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眾臣譁然,今日朝堂上可謂是好戲連台,狀況頻出。
先是勛臣和高緯對上,其次是琅琊王這個潛水的被高緯提溜出來,擺在了明面上。
然後高緯稍稍的處置了勛臣中蹦躂的最歡快的那個傢伙,殺雞給猴看,也給了琅琊王一個沒臉。
最後又弄出一個什麼內閣,這個內閣是什麼?從前可是沒有一點概念呀,不過聽完高緯隨後的解釋,大家心裡都漸漸明了了。這個內閣,其實不就是皇帝為了直接控制朝堂政務而構建的權力班子嗎?
聖旨上明明白白寫著:從今日起,所有政令沒有通過內閣審批一律不准下發。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從今往後,誰當宰相其實都無所謂了!因為從今往後,朝廷的權力中樞不再是宰相與皇帝二人而已,還多了一個整個內閣!
自古以來,宰相的存在就是為了輔佐朝政,還有一個重要意義,那就是制衡君王的權力。
宰相為百官之首,為百官表率,可以說是在朝堂上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不亞於皇帝的存在,一則宰相有權力對朝堂及地方政務做出干涉,二則百官都將宰相作為主心骨,視之為能和皇權抗爭一二的人物。
其影響力非同一般,自古以來,相位交替都意味著權力場中的大地震。
原本琅琊王憑空被這麼大的一張餡餅給砸中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情,可是如今看來,卻已經變了味道。
這個年頭,士人追逐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還不是「為官做宰」?因為宰相是權力的中心人物之一,傳說中一點喜怒哀樂都可以影響一個國家走向的人物。
說到底,男人追求的是什麼?——權力!、名望!
當宰相沒有權力的時候,那宰相還是宰相嗎?
況且琅琊王雖然做過幾年尚書令,可是畢竟只是十來歲的毛孩子,能有多大名望?
那麼,琅琊王的這個宰相貌似就有些可悲了,雖然高緯沒有做的太過分,也讓高儼入了閣。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皇帝這擺明了不待見琅琊王,不想讓琅琊王進入真正的權力中樞。
琅琊王進了內閣也折騰不出什麼來。
不然看看內閣里都是些什麼人哪?
依舊是以趙彥深為首,其次是高睿、唐邕、馮子琮胡長桀,這些人屁股向著那邊不用猜也可以知道,無論論資歷、論能力、論勢力、論在皇帝心裡的位置,哪一方面內閣里琅琊王都說不上話,看來也就是註定要坐冷板凳了。
尤其是,高緯還耍了一個小心機,把趙彥深排在了琅琊王前面,這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了所有人
這麼想想,琅琊王其實還有點可悲,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反抗的能力,也沒有理由反抗。
抗議說這個右相的位置根本名不副實吧,可高緯又偏偏讓他也進入了內閣,從說法上琅琊王依舊是權力中樞的人物呀,那麼琅琊王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高儼現在的表情像是吃了一百斤蒼蠅似的。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本以為占著了便宜,卻讓高緯給反將了一軍。
早知道如此,他就不該犧牲段德接受右相這個職位,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唐邕摸了摸下頜的鬍鬚,瞥了高儼一眼,心裡有些輕視,心性果敢有餘,但是沉穩不足,成就有限,不過一介魯莽武夫而已。
同時看看高緯,覺得真是奇妙,同樣十四五歲,同樣是一個媽生的,高緯就狡猾的像一隻老狐狸。
先是假裝向琅琊王和勛臣集團服軟,然後遞出一個蜜棗將他們引入坑裡,結果就是他們全都出不來了。自己搬起的石頭最後換了一個更大的砸在自己自己腳面上。
說起來也是頗為可笑。這次勛貴們原本來勢洶洶,誓要逼迫高緯自斷臂膀,可是恐怕誰都沒有想到皇帝居然會抽冷子來這麼一手,不僅將勛貴們和琅琊王憋了許久的大招化為無形,而且漢臣們的勢力更加穩固了,更上一層樓,徹底的坐穩了權力中樞的位置。
表面上趙彥深和高睿都受到了處罰,可實際上呢?實際上連毛都沒有損失一根!
人家照樣瀟瀟灑灑的進了內閣!
勛臣們的面色冷的就像秋風一樣。
敵人一個沒殺著,自己先往裡面搭了幾千,丟人不說,從此以後他們恐怕還得看那些漢臣的臉色了,簡直豈有此理!
高儼不爽的心稍稍的放下了一點,只要勛臣們對高緯仍然有意見,那麼他就還是有機會的。
呵呵,高緯大量扶持漢家文臣,向北齊的漢人世家示好,不就是想排擠鮮卑勛臣,徹底把控朝政嗎?
可惜呀,高緯忘了,北齊,到底是勛臣們的天下,連文宣帝都得承人這江山有他們一份,光憑那些文臣又能翻出什麼浪?
自古以來,有兵就有一切,更不要說。北齊的勛臣掌控著這個國家一半多的武力。
到時候要是勛臣們不滿的情緒堆積下去,高緯遲早壓不下去的!
文臣照顧到了,勛臣那邊高緯又怎麼會忽略?他早就準備好了可以安撫勛臣們的籌碼。
接下來,高緯一連點了十幾個勛臣家族平日裡名聲較好的子弟進入了文職中的清貴衙門。
幾乎每一家高緯都照顧到了,其次,高緯覺得這還不足以平息勛臣們的不滿。
怎麼辦呢?高緯又接著下旨,建立一個掌管全國軍事的機構——樞密院,負責參贊軍事。
由斛律光遙領樞密使,遠在晉陽的段大都督任副樞密使,由於這二者都不在朝中,再徵召斛律羨及蘭陵王代掌樞密院。至於其他職位,則挑選有資歷的武臣。
「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
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
群臣都倒吸了一口涼氣,搗鼓出一個內閣還不算,還弄出了一個樞密院?
勛臣們起先疑惑,到後來眼睛慢慢發出了光亮,原本他們如此反對漢臣,不就是怕漢臣掌權會排擠鮮卑勛貴嗎?
漢族士子和鮮卑勛臣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了,水火不容,如果漢臣掌管朝政大權,那麼勛臣勢必遭到清洗,從前勛臣對待漢臣也是這樣的。
因為害怕漢臣像從前勛臣那樣對待他們,所以勛臣是說什麼也不願意漢臣抬頭的。
可是自從這一道詔書下來之後,他們的怒火、惶恐就慢慢消散了,這說明了陛下沒有打算讓漢臣騎到他們的頭上,分別設立內閣和樞密院掌管政務和軍事,陛下擺明了就是在定下一個基調:
「自此之後,文不准涉武,武不得干政。」
這就讓勛臣們放心了,雖然在文臣班子裡他們損失了一些權力,可是從長遠來說這樣也很好。
不用擔心文臣們對他們指手畫腳,彼此之間沒有了利益衝突點,就不怕會鬧出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
北齊立國二十多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勛臣們大多數都已經消磨了當年那一股一言不合意便拔刀相向的銳氣。
他們也有家有小,得要權衡利弊。犯不上為了這麼點遲早保不住的利益和陛下作對。
況且,陛下搬出了老丈人斛律光以及段大都督,如今滿朝勛臣加一起都抵不上他們兩位的重量!
他們是勛臣之中的表率,是頂樑柱。
既然掌管樞密院的是他們和斛律羨、高長恭,那麼陛下就不會對他們這些勛臣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