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張騫出使,張偉的閒棋!

  第169章 張騫出使,張偉的閒棋!

  攘外,必先安內。

  亘古不變的道理。

  在張偉的影響下。

  大漢,貫徹了劉恆的意志。

  官場上。

  再一次迎來了新一階段的動盪。

  無數的官員,起起伏伏。

  一批人下去了。

  又有新的一批人上來。

  也不是沒有其他聲音傳出。

  尤其是。

  朝野中開始隱約約傳出,張家把持朝政這些訊息。

  劉徹對此態度很嚴肅。

  直接派人嚴查。

  一旦發覺有人捏造事實,散布謠言。

  無一例外。

  以重罪論處。

  主打的就是殺雞儆猴。

  而消息的源頭,很快就浮出水面。

  不用想。

  顯然就是朝堂中所謂的那些清流。

  當然,這次散布謠言的朝臣覆蓋面很廣。

  大者,例如身居御史大夫的韓安國。

  而小者,則是林林總總數十人。

  總之。

  大魚小魚皆是浮出水面。

  要說有沒有平白遭受誣陷,乃至於被人借題發揮拿下去的。

  這是必然。

  至少,韓安國之事,就是張偉抓住了他的把柄,然後在劉徹的默許下。

  成為了此事最大的魚。

  說來也奇怪。

  這群人,對張家不滿,乃至延伸到對安排張家任意行事的劉徹不滿。

  某種程度上,劉徹才是這件事的源頭。

  然而。

  這群人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針對張家。

  無論是嫉妒也好,亦或者是真的有自己的思量也罷。

  無一例外,他們都從未展現過對劉徹的想法。

  甚至,連一絲想法都不敢有。

  張偉對這一點,對他們的這種清晰的認知,還是表示讚揚的。

  只是,他們會錯了一點。

  對於君王,他們說不了什麼,甚至不敢妄議。

  但是對於張家,他們就如此的肆無忌憚。

  難不成,他們真覺得張家是軟柿子?

  真覺得,張家長久以來的與世無爭,或者說是不願與他們爭,真的代表著張家就手無縛雞之力?

  實在是荒謬。

  張家,素來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最基本的。

  在朝堂上,也都是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大漢著想。

  所接觸的,與其他官員不多,但大多是井水不犯河水。

  就這樣一個老好人,反倒是因為自家的發展,因為取得了某些功績,成了被針對的目標。

  至於現在,張家不願意再忍耐了。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直接是引發了朝堂的動盪。

  能夠看的出來。

  劉徹對此事也是隱忍許久。

  或者說,他對朝廷上的某些反對的聲音,乃至於那麼一撮人。

  早就是有了拿掉他們的想法。

  因為種種原因,因為時機尚不成熟的緣故。

  因為缺乏某個藉口。

  劉徹一直按兵不動。

  一直到現在,這群人主動將把柄送上門來。

  妄議朝政,這可是要殺頭的死罪!

  更何況,他們議論的,可是此次大戰最大的功臣張家。

  如果沒有張家,沒有他們費盡心力地去扶持主戰派,最終形成了大漢與匈奴交戰的格局,進而用計讓匈奴全軍覆沒。

  此時的大漢,依舊是沉浸在邊境匈奴的困擾下。

  邊患頻頻。

  這是毋庸置疑的。

  身為君王的劉徹,在清楚張家貢獻的同時,亦是很感激張家所做的一切。

  這群人呢?

  誇誇其談,躲在背後亂嚼舌根!

  不僅沒有任何的作用,反倒是,一個個爭名奪利,眼紅他人的名利!

  如此之人,如此沽名釣譽、無任何能力之人。

  劉徹早就想找個由頭將他們放下去了。

  眼下,不過是借題發揮。

  無論是非議張家的。

  亦或者是在朝堂中大放厥詞,明里暗裡與劉徹、與張家對著幹。

  最終都被一一清算!

