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方向與手段
話音落下,在場眾人不由微微一愣,目光看向了一旁的孫爽,心中的疑惑也迅速解開。
怪不得這回,這位一向不參與朝政的老先生都摻和了進來。
要知道,更定科舉內容這種事,對於文人來說,可是至高的榮譽。
一旦成為定稿,那麼就意味著,所做的註疏,會成為天下學子此後學習的範本。
更意味著,註疏之人的思想,是真正傳承聖人之學。
往小了說,這是一代文壇宗師,往大了說,未來幾十年,數百年青史留名,乃至是被尊為聖賢,也未必沒有可能,
如此巨大的誘惑,又有哪個讀書人能拒絕呢?
別人不知道,反正在場的其他三位—..都能拒絕!
這當然不是他們高風亮節,而是,人對自己的能力得心裡有數。
主持更定科舉內容,註疏經典,固然是千古留名的好機會。
但同時也意味著,編訂出的一字一句,都要放在整個天下學子,在野在朝的宿儒大家面前,接受嚴格的檢驗。
這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兒!
文道傳承,向來是極為嚴肅的,若是沒有極為精深的治學造詣,摻和進去,怕是要招致天下讀書人的唾罵。
所以,這活兒還真就得是孫老先生這種,一輩子都在鑽研經典,又教人無數,在朝廷士林都卓有清名的人來做,才能風險小一些。
至於他們這些人嘛,最多就是混個修撰的掛名差遣,撈幾分功勞也就罷了。
真要是讓他們來上手去做,哪怕是像晏殊這樣自視甚高之人,也是有多遠躲多遠。
當然,他們不想爭,不代表其他人不想爭,朝野上下,還是又不少宿儒大家的。
這個消息一旦傳出去,必然會引起這些老夫子們的哄搶,現在看來,小官家此舉,是要以權謀私,給自己的老師提前定下位子了。
眾人心中瞭然,自然也沒有人會當面提什麼反對的意見。
於是,所有人都有了大概的方略,也便紛紛告退,下去辦事了。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走了,眾人當中,唯有一人留了下來。
「呂參政單獨留下,可是還有什麼話要說?」
趙禎看著面前捻著鬍鬚的呂夷簡,開口問道。
不過,他問的直接,這位呂參政卻反倒有些蹉,遲疑片刻,他方道。
「陛下,關於解額考試一事,臣尚有些想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話音落下,趙禎有些無語,這經典的台詞啊·——
「直說便是,咱們君臣私下裡說話,不妨事。」
吐槽歸吐槽,該做的面子活兒還是得做的。
呂夷簡的這番話,跟之前他扯的先帝『完善」科舉是一樣的,無非都是想要疊個甲而已。
不過,這或許也說明,呂夷簡接下來要說的這個想法,讓他覺得有些風險?
「謝陛下。」
拱了拱手,呂夷簡這次倒是沒有繼續猶豫,開口道。
「臣觀陛下之意,是想逐漸將解額考試,加入到科舉之中,形成解試,解額考試,省試,殿試四級科考,使我朝科舉層級分明,細緻有度,並將這些考試,都納入到朝廷控制當中來。」
「如此,既可緩解朝廷壓力,又可起到為國選材的作用。」
這話一出,趙禎不由挑了挑眉,
應該說,這位呂參政不愧是仁宗一朝,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這份眼力,至少現在來看,整個朝堂上無人能及。
沉吟片刻,趙禎點了點頭,道。
「呂先生好眼力,我朝科舉,層級太過簡單,學子經過解試,便可直接入京參與省試,這才使得魚龍混雜,搶才困難。」
「這般選材,錯漏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勢必要逐級科考。」
「只是,這般改動的動作太大,倒是需要徐徐圖之,但不管如何,解送舉人進京需經考試,且當由朝廷派員監管,這是肯定的。」
要談科舉,那當然還得是明清時代的科舉最為完善。
論政治眼光,趙禎未必能比得上這幫老狐狸,但是,他最大的優勢,就是清楚的知道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會走彎路。
而且,知道科舉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是什麼樣的,也就可以直接搬過來用。
唯一的困難就是,這種改動太大,一時怕是不容易讓人接受。
呂夷簡聞言,也便知道,自己心中的猜測沒錯,於是,他同樣沉吟著,再度開口道。
「陛下,臣覺得,要改科舉,不能只改科舉,需從我朝養士之制入手。」
話音落下,趙禎也不由來了興致。
他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在於大方向上把握,但是,落地到具體的操作措施上,還是得看這些老狐狸的。
這也是他特意找這些人來商議的原因。
「說說—」
於是,呂夷簡再度拱手,道。
「解額考試,如今都掌握在各州府地方官員手中,朝廷若要直接收回,恐生變故,這一點,方才其他幾位同僚,都已經說了。」
「所以,這件事要做,需循序漸進,但是,不管再怎么小心,到了最後,始終是要由朝廷派人的,如此一來,便免不了一場風波。」
「若是想要避免這些風波,那麼,便需要讓各州府在無聲無息當中,接受朝廷派員干預此事,
待得他們反應過來時,一切已成定局,自可平穩過渡。」
「悄無聲息?」
趙禎略微皺了皺眉,心中隱隱抓住了一點竅要,緊接著便問道。
「如何悄無聲息?」
「陛下明鑑,方才臣聽陛下說,要改定科舉的內容,重新為聖賢經典註疏,既是如此,那麼,
註疏之後,便要使其廣布天下,以助學子進益。」
眼瞧著小官家這般樣子,呂夷簡也不敢再賣關子,道。
「但是,我朝各州縣眾多,天下學子何止億萬,朝廷想要讓這些學子都能迅速得到這些新的註疏,便需藉助各地官學之力。」
「然而,如今官學,皆由各地方自行興辦管轄,調度起來,未免繁瑣,所以,臣以為,可以在各路專設官員,掌管學政,一是為推廣新注經義,二是專管官學,可收攏天下學子之心,令其同沐天恩。」
最後的這兩句話一出,坐在上首的趙禎,眼中頓時精光一閃,道。
「恐怕還有第三吧?」
呂夷簡拱手不言,但是,意思卻已經不言而喻。
所以說,聰明人就是聰明人。
想要將解額考試收歸朝廷,最大的難度,就是地方官員會暗中使絆子,那麼既然如此,就不能讓他們察覺到,朝廷是在收攏他們手中的權力。
因此,要動解額考試,就不能只從解額考試入手,而要從各地的官學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