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與轉運使在大名府元城外遇刺的消息很快就在大名府傳開了,這可不是別人,而是正要領兵北上,去試遼人鋒芒的種彥謀,兩者身份尊貴,卻在堂堂路治之外被人襲擊,這其中的貓膩很快就被人發現。♤🎃 6➈𝕊𝕙Ǘ𝓍.𝒸ㄖ𝐦 ♥😳
就算大宋再怎麼孱弱,馬賊也沒囂張到敢在路治周圍晃蕩的程度,這裡可是駐紮著河北路數萬大軍!
方臘宋江之流是比他們還要猖狂,可是現在不都已經伏法了?在平定兩者之後,沒有哪伙賊寇會這麼不開眼的招惹是非吧?
更何況,招惹的還是最近勢頭正盛,在朝堂上紅極一時的種彥謀,他可是剛剛與官家最寵愛的茂德帝姬完婚,手上握著上萬大軍,堪稱一代少年豪傑。
與此同時,種彥謀僥倖逃過一劫的消息也在朝東京急報,一個騎著快馬的騎手正在從大名府啟程,飛奔向東京。
「雨水不停,山路崎嶇,此行,可以撤了。」
在滏山之下,展開了長達三天的大規模追剿之後,連張迪的一根毛都沒看到,鄧肅便對種彥謀提議可以離開了。
樣子已經做到,繼續留在這裡那倒真成了浪費時間,畢竟他們主要目的還是北上試探遼人的。
種彥謀深以為然,眺望著大營前的滏山,層巒迭嶂的山脈給予這片土地中隱藏之人絕佳的保護,而相比之下,回望大名府的方向,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了,和之前的行程比較一進入滏山之中,整個隊伍的速度就下降了許多,一日能搜查個一二十里的都算不錯的了。
這便是平原和山地的區別,種彥謀不敢想像如果是比遼人還狠的金人騎兵南下,這河北能守多久,亦或者說,能頂幾天?
「嗯,準備一下,明日撤離,朝滄州地界出發,到那裡和林沖他們會合。」
種彥謀略加思索,便同意了鄧肅的提議,確實只要做做樣子,將他被張迪偷襲然後暴跳如雷想要報仇卻不得不因為伐遼的原因而掉頭北上這種姿態做出來就行了。
反倒是入戲太深,做的太過會讓童貫起疑,點到為止才是最好。
只是讓種彥謀有些擔心的是,現在陳亨伯沒有調兵遣將剿匪那是因為自己出手了,若是自己收兵北上,陳亨伯會不會接手來繼續圍剿張迪?
雖說他對陳亨伯手裡的河北禁軍不怎麼看好,但這兩方對他來說都不是敵人,甚至可以說是潛在的盟友,互相若是攻擊的話終究是便宜了童貫。
夜幕下,已經得到命令撤出滏山在昭德鎮休整的大軍之中,種彥謀點起油燈,捧起了一本書看了起來。
在身上箭傷才剛剛開始結痂的時候,種彥謀也不敢有太大的動作,每日早晨的熱身也基本沒了,因為大腿上也有傷所以騎馬也不是很方便,每天出去的時間不多,但他年紀輕輕的,精力正旺盛,只能讀書來消遣了。
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將領,不能手下士兵的強度提升上來了,自己的指揮能力還是平平,種彥謀之前一直沒時間那是因為要忙各種各樣的事情,每一樣他都抽不開身,還得練武用以保命。
現在正好,時間充裕,趕到滄州也不可能就什麼準備不做直接跨過邊境就開打,至少也要準備一個月,等到後方的糧草集結完畢,運到地方,也搜集到了一定程度的情報才能北上。
這一段時間,正是種彥謀頭懸樑錐刺股的時候,就比如他手上的這本書,名叫《武經總要》,乃是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元老曾公亮和丁度共同編纂的兵書,包含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兩大部分,乃是將門弟子的必讀之書。
要是其他的人,比如楊再興,韓世忠等人基本都讀過了,畢竟他們都是被當成將領培養的,只靠一人的血勇那是絕不可能成事的,文武雙全不說了,兵書至少是要看的。
也就是種彥謀被种師道當成寶貝,沒有遵循將門子弟的傳統在前線磨礪,而是被送到了東京,任其花天酒地,使勁敗家,只要不搞出大事都沒關係,這種情況下,種彥謀又哪裡有什麼讀兵書的心思?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可這前人沒栽樹的話,就只能靠他種彥謀自己努力了。
「料兵,夫大將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藝能之精捅,所使人各當其分,此軍之善政也。古法:馬步三軍,每軍一萬二千.」
次日,當星光漸漸褪去,白晝的光亮落在大地上,將整個世界照耀的逐漸清晰起來時,軍營之內已經是哨聲大作,三天的急行軍之後又是連續幾日的搜山,滏山雖然不大,也不高,可其山勢一點也不緩和,陡峭之程度就算是附近的老獵戶也不敢深入。
可想而知,底下一萬多種家軍在不知道內情之下,滿心懷著為種彥謀報仇搜出那伙馬賊的心思,漫山遍野的找了三天後,一個人影都沒找到,就這麼北上了。
他們的內心肯定是有諸多不甘的,可惜時間不等人,加之軍令如山,軍隊集合的速度依舊是很快。
先行的是一萬種家軍,他們是步兵,而且這三天的搜查任務都是由他們來完成的,三千西軍精騎則是負責在滏山周圍巡查,斬斷張迪他們出逃的可能。
上山找人是個體力活,更別說在秋雨綿綿之下泥濘的山路之上了,或者說,這裡哪有什麼山路,外面還有些獵戶樵夫走出來的小道,裡面就是一片原始景象了。
所以步兵先行,他們速度會因為體力不支以及天氣原因慢許多,而騎兵負責殿後。
因為大腿上的箭傷,種彥謀不得不找了一輛馬車坐上,速度也拉下了許多吊在了隊伍最後面,不過這次他周圍時刻有一隊西軍騎兵保護,人數大約在兩百人左右,數量是不多,可個個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對種彥謀也是頗為忠心。
自從見識了種彥謀手下軍隊的待遇過後,這三千西軍都有點不想回西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