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預為之備

  第482章 預為之備

  紫宸殿中一片安靜。

  眾人的眉頭緊鎖,顯然心緒十分複雜。

  事到如今,他們已經感覺到有些麻木了。

  「所以,這就是陛下要將他們二人都抓捕起來的原因?」

  沉默片刻之後,最終呂夷簡開口問道。

  「可是如此起來,豈不是將契丹國主和太后,都一起得罪了嗎?」

  平心而論,面對這種狀況,在場的一干宰執大臣,一時也有些難以決斷。

  契丹國內政局波雲詭論,瞬息萬變。

  對於大宋來說,理智的決定,是兩不相幫,站在對面隔岸觀火。

  但話說起來容易,真正想要做到,卻非常困難。

  有些時候,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就是保持中立的。

  從耶律宗范把實情告訴大宋開始,對於大宋來說,其實就只有兩個選擇。

  要麼是幫耶律宗范完成計劃,賭契丹國主能夠成功奪權。

  要麼就是將耶律宗范交給蕭孝忠,賭契丹國主鬥不過法天太后。

  而兩不相幫,就當做什麼都不知道,反而是最差的選擇。

  因為如此一來,不管最後是誰贏了,對於大宋,都難免心生怨氣。

  若是耶律宗真勝了,那麼,他必然會芥蒂大宋不肯出手相助,放任蕭孝忠派人傳訊回國,讓他的計劃平添變數。

  而要是蕭斤贏了,她也絕不會認為,大宋冷眼旁觀是在幫她,只會覺得大宋明知耶律宗真不軌,卻仍舊牽絆住蕭孝忠回國的步伐,是有意為敵。

  所以,眼下大宋只有兩條路,

  一是派出禁軍追捕信使,這便算是徹底站定了耶律宗真,二是用最快的速度將蕭孝忠送契丹,

  賭蕭斤會贏。

  「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應該立刻派遣禁軍,在周圍搜捕信使,同時,將蕭孝忠派出送信的那些護衛截回,以防其以假亂真,李代桃僵。」

  短暫的沉寂之後,一道堅定的聲音響起,讓眾人都不由紛紛側目。

  說話的是李迪!

  趙禎眯了眯眼,並沒有說話,於是很快,王欽若便反駁道。

  「不可,如此一來動靜太大,倘若契丹國中政變不成,我大宋將再無辯解的餘地。」

  所以說,很多時候,做決定是不容易的。

  但是,一旦有了決定,反駁的勇氣,很多人卻是半點不少。

  「那照王相公這麼說,放任那個信使回去報信,等以後蕭孝忠回到契丹,豈非局面更加惡劣?

  二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就這般在殿前對峙。

  中書的其他大臣也個個緊皺眉頭,但是,卻並沒有出言站隊。

  這個時候,趙禎卻忽然抬了抬手,止住了二人的對峙。

  「李相公,朕問你,若是真如王相公所言,我大宋派兵追捕,但最終契丹國主政變失敗,蕭斤轉過頭來報復大宋,再起刀兵,又該如何?」

  殿中頓時變得安靜下來。

  所有人都明白,這句話意味著什麼。

  李迪也有些沉默,不過,也只是片刻之後,他便拱手開口,道。

  「陛下明鑑,如若當真如此,臣願一力承擔,親自帶兵守邊,為國效力!」

  話音落下,在場眾人的目光頓時多了幾分敬意。

  要知道,這個時候敢站出來說這番話的,才著實是士大夫心目當中的風骨之臣。

  趙禎見狀,心中也不由點了點頭。

  這位李相公,固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唯獨有一點,是趙禎對他一直十分讚許的。

  那就是,他是如今大宋朝堂之上,為數不多並不懼怕契丹的重臣。

  這也是儘管他很多時候,和趙禎並不齊心,但趙禎卻仍然願意讓他身居相位的最大原因。

  「李相公此言,可是看輕了朕!」

  收斂形容,趙禎的目光亦是變得鋒銳起來,道。

  「朕才是大宋的皇帝,如若宋遼之間再起戰事,那也該由朕來承擔。」

  「我大宋立國至今,已有四代,太祖,太宗,先帝皆以收復燕雲,恢復中華為念,屢次親征北朝,率兵伐遼。」

  「如今有賴先帝聖明,兩朝約為兄弟,久保和睦,此兩國生民之幸也。」

  「然而若北朝欲悖盟約,再起邊,朕亦不吝效仿歷代先皇,行弔民伐罪之事!」

  應該說,這是趙禎第一次,在眾臣面前,展露出自己在宋遼關係上強硬的一面。

  話音落下,在場的一眾大臣,包括李迪在內,都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們原本以為,官家所求,只不過是振興大宋,掃除積弊。

  卻不曾想,官家心中竟然懷揣著如此雄心壯志。

  他們何嘗聽不出來,這番話中,官家雖然說兩國和睦不願再起邊畔。

  但其實,這也只不過是個說辭罷了。

  真的到了大宋有能力擊敗契丹的時候,這一戰,怕是不可避免。

  眾人的神色一陣複雜,有心想要開口規勸兩句,但是,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

  如果說在今天之前,得知皇帝有這個想法,或者再遠一些,在舍人院一案出現之前,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的勸諫皇帝,應當休養生息,以百姓安寧為重,萬不可起戰事之念。

  可是,舍人院一案,讓他們見到了皇帝的強硬手段,今天發生的這樁事,又將宋遼關係重新送上了賭局。

  官家的這番話說完,眾人這才赫然發現,他們其實早就已經被綁上了戰車,沒有了半點後退的餘地。

  如今唯一能夠阻止官家的辦法,大概就是將剛剛的這番話宣揚出去,讓朝堂眾臣來勸諫陛下。

  可是,且不說如此一來,他們自己的下場如何,單說契丹那邊,如今情況未明,萬一要是真的起了戰事,那他們此刻的勸諫,便都成了被清算的把柄。

  所以,思了片刻過後,眾人相互對視一眼,隨後,還是王欽若上前道。

  「陛下明鑑,北朝如今情勢未明,以臣之見,如今局面,一動不如一靜。」

  「此乃契丹政事,我等只需靜觀其變便是,至於那名信使,可派禁軍以剿滅流寇之名暗中搜尋,但不可聲張,也算是留出幾分餘地。」

  既然皇帝的態度都已經亮明,王相公自然也是識時務的人,並不再繼續勸諫,而是迅速的改變了態度。

  然而這個時候,李迪卻進一步道。

  「陛下,王相公所言甚是,不過,臣以為只是這麼做恐怕不夠,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今契丹情勢不明,其政局變動之後,對我大宋的態度也難以確定。」

  「這般狀況下,應當以最壞的情形來做打算,臣懇請陛下,召樞密院詳定邊策,預為之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