  大漢安定了太久太久,也造就了一批貪圖享樂的無能之輩。

  安逸,帶來的是莫須有的事端,是他們的空口白牙,誇誇其談。

  當劉徹決定肅清的時候。

  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

  包括此時最大的大魚,韓安國。

  一次次地與張家、與劉徹作對,一次次地在朝堂上大放厥詞。

  最終,因為韓安國為大漢的貢獻。

  劉徹倒是沒有為難他。

  落得個退位、頤養天年。

  一瞬間。

  韓國仿佛是蒼老的幾十歲一般。

  其表現的情緒,包括最後深深地看了張偉一眼。

  讓張偉神情很是複雜。

  屏幕前。

  張偉看著這一幕。

  情緒倒是出奇的鎮靜。

  都是成年人了。

  而且,在官場上。

  就是一個個看不到硝煙的戰爭。

  這可遠比戰場上的刀槍更加殺人於無形。

  別看現在韓國安倒台。

  貌似十分的淒涼。

  倘若是他張家實力不夠。

  抑或這者是,之前的決策出現了問題,讓韓國安鑽到了空子。

  現在韓國安的情況,就是他張家的表現!

  甚至,張家的表現,可能還要更慘。

  一個偌大的家族,很有可能就此分崩離析。

  清算的風,席捲了整個朝堂。

  在這個最不可能出現問題的當下。

  在所有人都認為,大漢應當是一鼓作氣血洗匈奴,絕不可能對朝臣動手的當下。

  劉徹,恰恰就藉此機會開始整肅朝堂。

  不僅僅是因為他張旺川的意思。

  更是因為,眼下的時機遠遠沒到成熟的時候。

  至少。

  並非是眾人所想的那樣一鼓作氣。

  草原的水,比想像中的要深了太多太多。

  歷史,因為張家的影響,產生了不小的偏轉。

  又仿佛是在大勢的浪潮下,硬生生地被搬回了正軌。

  在朝堂清算之時。

  儒家,反倒是藉此機會,進一步得到了劉徹的賞識與抬升。

  至少,他們其中的一套治國理念和忠於君王的思想。

  很是得到劉徹的歡心。

  董仲舒的地位,亦是逐漸抬升。

  逐漸上升到了一個平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當然。

  他的地位,從來就沒有影響過張家。

  董仲舒自己也從來就沒有過這樣的想法。

  一個是被劉徹看中,並且大力提拔的親信臣子。

  可以說,董仲舒的一切,都來源於劉徹的給予,任由劉徹與求於取。

  是臣子與君王最直接的關係。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種。

  而張家之於劉徹。

  早已經超脫了此等關係。

  他們之間的情誼,更是大過這其中的禁錮。

  經過張家多年的經營。

  張家已經是逐漸超脫於此。

  張偉從不去懷疑這一切。

  至少,劉徹的種種表現。

  無不是彰顯了這一點。

  官場的浪潮,越發洶湧。

  又在劉徹簡單的撫平下,歸於平靜。

  不只是儒家的扶搖直上。

  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聲音。

  出現在了張偉的視線中。

  張騫,一個皇宮中的郎官。

  因為其能力的出彩,逐漸得到了劉徹的賞識。

  尤其是其談吐與言論。

  深得劉徹的心意。

  張偉亦是和他接觸過了幾次。

  不知怎麼的。

  他總感覺,張騫與戰國時期的一些縱橫家,乃至於說客十分的相似。

  當然。

  與他們不同的則是張騫有著一顆忠於大漢的心。

  這一份忠誠,即便是張偉也要為之動容。

  為了順應歷史。

  亦是為了自家的某些謀算。

  張家與張騫逐漸交好。

  並且。

  在某一日的朝會上。

  張家順勢提出了希望由張騫出使西域,與之溝通聯繫,最好是能夠與大漢一同夾擊匈奴的想法。

  這一份理念很是得到劉徹的認同。

  眼下,匈奴主力已經全軍覆沒。

  正是他們大漢乘勝追擊的時候。

  原本依照劉徹的想法,定是要直接殺入草原,直搗王庭。

  就是在張偉的阻止下。

  劉徹亦是知道了。

  草原的水,遠比他想像的要深的多。

  寬廣的草原一望無際,即便是匈奴也有迷路的例子。

  更不用說他們大漢了。

  再者,儘管現在的匈奴元氣大傷,但眼下,他們內部尚且是形勢詭譎,遠沒有到達爆發的時候。

  倘若這個時候大漢發兵匈奴,很容易讓他們內部再次團結一致,共同抵抗外敵。

  這與張偉希望匈奴分崩離析的計劃不同。

  除此之外就是。

  大漢的騎兵,畢竟是相較於自小生活在馬背上的匈奴有所不如的。

  真要打定主意跑。

  大漢很有可能像之前那樣,無功而返。

  所以,在張偉的建議下。

