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是談論誰該為沈彬受傷負責的時候,而是誰該為中國足球負責的時候。有人總以為中國足球踢不好,是足協的問題,是球員的問題,是教練的問題……與自己無關。可我要說,只要你是在這個圈中混的人,便誰也脫不了干係!
李延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對面,主編還在審稿。良久,他抬起了頭,摘掉眼鏡,揉了揉眼睛。「小李啊,你這篇稿子不能發。」
「啊?為什麼?」李延猛的沒有反應過來。
「看得出來是你的心血之作,但是,其中的語句太偏激了。有些地方欠冷靜,這不是一個評論員應該寫的文章。打擊面太大,有些話很不好聽,很傷人,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你當時是在很激動的情緒寫出來的吧?」
李延點點頭:「但我覺得我並不偏激,中國足球現在就需要用猛藥。還想用溫藥一點一點地補,只恐怕補救的速度都及不上腐爛的速度了!」李延把身子向前傾了傾。
副主編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這道理我也明白。可是你以為只有我們一家能起什麼作用?一個人的聲音能起什麼作用?如果要用猛藥的話,那麼勢必要把根都挖出來,來一場大變革。那種局面,不是所有人都想看到的。改革是很痛苦的,所付出的代價也實在巨大,現在的中國足球尚未準備好啊!」
「那就看著整個中國足球一點點爛下去?」
主編苦笑了一下:「這是整個中國足球的悲哀,不單單只是你的,或者我的。你懂嗎……你的這些吶喊不會幫中國足球帶來真正的實質性幫助,你要想真正地幫助中國足球,正好有一個機會,給你,你看看這個……上邊要求我們轉載這個故事,然後由我們接棒這個故事的後續報導……」
李延接過主編遞過來的兩份報紙,一份是《新華日報》,另一份是《僑商報》海外版,兩份報紙都講述了同一個故事——《一個來自非洲女孩的故事及其後續》。
「……沙里夫從小就聽著母親的故事長大,再加上村子裡一直以來都流傳著一個故事,因此在沙里夫的腦海中一直都認為自己有中國人的血統,是當年鄭和船隊水手的後裔。
她十分嚮往中國,經常渴望有機會能夠去中國一趟。
於是在2004年2月,他用母親教會的中國文字給中國駐肯亞大使館的大使郭崇立寫了一封信,沙里夫在信中說明了自己祖上的身世,同時表示自己想前往中國看一看。
沙里夫寫完信就把這件事丟到了一邊,並不抱希望能得到反饋,在她的心裏面認為,中國大使是大人物,不會在乎一個普通非洲女孩的一封幼稚的來信。
郭崇立接到信的時候,發現沙里夫這封信不但用的古漢語繁體字,遣詞造句不是現代人可以模仿的,雖然沙里夫信的內容不是標準的文言文,但字裡行間的那種古樸撲面而來,這是現代人很難模仿的。
當郭崇立看到信裡邊的內容,說她是鄭和水手的後裔時,雖然第一時間就十分激動,他對信里的內容已經信了幾分,但為了保險起見,郭崇立還是專門來到當地考察,經過一番了解之後郭崇立確定了沙里夫的身份。
因為在沙里夫的家裡、村落里發現大量的明朝明成祖時期及以前的實物,至今他們吃飯用的碗還是洪武年間官窯燒制的陶瓷。
郭崇立大使一開始還疑惑,600年過去了,這些家用易碎品怎麼能用到現在,後來沙里夫的母親為他解除了疑惑,在島上的一個深山洞中,儲存了大量的陶瓷,其中還有一些書籍以及其他珍貴文物,最貴重的是一個木箱裡的十幾件景泰藍。
這下可以百分百確定了,為此他激動萬分。這一重要發現必然能夠促進中國和肯亞的文化交流,隨後郭崇立就將這個消息發送到了國內。
國內的網友瞬間炸開了鍋,大家都不敢相信千里之外的肯亞竟然會有我們同胞的後裔,大家都表示歡迎沙里夫回到祖國看一看。面對沙里夫的請求,郭崇立自然很樂意接受,沙里夫知道之後也十分激動,她的母親更是留下了激動的淚水。
沙里夫的母親身上帶有很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年紀大了之後思鄉之情十分濃厚,得知有祖國的同胞來探望自己,內心的激動不言而喻。沙里夫的母親在外貌上更像一個中國人,她感慨道,幾百年了終於有同胞記得他們,看到郭崇立的到來之後興奮不已。
在等待前往中國的期間,沙里夫的母親把一份遺書顫顫巍巍地交到郭崇立的手裡,原來遺書是他祖父留下來的,遺書的內容交代後代子孫,不但要求子孫後代想盡辦法認祖歸宗,而且要求如果有能力,就儘量尋回被英國殖民者打散了的家人。
並且說明了親人們突圍的方向,他們在非洲大陸有可能一路西行,因為沿海地區已經沒有一片淨土,哪裡都是兇殘的英國殖民者。
很快,中國政府就派專機把遺留在非洲的中國移民接回了祖國,2004年7月,當沙里夫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時,淚水模糊了她的雙眼。
在上海,沙里夫走過了外灘的林蔭道,走過了黃浦江畔的碼頭,走過了先祖們曾經走過的每一寸土地。
淚水再一次潤濕了她的眼眶。但這一次,那淚水中更多的是欣喜,是感恩。
她多麼希望,先祖們的在天之靈能看到此情此景,看到600年後,他們的後裔終於重回故里,完成了幾代人的心愿。」
……
等李延看完這個故事,他也被這個故事深深地感動著,同時心裡又有些疑惑,主編特意拿這篇報導給自己看是什麼意思。
主編笑而不語,你再看看這個,主編從抽屜里拿出一封信,「打開看看,如果沒有問題,這件事情就交給你,畢竟你和這第二個主人公比較熟悉,這是個秘密,希望不要從你這裡透露給除參與這件事之外的任何人。」
李延接過信——「趙汗青是在肯亞第二大城市蒙巴薩開中餐館的私營老闆,他不但是一個闖蕩非洲的生意人,也是個有冒險精神的探險者。
他被沙里夫的故事深深地感動著,也為沙里夫母女和族人實現回歸家鄉的願望而感到欣慰,他決定來一次冒險之旅,從帕泰島出發,一路向西探尋,追隨一百年前從帕泰島突圍的先民的足跡,探尋他們的去處,實現沙里夫高祖父留下的遺言,幫沙里夫家族彌補第二個遺憾。」
……
???李延一頭霧水。
「你去趟肯亞的蒙巴薩,找下趙汗青,配合他演一齣戲,等一個月後等趙汗青從象牙海岸回來,你根據他的口述,寫一份報導,上邊的人會幫你在《華商報》上發表,餘下的事就交給足協和外事部門的人就可以了。」
李延還是疑惑,「趙汗青還沒有開始行動,為什麼單單特指象牙海岸?難道我們的人已經提前探明這支西遷的鄭和水手的後代到了象牙海岸?那趙汗青探尋還有什麼意義呢?」
主編神秘一笑,「都不是,趙汗青不但直指科特斯瓦,還特指一個叫亞穆蘇克羅的貧困村莊,不是因為有人提前知道西遷的鄭和船員的後代的蹤影,而是因為蒂奧特住在那裡……」
「你是說?」
「是的,西遷的人早就在英國人的攻擊下全軍覆沒了,因為我們要為蒂奧特轉換國籍找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