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敗祁縣之後,司馬軍撤到了介休,但司馬懿重傷未愈,整支軍隊軍心渙散,司馬師臨時擔負起了統帥之職,和眾將商議了一番,決定撤軍到平陽,重整旗鼓。
如今司馬軍損失了幾乎全部的騎兵,在野戰方面,處於了絕對的劣勢,而他們的大營就扎在介休城下,這樣的營寨是很難抵擋并州騎兵的衝擊的。
這也就是拿不下介休城的後果,如果司馬軍此刻可以占據介休城的話,依靠介休城堅固的防禦,完全可以擋得住并州騎兵的攻擊。
更何況,此次祁縣之戰對整個司馬軍的影響是極大的,人心惶惶,鬥志渙散,整支軍隊如同是一盤散沙,那怕此刻他們還有十萬大軍,但司馬師已經無法保證他們有與并州軍抗衡的能力了。
撤軍已經成為了必須要考慮的事,繼續地滯留在介休城下,司馬軍很可能腹背受敵,遭遇到更大的失敗。
儘管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司馬師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先撤軍,放棄掉他們已經攻占的并州土地,退回到河東平陽,依靠堅固的城池進行固守,暫時也可以穩住司馬軍的頹勢。
總而言之,這次進攻并州,司馬軍是遭遇到了最為徹底的一次慘敗,這樣的敗仗,甚至讓司馬軍是元氣大傷,在未來的幾年內,都可能無法再集結起兵馬來,第三次進攻并州。
眾將似乎也沒有不同的意見,現在的戰局確實對司馬軍是大為的不利,介休久攻不克,司馬軍又遭遇到了祁縣之敗,更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司馬懿也身負重傷,這件事甚至要比損失掉七萬騎兵的更為慘重。
要知道,司馬懿可是司馬軍的主心骨,沒有他,司馬軍確實是很難維持下去,如今司馬懿重傷不能視事,讓整個司馬軍都是人心離散,撤軍已經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了。
還好這個時候并州軍並沒有主動地發起進攻,這為司馬軍的撤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否則的話,兩軍糾纏在一起,司馬軍想要全身而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於介休城的守軍,司馬師倒沒有太多的擔憂,他們充其量也就是一群縮頭烏龜,只憑著介休城堅固的城防苟延殘喘,就算借他們幾個膽子,也恐怕不敢出城應戰,就算是懷馬軍大舉撤離,他們也肯定是不會出城追擊的。
讓司馬師比較擔心的,還是并州的騎兵,雖然他沒有親歷那場慘絕人寰的大戰,但那些倖存者的恐懼眼神之中,便可以得到答案,并州騎兵是何其的可怕。
一支連七萬騎兵都擋不往的虎狼之師,司馬軍十萬步兵又焉能擋得住?要知道,這七萬騎兵本身就是司馬軍中主力的存在,是司馬懿討伐并州的關鍵所在,論戰鬥力,這七萬騎兵尤在十萬步兵之上,連這些戰鬥力強悍的騎兵都敗了,司馬師真不知道將何以為戰?
如果這個時候并州軍乘勝而進,對於初掌大權的司馬師來說,將會是一個極為嚴峻的考驗。
不過根據斥侯稟報回來的消息,并州軍似乎並沒有追擊的打算,或許他們認為,這一次的大勝已經足夠他們喝上幾天的慶功酒了,這會兒,并州軍的營地必將是陷入到了徹夜的狂歡之中,根本就無暇顧及進攻了。
「鼠目寸光!」司馬師很是地朝著祁縣方向鄙視了一眼,這一仗固然并州軍打得不錯,也確實是值得慶賀,但因為慶賀而喪失了擴大戰果的機會,那恐怕是最不明智的一個選擇了。
斥侯帶回來的消息,也讓司馬師是安心不少,為了這次能夠順利地完成撤軍,司馬師還是安排了最為精銳的隊伍來斷後的,不過他也清楚,如果并州軍傾盡全力來進攻的話,他手下號稱精銳的斷後部隊恐怕是凶多吉少。
還好并州軍沒有追來,這也就為司馬軍全師而退提供了機會。
撤軍的命令下達之後,司馬軍各營各部的兵馬都立刻地準備行裝,隨時準備著出發了。
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混亂自然是難免的,不過總體而言,還是在司馬師可以控制的範圍之內。
不過司馬師還有些感慨,如果換作是司馬懿此刻來領軍,自然要做得比他好上許多,司馬師這幾年多次跟隨司馬懿出征,耳濡目染之下,不是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但要是達到司馬懿的水平,司馬師還是要有很多的東西去學。
關於撤軍,司馬師也是徵求過司馬懿的意見的,雖然司馬懿現在身體狀況很不好,時而昏迷時而清醒,但在司馬馬懿清醒的時候,司馬師還是把撤軍的決定告訴了他,由他來定奪。
司馬懿對司馬師撤軍的決定表示首肯,大概就算是司馬懿能理事的時候,也會下達撤軍的命令,介休已經是一個是非之地了,司馬軍留駐此地,進退維谷,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唯有撤軍,才是一勞永逸解決問題關鍵所在。
趁興而來,敗興而回,這大概也是所有司馬軍將士心裡敢想而嘴上不敢說的的話了,想當初十七萬步騎揮師北伐,氣吞如虎,浩浩蕩蕩,氣勢逼人。
而如今撤退之時,卻是個個垂頭喪氣,臊眉耷目,精神萎靡,就連舉著的旗幟,都是一副有氣無力的模樣,司馬師看了,都不禁是大皺眉頭。
如果是個別的士兵是這個狀態,那便正是司馬師立威的時候,隨便以怠慢軍心之罪殺上他幾個,便可以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但現在整支軍隊都是這個狀態,就連領兵的將軍一個個都也是唉聲嘆氣,司馬師還真沒法去懲處誰,總不至於把這十萬人個個都排隊砍了頭去吧?
司馬師當然希望指揮一支精神抖擻,戰力盎然的軍隊,但這樣的軍隊先決條件是打一場漂漂亮亮的勝仗,司馬師想要重整司馬軍,那就必須要依靠勝利來提振士氣。
但在現階段,想要做到這一點還真是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