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侃一侃魏蜀吳的那些事兒(二十六)

  【對於姜維,後世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他九伐中原,窮兵黷武,耗空了蜀國的國力,也有人說他忠心為國,是諸葛武侯最好的繼承人。】

  【不管是哪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全憑己心。就主播而言,還是很欣賞姜維的,他的視死如歸,他的「一計害三賢」,帶給主播的是震撼。】

  【人無完人,姜維自身或許有著許多缺點,但不能否認他是一個人才,他對諸葛亮,對蜀國,都做到了問心無愧,他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還是很值得大傢伙學習的。】

  那個復國計劃流產的時空,尚在亂軍之中奮勇殺敵的姜維悽慘一笑,能得天幕如此評價,他死而無憾了!

  他憤然拔出手中之劍,自刎了,這就是他的選擇。

  倒下的那一刻,姜維欣慰中帶了點不甘的閉上雙眼。

  丞相,九泉之下,姜維來向你復命了,未能興復漢室啊!

  可姜維盡力了!

  【蜀漢最後的英雄姜維的故事結束了,武將的篇幅也說的差不多了,接下來說一說蜀漢集團的文臣。】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武侯。傳聞他多智近妖智堪無雙,是忠臣與智者的代名詞,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僅憑一篇隆中對,就為劉備指明了方向,使劉備從落魄走向了巔峰,奠定了蜀漢的基礎。】

  蜀漢大營。

  還在心心念念等天幕點評的蜀漢武將們傻眼了。

  啊~這就結束了啊!

  他們呢?他們難道就不配被提及嗎?

  還在傷感於姜維逝世的劉備聞聽,立刻收攏心情,打起精神,觀看天幕。

  孔明於他,可謂是如魚得水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鞠躬盡瘁,劉備臨終託孤,他沒有自立為王,反而盡心盡力輔佐劉禪,耗盡心血北伐,死而後已。】

  【他是忠臣的代名詞,他是千古名相第一,不同於李斯,他的名相實至名歸,名垂千尺,有別於李斯的一步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李斯:「心塞啊!」

  天幕是懂得挖苦的,也是懂得剜心的,鑽往他的痛處剜。

  嬴政面無表情的看了李斯一眼,確實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他一死就迫不及待的背叛了他,功利心太重。

  他李斯怎麼就不能如諸葛亮一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對於李斯,各朝各代不少人都覺深感惋惜,原本他也是可以競逐千古名相,可卻因私德敗壞,遺臭萬年。

  他又如何能與諸葛武侯相提並論呢!

  提起李斯,諸葛亮也深覺惋惜,李斯的才能毋庸置疑,可惜臨了,晚節不保,走錯了路,實乃可惜!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智謀無雙,未出隆中便已知天下三分,如此厲害的他,為何還是未能匡扶漢室,一統天下呢?】

  【接下來就讓主播來揭曉諸葛武侯波瀾壯闊的一生吧!諸葛亮早年父母雙亡,他跟弟弟諸葛均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後來諸葛玄死了,諸葛亮就開始了自己的隆中隱居生活。】

  劉禪:「……」

  相父的一生真的是鞠躬盡瘁的一生,有相父在,他什麼都不用擔心,他可以安心的玩樂。

  可是相父走了,蜀國枉了,他想相父了。

  【諸葛亮的青年時期就是在隆中度過的,那麼他在隆中做什麼呢?《出師表》中,他曾自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那他隱居隆中,離不開種田這事,事實上很多隱居的人都是喜歡種田的,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

  【然諸葛亮和陶淵明可不同,陶淵明是避世,諸葛亮則是渴望治世,這從哪可以看出來呢!】

  陶淵明:「……」

  他曾經也是有過遠大理由的,可是這個社會容不了他,他也難與這個社會同流合污。

  【諸葛亮在隆中也不是純粹的種田,他時常讀書,甚至自比管仲、樂毅,從這一點足以看出諸葛亮心懷大志,是想出世干一番大事業的。】

  【除此之外,他還時常吟唱一首叫《梁父吟》的歌,按理說這一邊勞動一邊哼哼歌,放鬆一下心情,挺正常不是嘛!】

  【吟歌是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他吟唱的那首歌,《梁父吟》這是一首輓歌,也就是送葬的歌曲。】

  【所謂「梁父」乃泰山腳下的一座山,古代帝王封禪,有「封泰山必禪梁父」,封是祭天,禪是祭地,於是梁父山就被當作地府的所在。】

  【所以說啊,《梁父吟》可不是一首簡簡單單的勞動歌,而是一首悲哀輓歌,他講述了一個關於死亡的悲劇,二桃殺三士。】

  隨著天幕的講述,諸葛亮仿佛回到了那個隱居的時候,他一邊種田,一邊吟歌。

  他從來沒想過在隆中隱居一輩子,只是在等待一位治世明君。

  好在最終讓他等到了,主公三顧茅廬於他,而他也有感主公的誠意與仁義,出山相助。

  【諸葛亮所吟唱的何嘗不是透露著他的心聲,亂世之中,世人就如同飄零的浮萍,毫無安全感可言,正如他《出師表》中所表達的「苟全性命於亂世」,身處亂世,能保住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關於這一點,諸葛亮可謂是親身經歷,想他幼年怙恃,少年時期又隨叔父顛沛流離,連續經歷了老家琅琊與豫章的戰亂,他的叔父為此戰死,他的兄長諸葛瑾因此也與他失散了。】

  【正因為他親身經歷過這種生離死別,他方痛恨著亂世,渴望著治世,他親眼目睹著曹操的屠城,他為此痛恨不已,因而他後來選擇了仁義從不曾屠戮一城的劉備,而不是勢力強大的曹操,曹操雖為梟雄,可卻不會是他諸葛亮的明主。】

  曹操:「……」

  哎!諸葛亮啊!註定與他曹操無緣哦!

  不過就算諸葛亮很厲害,他手下有郭嘉等謀臣,亂世相爭,他曹操未必就會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