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捐銀賑災?(第1更)
翌日朝會,三呼叩拜之後,兵部尚書洪承疇站了出來。
「陛下,兵部得到山東河南等地軍情快報,說近日在山東聊城、河南開封,皆有大量流民聚集,達數萬之多,其間似有白蓮教餘孽上躥下跳,似有不軌之舉。勤王之戰,山東河南勤王軍損失慘重,若是流民鬧事恐無力鎮壓,特報請朝廷,或撫或剿,早做籌謀。」
洪承疇說完之後,退回了班列。最近這段時間,洪承疇非常低調,但憑藉強大能力已經牢牢控制住兵部。遼東之戰,京畿保衛之戰,數戰之下,明軍對建奴取得極大優勢,十多萬明軍參與其中,大量的民夫徵集,大量的糧草輜重運輸,其背後都是兵部籌謀,洪承疇之功著實不小。
事關無數流民,一旦處理不當,恐其會造反作亂,兵連禍結,後果實在嚴重!
「諸卿,此事該如何處理?」朱由檢神色也嚴肅起來。
「陛下,以微臣看來,此次山東河南流民聚集,多半也是因為這場大雪的緣故。據各地傳來消息,此次大雪覆蓋面積極大,河南開封大雪竟達兩尺多厚,無數房屋被雪壓塌,很多百姓衣食無著,不得不冒著嚴寒向開封城聚集,希望官府能給與賑濟度過寒冬,聊城之流民也是如此。
故臣以為,只需要官府及時賑濟,百姓們能熬過去,自然不會鬧事,並不需要動用大軍鎮壓。」溫體仁站了出來回稟道。
「既然如此,著山東河南地方官府賑濟便是。」朱由檢道。
溫體仁卻苦笑起來:「昨日內閣便收到了山東河南官府奏疏,言說已經盡力在賑濟,但因聚集的流民越來越多,地方官府也有心無力,為此特請朝廷調撥錢糧。」
「什麼都指著朝廷,要地方官員何用?」朱由檢怒道。
北京外城的賑災已經讓朱由檢對地方官府徹底失望,在他看來,地方官府不是沒有能力賑災,畢竟地方每年截留了大量賦稅,除了給官吏發薪糧,就是為了這種情況。地方官府之所以叫苦,恐怕截留的錢糧早不知道去了什麼地方,而且從朝廷要賑災銀,又可以趁機大發一筆橫財!
「陛下,地方官府也難。」吏部尚書王永光站了出來,嘆道,「山東河南,雖然土地人口眾多,但眾所周知,兩省的宗室藩王也是最多的,兩省的錢糧大部分用來供養了宗室藩王,地方官府財力匱乏也是有情可原。陛下,眼下當務之急不是追究地方官員之責,而是要儘快籌措錢糧用於賑災。」
朱由檢微微點頭:「既如此,可從太倉撥銀五十萬兩,用於山東、河南等地賑災。由督察院派遣御史專門負責此事,具體人選由內閣擬定,錦衣衛隨同監視,賑災之中,若是發現任何貪腐現象,欽差御史可以先斬後奏!」
「臣等領旨。」黃立極代表內閣諸閣老答道。
戶部尚書畢自嚴卻站了出來:「陛下,太倉現在恐怕沒有這麼多錢糧用於賑災。陛下也知道,剛剛發生了一場大戰,為了籌措錢糧軍餉,太倉的錢糧幾乎耗盡,就在剛剛,為了賑濟外城災民,又動用了最後的存銀,恐怕連下月京師官員的俸祿都發不上了」
畢自嚴話音剛落,朝堂上頓時一片騷動,官員們大都家裡有錢或有其他來錢門路,不靠那點俸祿吃飯,但也有不少家境貧寒者,比如督察院一些年輕御史,因為位置的原因,平時根本收不到什麼外快,也沒有機會貪污,很多人只靠俸祿過活,領不到俸祿,日子必然非常艱難。
「戶部太倉沒銀,請陛下發內庫銀兩用於賑災!」當即便有御史站出來叫道。
朱由檢大怒,雙眼冒火瞪著這個該死的傢伙。奶奶的,什麼事都惦記朕的內庫!
「陛下,眼下無數百姓嗷嗷待哺,處置不好便會有百姓起事造反生靈塗炭,這個時候,沒必要再憐惜這點錢糧。」又有御史站出來誠摯的進諫。
朱由檢目光如刀子般刺了過去。
「陛下,錢糧取之於民就應該用之於民,萬萬不可捨不得啊。」又有御史站了出來,苦口婆心勸道。
「呵呵呵」朱由檢冷笑起來,「好啊,都惦記著朕的這點家當。朕的內庫是有些銀子,可你們知道朕的開銷又多麼大嗎?皇家科學院,皇家兵工廠,還有商貿學校,西苑禁衛,都是朕掏銀子養著。
我大明萬里江山,富饒廣闊,就缺這點賑災銀嗎?爾等身為朝廷大臣,食朝廷俸祿,遇到事情只知道從君父口袋中掏銀子,不知道為君父分憂,要爾等又有何用?」
好些年輕御史被罵的臉色通紅,卻仍然堅持不退。只要能領到俸祿,被罵幾下又算得了什麼。
「陛下說的是,太倉無銀,臣這戶部尚書難恕其罪,」畢自嚴嘆道,「但有句話叫做事急從權,現在不是沒辦法嗎,可先從內庫借調銀子應急,等到來年夏稅徵收到了以後,再還給陛下便是。」
說一千道一萬,就知道從自己這裡要銀子,朱由檢幾乎無語了。
「諸卿,誰有辦法為朝廷籌到賑災錢糧?」朱由檢不再理會畢自嚴,看向滿朝文武問道。
殿中官員們皆耷拉下腦袋。
「陛下,微臣願捐獻銀子五千兩!」就在此時,駙馬鞏永固站了出來,大聲說道,「滿朝勛貴,文武大臣,大都家資不斐,只要大家都捐獻一些銀子,籌到幾十萬兩賑災之銀輕而易舉!」
朝堂上頓時一片譁然,很多文武官員對著鞏永固怒目而視。很多人是有錢,而且有很多錢,但朝廷的事情讓他們掏錢,如何肯願意。
「怎麼,你們逼著陛下掏錢賑災,現在輪到自己身上就不樂意了?」鞏永固冷笑道。
「駙馬,話不能這麼說,」還是畢自嚴站了出來,嘆道,「天下是陛下的天下,萬民都是陛下子民,陛下從內庫出銀子賑災天經地義。大臣們有些是有錢,但也有一貧如洗者,讓文武捐錢賑災不甚恰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