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意外」的情況,曹亮還是樂於接受的,畢竟糧草做為一支軍隊的命脈,是至關重要的。
官渡之中,為什麼實力強大的袁紹最終完敗給了曹操,就是因為曹操捉住機會,一舉燒掉了袁紹屯積在烏巢的糧草,軍無糧則亂,袁紹的失敗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司馬懿可不是袁紹,司馬懿可號稱是「打不死的小強」,百折不撓,這麼一點挫折顯然是不可能擊倒他的。
按正常情況,失去糧草之後,司馬軍應該是收縮兵力,徐緩後退,以防備敵方可能的趁勢襲擊,等到籌措到充足的糧草之後,再行進軍。
但司馬懿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不退反進,到是大有一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和架式,這一點不但大悖常理,而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曹亮當然也沒有指望這麼一點打擊就能摧垮司馬懿的意志,司馬懿為了這場決戰,準備了那麼久的時間,很顯然他是不甘心就這麼輕易地撤退的,依仗著兵力上的優勢,司馬懿強行進軍,企圖速戰速決,曹亮當然不會輕易地上他的當。
出現這種情況後,并州軍的戰略布署也會隨之做出相當的變動,審勢度勢,臨機權變,那是一位優秀的戰場指揮官必須具備的素質,面對司馬軍來勢洶洶的意圖決戰的架式,曹亮採用避實就虛的方法,利用戰場上的寬度和騎兵的機動能力,充分地進行迂合作戰,不與司馬軍正面交鋒,籍此來消耗司馬軍的銳氣。
現在司馬軍因為缺糧的緣故,情緒上比較急躁,他們甚至希望一戰就能決定勝負,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時間。
曹亮的方案自然是與敵恰恰相反的,司馬懿想要速戰速決,自己這邊當然不能讓他如願,曹亮首先派出機動能力最強的驍騎營,來與敵進行周旋。
驍騎營全部都是輕騎兵,速度和機動迂迴能力是它的強項,在晉中平原,驍騎營熟悉這裡的地形地勢,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一點,拖垮司馬軍的騎兵,消耗掉他們的時間。
而越騎營和屯騎營則暫時地被曹亮給隱藏了起來,做為攻擊力最強的兩支騎兵,他們將扮演戰場終結者的身份,在必要的時候將會對司馬軍進行致命的打擊。
如今司馬軍的糧草匱乏,補給困難,利於速戰而不利於持久戰,曹亮僅派出驍騎營來應戰,目的就是不讓司馬懿如意。
但對於文欽來說,這個任務一點也不輕鬆,畢竟驍騎營只有一萬騎兵,面對司馬軍的七萬騎兵,數量對比極為的懸殊,想要實現曹亮的戰略意圖,必須打出輕騎兵的特點來才行。
這一戰也是驍騎營裝備升級之後的第一場戰鬥,而且這也將會是一場十足的硬仗,不過對於驍騎營來說,他們秉承著虎豹騎的傳承,在戰場上,從來也不知道畏懼兩個字怎麼寫,接令的時候,文欽傲然應命,代表著驍騎營接受了這第一支令箭。
當文欽把軍令帶回到驍騎營之後,整個驍騎營變得沸騰起來,群情激昂,戰意澎湃,
曹演雖然已經離世,但他帶出來的這一王者之師卻並沒有因此而沉寂下去,這一戰也將是一次復仇之戰,驍騎營要為他們的將軍復仇,要司馬軍血債血償。
如今的驍騎營,除了更換了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這兩樣馬具之外,馬蹄鐵也同樣裝配到位,整個并州的戰馬現在都擁有這樣的配置。
別看馬蹄鐵只是一塊圓弧線的鐵片,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但對於戰馬而言,卻一件至關重要的東西,對延長馬匹的使用壽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馬蹄鐵,又稱馬掌,是馬、牛等牲口裝釘在蹄上的鐵製蹄型物。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2-3厘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面一層是活體角質。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的摩擦,積水的腐蝕,會很快的脫落,釘馬掌主要是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馬蹄鐵的使用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
馬蹄鐵是羅馬人發明並改進的,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就已經很流行了,不過中國古代似乎一直沒有使用過馬蹄鐵,一直到蒙古人統治歐亞大陸之後,馬蹄鐵才盛行起來。
曹亮既然提前造出來了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自然也順手將馬蹄鐵這個小物件給搞出來。
馬蹄鐵雖然小,但卻是一件不可或缺的重要馬具,西方不是流行一個諺語嗎,丟了一顆釘子,掉了一隻蹄鐵;掉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摔死了一位將軍;摔死了一位將軍,吃了一場敗仗;吃了一場敗仗,亡了一個國家。甭管真的假的,馬掌都是重要滴。
馬蹄鐵的最大貢獻就在於它讓戰馬可以長途跋涉,正因為如此,騎兵才真正成為戰鬥力強大,作戰能力持久的主力部隊。
除了這三樣馬具之外,驍騎營在騎手的武器和裝備上面,也進行了升級換代,由於輕騎兵的屬性,驍騎營的武器和裝備是同越騎營屯騎營有極大的區別的。
首先衣甲上面,為了最大程度地減低重量,驍騎營拋棄以往所穿的鐵製鎧甲,全部採用皮製的衣甲,輕便靈活,雖然說防護能力弱了一些,但在機動性上面,卻有了實質性的提高。
為此,驍騎營在人員的選撥上面,也是儘可能地挑選一些體型偏瘦的騎手,淘汰了一些大塊頭,進一步地保證戰馬的負載趨於一致。
在武器的選擇上,也是以輕便靈活的馬刀為主,配備輕便的長槍,除此之外,捨棄掉了任何多餘的負載,讓戰馬的速度儘可能地提高到極限。
經過重新的改造,驍騎營已經被曹亮打造成了一支全新的輕騎兵隊伍,而這一戰,也將正式地檢閱驍騎營的戰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