擊能力。
第四,自然是她的發動機攻關,在發動機設計最初,她就考慮到小型化,因此發動機在追求極致性能的基礎上,吳桐也在體積上做了控制。
第五,彈體的流暢造型和轉向舵,吳桐和陸驍聯手,推演到了極致,助力PL-15能有更高衝刺速度·····
·····掐指算算,其實他們已經有了可以算是良好的開端,打下了還算夯實的基礎,在這個開端上進一步繼續精進,就是吳桐對自己的高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