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到1800年,19世紀的第一個紀年,在東方稱之為元年。
當新世紀的第一縷陽光劃開天空時,歐洲大陸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普魯士王國正在走出困境,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復興有望,沙皇俄國遙望著前方的帝國旅程。
然而整個歐洲最大的變局,卻來自一個嶄新的帝國.........
……………………
1800年1月1日。
查理在馬德里簽署國王令,正式成立波旁西班牙-法蘭西聯合帝國,簡稱波旁帝國。
波旁帝國在籌備成立期間,查理也曾猶豫不決。
因為他開始也並不想把合併法國,最先設想是把荷蘭、法國當作永久附屬國,作為自己後代分封的屬國,並以此延續波旁王朝的統治。
但多蒙尼卻給他講述一個故事,在古希臘時期,有位國王只有兩個兒子,為避免兄弟間相殘,他最後把國家一分為二,分給兩個兒子繼承,認為這樣就可以避免爭奪王位所帶來的悲劇。
可國王沒有想到,在他去世後,大兒子看到小兒子統治的城邦,十分富裕,就起了搶奪的念頭,最後發動戰爭,而戰爭的依據是恢復國家統一。
「陛下,當你還世的時候,您的兒子也許會安心當一個國王,可當你不在時,法國依然是法國,西班牙還是西班牙,兩個完全獨立而又不同的國家,戰爭的風險依然存在。
現在,兩個國家合併成一個國家,這個帝國只有一個統治者,一個政府,一個民族,才會避免戰爭與分裂。」
多蒙尼對查理提出,波旁王朝大一統的思想,深深烙印在查理心裡。
查理經過漫長而又複雜的思考,最後採納多蒙尼的建議,決定成立一個帝國,一個由西班牙與法國組成的帝國,一個由波旁家族統治的帝國,一個由他及其後代統治的帝國。
這個帝國將有別於聖神羅馬帝國的鬆散組織,有別於奧斯曼帝國的嚴酷統治,她必將更為嚴密,更為民主與自由。
..................
構成帝國基石的臣民,能否認同這個新生的帝國?這是帝國能否得以延續下去的基礎。
西班牙人民已經在內心深處打下波旁王室的烙印,對他們來說,已沒有更好的君主能代替他們引以為豪的聖查理一世陛下。
現在,最關鍵的是法國民眾是否認同,即熟悉而又陌生的波旁王朝,再次統治的思想基礎?
答案在巴黎,在西部,在南部,在東部,凡是經歷過戰亂,並感受到來自波旁王朝所帶來恩澤的民眾,都舉手贊同,因為他們相信,這個帝會帶給他們和平與繁榮,尊嚴與夢想。
大革命爆發,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法國民眾抗爭暴政的抉擇。然而,當理想破滅,戰火摧殘,混亂不堪的國家帶給他們巨大傷痛時,他們深刻反思,這一切都是一個錯誤。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恢復封建君主立憲制,順應法國民眾的意願。
...............
但要如何有效,穩定,管理這個龐大帝國?這是擺在查理面前的最大難題。
關於帝國定都地點的問題,帝國精英出現嚴重分歧,他們主要分成兩派,馬德里派和巴黎派。
馬德里派認為從法理上,西班牙才是帝國正統,馬德里理應為帝國的首都。
而巴黎派也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血統論,波旁家族起源於法國,因此法國才是波旁帝國的正統,定都巴黎才能顯示帝國的正統性。
兩派的觀點,都具有合理性,因此雙方互不相讓。
但帝國只有一個首都,必須據理力爭,這事關榮譽與尊嚴的問題,但無休止的爭論,必然會導致好容易建立起來的大好局面。
最後還是查理作出裁決,這位擁有東方古老智慧的統治者,決定實行一個國家兩個首都。
巴黎為北都,馬德里為南都,這樣就平衡兩派的矛盾,兼顧雙方的利益。
一國兩都的體制,在歐洲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先例,但沒有不代表不可以。
從內心裡,查理更傾向於巴黎為帝國首都,無論在國土面積、人口、政治、文化等方面,法國都具有優勢,巴黎要比馬德里更為適合作為帝國的中心。
但西班牙畢竟是查理的根基,西班牙臣民對他和王室的尊崇與愛已到無可附加的地步,這份偉大的情感,絕不能被傷害。
定都於兩個國家,兩座城市,不僅僅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凝聚兩國臣民情感的需要,正是居於這方面的考慮,查理才敢於開創歐洲先河。
..................
