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侃一侃魏蜀吳的那些事兒(二十七)

  【諸葛亮討厭亂世,他渴望著文景之治,渴望著昭宣中興,因而他後來的反覆的對劉禪言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

  【可惜劉禪並未聽進去,他寵幸黃皓,以至宦官弄權,蜀漢朝廷矛盾重重,最後更甚者不戰而降。】

  劉備:「……」

  拳頭痒痒的,又想揍兒子了!

  劉禪:「……」

  天幕說的都對!又是想念相父的一天啊!

  【諸葛亮不斷的吟唱這首歌,實則他是在哀悼逝去的大漢,昔日大漢有多麼的強盛,而今大漢就有多麼的衰弱,他不願看到如今衰弱的大漢,他渴望著恢復曾經的大漢榮光,因而他與劉備是志同道合的。】

  【同樣的想要復興漢室,同樣的理想,讓他們走到了一起,讓他們竭盡所能,為理想而奮鬥,哪怕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也從不曾鬆懈,苦苦的支持著,一次次的北伐,與命運抗爭,從不曾放棄。】

  嬴政:「……」

  此時此刻,秦始皇心中有股莫名的心酸,為何就沒有人為他大秦發聲,為何就沒有人想著復興大秦?

  劉邦:「……」

  乃公建立的大漢就是給力啊!大漢悠悠四百年,夠了!

  更何況,還有那麼多前仆後繼想要興漢的人,漢高祖表示他很滿意。

  劉備:「……」

  得孔明,乃他之幸也!

  【除了吟誦《梁父吟》之外,諸葛亮還每日清晨和傍晚,抱膝長嘯,嚇得路邊的農人落荒而逃。】

  【農人無知,他們不懂長嘯乃是士人藉以宣洩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他們以為自個遇上了山間野獸,可怕得很。】

  【諸葛亮長嘯,他嘯什麼呢!大漢將傾,而他卻無能為力,他藉此發泄自己的苦悶之情,所以說諸葛亮久居隆中,不是不想出世,而是未等到他想要的明主啊!】

  隱士大都是特立獨行的,知道諸葛亮的無不一臉讚賞,就是可惜了未生於他們的時代啊!

  多少人想得一個諸葛孔明而不得啊!

  【有著出世想法的他隱居隆中自然不可能真的與世隔絕,他讀書,他愛交結風流名士,農人不懂,可在荊州的名士圈裡,他可是被高度讚揚啊!】

  【總而言之,他憑藉著出眾的才華以及那特立獨行的舉止,僅僅二十餘歲,他便已名揚荊襄,只待有緣人的到來。】

  久遠的歲月,一去不復返。

  諸葛亮低低思索,想他躬耕於南陽,又不是真的一輩子種田了,他不過是在等一個機會,他比誰都想改變這個世道。

  曹操、袁紹雖聲名顯赫,勢力龐大,卻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仁德的主公。

  好在上天沒有讓他久等,劉備來了,他給了他一展抱負的機會,這知遇之恩比天還大,所以哪怕後來他一意孤行的敗光了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基業,他也願意為蜀漢鞠躬盡瘁,一往無前的北伐北伐。

  這不僅是劉備的理想,也是他諸葛亮的理想。

  【這個有緣人是誰呢?自然是咱們的劉玄德劉皇叔。建安六年,劉備為曹操所敗,司馬徽向他推薦於諸葛亮,當世俊才唯臥龍、鳳雛也!】

  【劉備就此把這兩名字放在了心上,後來,徐庶再薦諸葛亮,劉玄德求賢若渴,於是便親自前往拜訪。】

  【可不巧的,諸葛亮不在啊!劉備失望而歸,但他並不氣餒,第二次帶著關羽、張飛繼續前往拜訪,可不巧的是這次還是不在。】

  【這兩次碰了壁,劉備的鐵桿小弟關羽和張飛可不滿了,關羽言這諸葛亮就是個徒有虛表的人,張飛則是覺得他一人去就好,若他不來,那就捆來,總而言之,這兩人的意思都是區區一個諸葛亮,豈能有勞劉備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請。】

  蜀漢營中。

  諸葛亮好笑的望著關羽、張飛,這兩人缺點多多,但是對於劉備真的是忠誠不二。

  關羽、張飛摸摸鼻子,被天幕提起這事,頗有些尷尬,他們那時也不知軍師如此厲害啊!

  想起那些事,劉備也好笑不已,幸好他沒聽這兩貨的,不然損失一大才啊!

  這才真正的悔之晚矣!

  【劉備呵斥了倆,他覺得求賢豈能半途而廢,於是便有了第三次拜訪,好在這一次諸葛亮終於在家了,然不巧的是他正在午睡。】

  【劉備不忍驚擾他,就那麼站著,等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方才彼此坐下交流。諸葛亮呢!見劉備誠意滿滿,也不多廢話,直言重點,當即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

  【諸葛亮主張聯合孫權,安撫少數民族,奪取荊州、益州;等到曹操集團出現變故,就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平定中原。】

  【未出草廬,便已知三分天下,初次見面,諸葛亮之才華深深的震撼著劉備,劉備當即就拜諸葛亮為軍師,請他出山,助他奪取天下。】

  遙想當年,諸葛亮也是感嘆於劉備的誠心啊!

  他雖然一直待在草廬之中,可天下之勢,他時刻關注著呢!

  初見劉備,他就覺他會是他想要的明主,因而他又如何不一展才華,得明主的肯定?

  劉備也回想著當年,他想請孔明出山,大抵是他做的最正確的選擇。

  初聞隆中對,曹操眸中異彩連連,直呼諸葛亮為大才!

  可隨即他的眸光暗淡了下來,可是諸葛亮是敵人。

  他也不是沒有想過拉攏諸葛亮,但三顧茅廬不是他曹操的風格,況且就算他願意,諸葛亮怕也不會奉他為主,也就劉備這種假仁義的才會得諸葛亮青睞。

  【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和「隆中對」,自此之後,諸葛亮出山相助,而他所提出的《隆中對》也成為了此後數十年蜀漢的基本國策,這一年,諸葛亮二十七歲。】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常常便與他議論,久而久之,兩人的關係越發親密,就這一點,關羽和張飛還為此吃醋了呢!】

  關羽:「……」

  張飛:「……」

  天幕,這是什麼話啊!

  他們才沒有吃醋呢!只是有那麼一點點不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