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軍很快便將刺史府給翻了個底朝天,那些證據一樣也沒缺失,全部地帶到了司馬懿的面前。
司馬懿暗自冷笑,這令狐愚果真是人如其名,既愚且蠢,還真不枉曹丕給他改名,這名字還真沒改錯。
司馬懿此番喬裝入城,首先就是要擒獲罪魁禍首令狐愚,其實就是要拿到令狐愚和王凌勾結的真憑實據,儘管事先有楊康的出首告發,但僅僅只憑一封書信,還是不足以扳倒王凌的,如今有令狐愚這個關鍵的人證,再加上大量的信件做為物證,王凌這回是在劫難逃。
司馬懿下令將癱得如同一堆爛泥的令狐愚給拖下去,好生看管,務必不讓他出現任何的意外。
被擒的諸人皆是垂頭喪氣,唯獨單固是傲骨錚錚,被押下去的時候拒絕司馬兵的拉扯,昂首而行。
司馬懿見之大異,令人將單固押至跟前,道:「汝乃何人?」
單固雙手被縛,但神情倨傲,冷冷地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乃兗州別駕從事單固是也。」
司馬懿聞之大笑道:「素聞兗州別駕單恭夏頗有膽略,多謀善劃,今日一見,也不過爾爾。」
單固冷哼一聲,道:「如果不是令狐愚蠢如豚,不聽某之勸諫,又何至有此一敗?」
司馬懿微微一笑,道:「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單別駕也是聰明之人,又何苦跟著令狐愚做這叛逆之事?單別駕如能迷途知返,只需寫一封悔過之書,承認是受令狐愚脅迫,某定當上奏朝廷,對單別駕從輕發落。」
司馬懿看到單固有膽有識,是個人才,便心生招攬之意。
那知單固絲毫不睬他,冷笑怒罵道:「司馬老賊,你才是真正的篡國謀逆之徒,今日某失手被擒,不過是時運不濟,但求速死,想招攬於某,你就死了那條心吧!叛逆之賊,人人得爾誅之,別看你今日貴為太傅,將來亦不得好死!」
賈充一直跟在司馬懿的身後,聞言大怒,撥劍欲斬單固,喝道:「逆賊口出狂言,今日定斬汝頭!」
司馬懿倒沒有動怒,攔住了賈充,微微一笑,道:「你還指望著王凌給你報仇吧,好,某便暫且留你一命,讓你親眼瞧瞧誰先橫死。」
司馬懿雖然有心招攬於他,但單固顯然是那種軟硬不吃只認死理的人,於是司馬懿很快便放棄了招攬他的念頭,下令將他押了下去。
賈充不解地道:「他如此出言不遜,污衊太傅,何不將其斬之,以敬效尤?」
司馬懿微微一笑道:「令狐愚單固等人密謀叛亂,皆是倚仗王凌,此刻將他們斬之,似乎多有不服,本太傅擒下王凌之後,一併將他們斬首,也算讓他們心服口服。」
對於不肯歸降的異己勢力,司馬懿當然不會手下容情,心慈手軟,令狐愚單固這些人性命,早已入了閻王的生死薄,只不過司馬懿並沒有急於動手,讓他們多活幾天也不是什麼問題,等擒下王凌,斷了這些人的念想,再將他們處斬,必定可以讓他們低下高貴的頭顱。
司馬懿處理兗州的事務和奔襲兗州一樣,都是雷厲風行的,這次在兗州,司馬懿倒是沒有殺一個人,並不是說司馬懿變得仁慈了,最關鍵的是,這些人將會是王凌叛亂的根基,王凌沒死之前,就如同單固一樣,許多人還是抱著幻想的,認為王凌能打敗司馬懿。
所以司馬懿乾脆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們真正地心死。
處理這次的兗州之亂,司馬懿也沒有將清理目標放大化,而是僅僅擒下了令狐愚以及參與密謀的一些心腹之人,至於沒有參與叛亂的那官吏和軍隊,司馬懿絲毫沒有追究的意思,繼續地讓他們官居原位,以維持兗州的穩定。
所以司馬軍進入兗州,僅僅是造成了兗州一天的震動,第二天兗州就恢復了正常,那些入城的司馬軍,在第二天的時候,也已經是離開了兗州,城裡的秩序井然依舊。
唯獨少了的,僅僅只有刺史令狐愚、別駕從事單固、兵曹從事張式等幾人而已,絕大部分的官吏全部留任,雖然局勢難免有些波動,但無關痛癢,哪個州沒換過刺史?沒換過刺史下面的屬官?
所以,刺史之位一旦補缺的話,兗州城就會恢復正常。司馬懿已經安排了新任的兗州刺史,正準備從洛陽那邊調過來,兗州城沒有刺史的狀況,最多也就維持個三五天而己。
司馬懿在兗州的處理,可以說是最為明智的,按理說做為叛亂之城,遭到大清洗的可能性非常的大,以司馬懿在高平陵事變後的尿性,不殺個千把人似乎說不過去。
但是屠刀舉起容易,後果卻無法估量,兗州是魏國腹地內的州,如果動盪不安的話,影響的是整個的中原大局,拿下令狐愚之後,也就把王凌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形勢下,淮南那邊戰事無可避免,而并州的叛亂也未平息,所以司馬懿真得不敢再在兗州搞事情。
三天後,時任光祿勛的鄭沖匆匆地趕到了兗州,頂替令狐愚出任兗州刺史。
鄭沖是司馬集團的老人了,此次高平陵事變,他更是堅定不移地站在司馬懿這邊,司馬懿上位之後,他獲得重用自然是順理成章的。
而兗州的局勢,也確實需要一位能力出眾並且忠於司馬氏的大臣來擔綱,鄭沖無疑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司馬懿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將他調過來。
而別駕從事的人選,司馬懿則安排了楊康,楊康在此次平定令狐愚叛亂的事件中,可是立了大功的,論功行賞的話,他也配得上這個位置。
另外,楊康原本就是擔任過令狐愚的幕僚從事,熟悉兗州的事務,這次讓他來擔任別駕從事,也可以很好地給鄭沖當好助手。
司馬懿安排好一切之後,很快地便離開了兗州城,前往了白馬。
白馬那邊,還有一件要緊的事等著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