  劉徹短暫地緩了下來。

  他知曉了,此事急不來,是需要從長計議的。

  他亦是明白了。

  光憑藉他們大漢。

  或者說,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計劃,沒有一個合適的時機。

  他們很難能夠建功。

  不光光是之前的勝利印證了這一點。

  更是張偉的諸多例子,讓劉徹心中瞭然。

  甚至是,自己親自出面,壓下了朝中那群躁動不安的武將。

  為的就是遵循張旺川的意思,靜靜等待這麼一個時機。

  而眼下。

  張偉的這麼一番發言。

  不僅僅是劉徹,諸多的朝臣都是眼前一亮。

  一直以來,劉徹都告訴一些建功心切的武將。

  此事急不來。

  討伐匈奴,尚且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

  故而。

  他們都是強壓心頭的燥熱。

  張旺川,卻再一次開口了。

  仿佛是,乾柴遇到烈火一般。

  再一次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希望。

  是啊。

  眼下,大漢卻是是沒有一個合適的契機出兵。

  面對茫茫草原,很有可能無功而返。

  但是。

  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西域兩面夾擊匈奴,這倒是一個十分可行的計劃。

  至少,從他們大漢一方變成了兩方,還能夠極大地封鎖匈奴的退路。

  兩面夾擊,和之前的孤軍奮戰相比,兵力與威勢自然是不一樣的。

  顯然,這比他們之前毫無保留的莽過去要更加的高級。

  除此之外,就是。

  張偉的另一番解釋。

  「陛下,即便是張郎中尚且無法說服西域聯合,至少,我等需要靜待一個時機。等著也是等著,倒不如布下此局。臣亦是相信,憑藉張郎中的三寸不爛之舌,定能說服西域與我大漢兩面夾擊!」

  劉徹點頭了。

  朝臣也是動心了。

  張騫更是心潮澎湃。

  張偉的一番話語,深得他的想法。

  身為一個皇宮的內侍,他亦是想要為大漢貢獻。

  以三寸不爛之舌遠赴西域。

  為大漢的說客。

  這仿佛是,刻在他骨子中的使命一般。

  「陛下,臣願為我大漢,坦然赴死!此次出使,臣必會給定陛下帶來好消息。」

  張偉適時地開口。

  「陛下,我張家亦是願意派遣一支商隊同張郎中同去。一來是為護送商隊,可派遣一支精銳跟隨其中。二來,也可展現我大漢之誠意!」

  張偉的話非常有水平。

  以護送張騫為主。

  派遣商隊,增加此事的成功率為輔。

  再者。

  張家的商隊遍布天下,趕路之勢自然是無比的精通。

  有這麼一支商隊。

  更是能夠為大漢的絲綢之路與張家的發展打下基礎。

  甚至於。

  還能夠為張家埋下另一條線!

  朝堂之上的劉徹並沒有思考太久。

  看的出來,他極為動心。

  直接拍板。

  張騫欣然領命,張偉亦是開始如火如荼的準備。

  至於張家的商隊。

  護送的人選很好找。

  一部分是軍中的精銳,另一部分則是張家商隊中的老油條。

  包括張家的一個旁系子孫。

  這是張偉很看重的一個人。

  他的經商天賦與思維。

  在張家系統性的培養下,可謂是難得的人才。

  而放置在西域,放置在較為落後的地方。

  四個字,降維打擊!

  張偉不光是想要藉此機會讓西域與大漢聯合夾擊匈奴,更是要順應歷史的發展。

  所謂的絲綢之路,定是能為張家開拓更大的貿易。

  當然,這只是張偉順手為之。

  眼下,錢財早已經不是張家所追求。

  更為重要的是。

  張偉希望,這次能夠埋下一些暗線。

  至少,讓他張家能夠有更多的可能!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

  經歷了此事,朝堂一事再一次平靜。

  在張偉乃至於劉徹的親自送別下。

  一行出使的人員,沿著張家規劃好的線路一路西去。

  這其中,當然是需要穿過匈奴的草原的。

  張偉特地交代了商隊。

  準備好了一應信物。

  他可不想張騫如同歷史上一樣,被扣個十幾年。

  到那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當然,倘若是歷史大勢所趨。

  張偉倒也是沒有什麼辦法。

  說白了。

  就如同島國的布局一樣。

  這算是張偉的一部閒棋。

  只是,更為有希望罷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