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魁梧,面容剛毅的彭越先是向顧綾雪微微欠身以示敬意,隨後沉聲說道:「校長大人,在下彭越,生於鄉野,以漁獵為生,亦曾涉獵群書。」
「吾雖出身貧寒,但心懷壯志,對天下之事常有思索。聽聞大人開設此大學,故不遠千里而來,只為求一學識,增廣見聞,盼能為這亂世尋得一絲清明,望能得校長大人指點一二。」
顧綾雪聽此眼睛微微一亮,嘴角的弧度都快壓不住了。
好傢夥,今天這是什麼大好日子,釣出來了一條又一條大魚?
彭越!那可是被後世尊為游擊戰的鼻祖啊!
與韓信、英布號為「漢初三大名將」!
在秦末陳勝、項梁相繼起兵反秦後,群盜中的一些人請求他做首領,帶領大家反叛秦朝,彭越起初拒絕,後在眾人多次請求下勉強答應。
通過斬殺遲到者立威後,帶領部眾攻城掠地,收容了諸多諸侯王們的潰兵散勇,部眾逐漸發展到一千餘人。
在楚漢爭霸中,先是率領部眾協助劉邦攻打昌邑,之後項羽分封諸侯,彭越雖已發展到一萬多人,但在政治上無所歸屬,於是後來歸屬田榮,成功打敗過項羽派出的楚軍。
按照原本時間線,應該是在七年之後,正式歸順劉邦,被任命為魏國的相國後,平定魏地,採取游擊戰術,游擊戰襲擾楚軍後方,切斷楚軍糧道。
曾攻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城池,後又收復昌邑以及周邊的二十餘座城池,獲得穀米十餘萬斛,並送往劉邦軍中,對漢軍取得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西漢建立後,彭越因功被封為梁王,最終因被劉邦懷疑謀反,封國被廢除,他也遭到斬首,屍體被醢刑(剁成肉醬),三族更是被誅滅。
劉邦和呂后還通過將彭越的肉醬分賜給各諸侯王,展示謀反的嚴重後果,震懾眾人。
結局太悲慘了!
內部權利鬥爭啊,呵呵,看我們政哥說什麼,「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顏立於天下!」,真是沒法比!
看著彭越、陳餘這些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顧綾雪笑了笑,說道:「亂世之中,彭公子與諸位都能心懷壯志,不遠萬里而來,都實屬難得!」
「陛下曾言,「我秦始皇,承天命而生,繼偉大而立。我所行之處,皆為天下蒼生計!」,今日,諸位能響應陛下號召,來此求學,也望日後能不忘本心,深入鑽研學問,不斷充實自己,將所學所得,報效祖國,輔佐陛下,共同將這天下,打造成一個太平之世。」
所行之處,皆為天下蒼生計……
這話一出,在場的所有學子們都是微微一怔,心中激起了層層波瀾。
有些人眼神微微閃爍,閃過了一絲慚愧與心虛。
有些人則被深深觸動,臉上露出了激動的紅暈,也產生一種強烈的衝動。
其中一名年僅二十歲的青年也不由向前邁出一步,身姿挺拔如松,對顧綾雪深深一揖,聲音清朗而有力地說道:「陛下之胸襟,實乃千古罕見,在下今日有幸聆聽校長大人教誨,受益匪淺!」
顧綾雪面上露出欣賞之色,小小的問道:「年輕人能有如此覺悟,很好,你叫什麼名字?來自何方?」
年輕人???
看著絕對比自己還要小上幾歲的顧綾雪,申屠嘉足足沉默了好幾秒鐘,這才開口,恭敬的說道:「在下申屠嘉,睢陽縣人士。」
申屠嘉?
被漢文帝劉恆任命為丞相,並封為故安侯的那個申屠嘉?
好好好!
又是一條大魚!
這位大魚,呸,丞相,據記載,為官期間,不僅剛正不阿、秉直清廉,還不接受私事拜訪,對待朝廷禮儀非常嚴肅。
他這一生經歷了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五朝。
可惜結局也是一樣悲慘!
漢景帝二年,因為不滿受寵的內史晁錯權勢過大,以及晁錯自作主張鑿開宗廟外牆為門的行為,上奏請求誅殺晁錯。
但晁錯得知後連夜向景帝請罪,景帝最終包庇了晁錯,申屠嘉也因此氣憤吐血而死,諡號為節侯。
像這種剛正堅毅、品德高尚的人,雖然權術與學問上,比蕭何、曹參、陳平這些丞相遜色一些,但也絕對是值得大力培養並重用的。
「哈哈,很好!」顧綾雪一副心情極佳的樣子,看著李誼、陳餘、彭越、申屠嘉四個人,笑道:「安頓好後,來我辦公室一趟。」
「另外。」顧綾雪看向一旁的學佐,吩咐道:「通知張副校長與陳平,一併過來。」
說完,便輕輕揮了揮手,帶著滿意的微笑離開了。
學佐應了一聲,望著顧綾雪離去的背影,目光轉向人群最前方的四人,語氣中帶著幾分羨慕,感慨道:「校長大人素來慧眼識珠,爾等前途定當無量啊!」
在場的學子們聽著,心中都是五味雜陳。
羨慕!嫉妒!懊悔!
後悔自己剛剛沒有抓住機會好好表現。
李誼、陳餘、彭越、申屠嘉四人表情也是各異,或興奮,或胸有成竹,或從容或沉默的跟隨著學佐,一邊聆聽他詳細講解帝都大學內考核制度、做工換取學費等種種規矩,一邊緩緩向宿舍方向前進。
不多久,張良便帶著李誼、陳餘、彭越、申屠嘉、陳平五個人一起抵達了校長辦公室。
顧綾雪坐在椅子上,目光逐一掃過幾人的臉龐,就見這幾人,李誼輕輕整理了一下衣領,顯得有些局促不安;陳餘雙手負於後背,有幾分漫不經心;彭越面色冷靜,沉默不語;申屠嘉一臉嚴肅,沉穩從容,陳平嘴角帶笑,謙遜有禮。
「都坐吧。」顧綾雪輕輕抬手,做了一個請坐的手勢,然後看向陳平,微笑著問道:「陳郡邸長近日在咸陽住的可還習慣?」
陳平聞言,面帶感激之色的說道:「承蒙校長大人提拔,咸陽繁華,遠超下官昔日所居之地,一切妥帖,自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