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接連消失的建築

  「也對,現在的人一上班累死累活的,下班回來哪有時間和鄰居處關係。」

  「不過現在都好多了,最起碼我和我鄰居還有樓上樓下的關係都處得不錯。」

  「別說,我連我對門那戶人家啥時候搬來的都不知道。」

  「樓上的,那你就是宅男嘍?」

  「那種喜歡為祖國衛生紙行業做貢獻的宅男?」

  「現在的人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大,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宅了起來,只要在家裡,就不會出門。」

  張揚也只是將這個話題隨口一說,這些年來他跟老頭子走南闖北,去過村里也去過城裡,到了村里就是挨家挨戶乞討,可是去了城裡你見哪個乞丐挨家挨戶去過,都是在大馬路邊上一待,偶遇有緣人。

  他可以說是見證了許多地方都有的這種涇渭分明的鄰里關係,就算是村里現在的鄰里關係都沒有過去好了,更何況是城裡了。

  和直播間裡的人聊天,卻是不耽誤他繼續向前,偶然還能看到幾個古老的門樓和不成形的門墩,但進入院內卻找不到一丁點四合院的蹤影。

  走出不遠,就來到頭廟的位置,資料標註這裡曾經是『頭廟』,可現在擺在面前的是明晃晃的上斜街小學。

  「三廟街,既然叫出了這個名字,那肯定是有三座廟了,只不過現在頭廟沒了,早就變成了這所小學,三廟也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紅色大樓,剩下的只有二廟了,咱們去看看。」

  簡單的說了一下三廟街的由來,張揚就徑直向著曾經的關帝廟走去,不是什麼要去拜一下之類的,他只是想來看看這些身處鬧市之中,帶著歷史痕跡的廟宇。

  在距頭廟較遠的111號,他們兩人大體找到二廟的位置,就在路岔口的右側石階上,有一個灰撲撲的木製老門樓,然而進入門樓一打聽,雖然這裡確實就是關帝廟,可是如今卻變得有點面目全非了。

  見到張揚他們兩人過來,剛過來的時候張揚打聽這裡是不是二廟的那個老大爺,搖了搖頭,嘆了口氣說道。

  「前些天剛著了一把大火,這裡早就毀了,我3歲就住在這,現在都已經92歲了,可以說這裡的一切變化我都看在眼裡,不過現在該沒的也都沒了,過兩天也要去兒子那裡住了,你們先在這看著吧。」

  留下這句話,這個身形有點佝僂,滿頭白髮的老大爺就拄著拐杖,顫顫巍巍的離開了這裡,留給了張揚和直播間裡的人一道落寞的背影。

  張揚好似看見眼前這個老大爺眼角一閃而過的淚光,也不知他是在為這條街道的慢慢消失而傷心,還是因為即將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胡同而不舍。

  老一輩的人總是非常戀家的,尤其是住了一輩子的地方,猛的一下要離開,都會不舍。

  張揚帶著何小曼走進院內,放眼向里看去,院內右側的偏房已被燒的面目全非,只剩一塊格式木窗還掛在那烏黑的屋檐下。

  左偏房內堆滿了雜物,小木門上掛著一把鏽跡斑斑的鐵鎖,小廟正殿也是被改的面目全非,裡面擠住著三戶人家。

  如果要不是來之前專門看過資料,甚至剛剛聽那個老大爺確認過,任何人都想不到這裡居然曾是一座歷經滄桑的關帝廟。

  資料中只說三廟已經毀了兩座,結果現在一看,這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廟也沒了,張揚顯得有點失望以及感慨。

  社會在進步,城市在發展,新的來了,總會有一些老的要被淘汰,歷史不總是這樣嘛,舊的淘汰,新的崛起。

  原本聽見張揚的介紹,這裡是一條非常古老的胡同,直播間裡的人還非常的有好奇心,結果現在『老』是看見了,但是這個『老』已經即將逝去,完全被『破』取代了。

  二廟毀了,那就只能去其他地方了,雖然失望,但其他的建築應該還在吧,張揚心中這樣想著,帶著網線後邊的那幾十萬遊客準備去上斜街中段的路南那邊,看看清代詩人龔自珍的故居和東莞會館。

  結果在龔自珍故居處,宅院的門臉居然不見了,後花園內也是擠滿了簡易的民居,原本整齊漂亮的四合院格局此時已經完全被打破。

  站在院中,看著那唯一留存下來的破舊西廂房和兩棟北房,他搖了搖頭,又是一棟被社會的發展掩埋在歷史長河中的建築。

  但是這又能怎麼辦,原本滿懷信心而來,結果失望一個接著一個襲來。

  「去看看東莞會館吧,要是也沒了,咱們就真該換地方了,今天好像不適合看這些古建築。」

  張揚有點自嘲的說道,不是嘲笑自己,也不是嘲笑讓這裡消失的人,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嘲笑什麼。

  直播間裡此時已經很少看見彈幕了,有些看懂了的人,和張揚也是同樣的想法。

  「先看看吧,揚哥,要是也沒了,咱們就別看了。」

  「這種地方為什麼不保護起來呢?」

  「得了吧,除非是那些值得保護的文物或者建築,這種老胡同只能讓人看個新鮮,感受一下歷史,要是說保護起來,也沒啥站得住腳的理由呀。」

  「其實說實話,這裡的人住著也是諸多不便,離開了也好。」

  「揚哥,不行就換地方吧。」

  張揚點了點頭,牽著何小曼的手,來到了離龔自珍故居不遠處是東莞會館。

  會館門前比較開闊,然而這個會館雖然還在,兩側的影壁清除可見,但寬大門樑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厚重的大門敞開著,沒有門檻和登馬石。

  懷著激動和忐忑的心情進入院內,可是進去之後那一塊科舉最後榜眼朱汝珍書刻的石碑已然消失不見了,院內那唯一歇山式建築已被小房包圍。

  院內的周圍更是沒法看,大小不一的小房緊緊地碼在院內的各個角落,隨便擺放的雜物使小路更加難行,往日文人聚會的地方竟然一點文化遺蹟也沒保留。

  「這裡曾是康熙雍正時一位大將軍的私家花園,建築歷史300年,1918年由陳伯陶捐資,籌建為京北東莞會館。。

  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會館裡東莞籍文化名人薈萃會館裡有康有為題的匾額,也曾是容庚避難修學之所會館,舊時同籍貫或同行業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設立的機構,建有館所,供同鄉、同行、同仁集會寄寓之用。

  算了,走吧,大家如果想了解一下這裡的具體信息,可以在網上查一下,我決定換換心情,帶你們去個好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