關於帝國政治體制,法國與西班牙的精英們都傾向於延用西班牙的制度模式,畢竟這種體制,被認為是目前最為有效的體制。
建立統一帝國的障礙基本得到解決,所有構成的條件已然成熟,波旁帝國這個新興的國度,不可阻擋的屹立於歐洲大陸,她所統治下的疆域,囊括西班牙-法國-荷蘭,以及其所屬的海外所有領地。
帝國成立後,原有的行政區保持不變。
軍事區重新規劃,帝國軍隊重新整編,把原有的大軍團區拆分為三十個軍團,軍團司令員,由帝國統帥部統一任命,統一領導,統一指揮。
同年,查理在深思熟慮,和廣泛徵求意見後,確立和通過對帝國的內閣,軍事,議會領導層的任命,主要名單如下:
帝國首相:薩瓦迪
帝國外交大臣:塔列朗
帝國財政大臣:卡米爾
帝國統帥部參謀長:哈布雷根
帝國陸軍大臣:羅塞納
帝國海軍大臣:約賽克
帝國上議院議長:孔帕尼
帝國下議院議長:托克森
這份名單基本都是老面孔,只有上議院議長換了新面孔,坎德爾格老公爵由於身體原因,主動請辭,並將不再擔任何公職,查理雖然不舍,但歲月不饒人,不能太過強求,也就同意他的請求。
而新空出來的職位,查理思來想去,為維持平衡,最後選擇從法國貴族中任命,但他對法國貴族的了解,甚至都沒有普通民眾高。
徵求塔列朗的建議,目光投向了里昂最有威望的奧拓克家族,族長孔帕尼奧拓克,今年剛好六十歲,雖然從大革命爆發後,深居簡出,過著隱居般的生活狀態,直到查理派人去通報,都尋找好幾天才見到本人,當時孔帕尼正在一處教堂里修行。
孔帕尼這種溫和淡然的性格,正是查理需要的議長人選。
……………………
波旁帝國還有更重要一環,那就是帝國皇帝加冕典禮,只有皇帝加冕後,才能補齊帝國構成板塊,最為重要的一環。
以前國王加冕,現在是皇帝加冕,雖然兩者沒有多大區別,但從古羅馬時期以來,稱之為帝國皇帝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合法性,很好理解,就是皇族身份的認同感和正統繼承權。二是統治疆域必須足夠大,至少統治兩個和多個邦國。
因此,作為波旁帝國的首位皇帝,查理的加冕典禮,在風和日麗,春暖花開的3月份舉行,宮廷畫家戈雅,又一次用畫筆記錄下當時的場景。
查理高舉象徵帝國無上權威的皇冠親自戴到自己頭上,手裡的權杖插於腰間,這是極為蔑視傳統的舉動,然而身旁的羅馬教皇並沒有任何不滿表情,他微笑的目睹這一切。
整幅畫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還是查理腳底下正攀爬的小男童,很興奮的伸手撕扯皇帝的新衣,可愛童真的臉上是一雙好奇的眼神。
這個男童的身後是一個驚慌失措的美艷女人,她提著裙子想要跑過去抱走男童,可是臉上尷尬的表情知道已經來不及了。
這不是戈雅杜撰,而是真實存在,這位敢於挑戰皇帝權威的男童,就是利弗蘭夫人的兒子,也是查理目前為止唯一的後代。
事後,查理並沒有責怪自己的女人和兒子,反而很高興的時常欣賞畫裡的小亨利,這是他給兒子的取名亨利波旁,雖然是私生子,但他無視這些流言蜚語,只要是他的血脈,都擁有同等權利。
小亨利的無心之舉,也象徵波旁帝國年輕而又充滿生機勃勃的形象,也預示著波旁帝國開始崛起......
查理在加冕的這一刻,也拉開一個帝國爭霸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