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戰局早就註定了匈奴人的潰敗,匈奴人此次回援,目標就是茲氏城,可如今茲氏城已經丟了,對他們而言,這場戰鬥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喪失了戰鬥意志的匈奴人士氣低迷,而面對魏軍騎兵的突然來襲,他們更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於是潰敗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劉豹倒是想組織匈奴騎兵進行反擊,但是匈奴騎兵的潰敗一旦開始,那就是一發不可收拾的,那怕劉豹身為左部帥左賢王,依然無法阻擋匈奴騎兵的潰逃。
兵敗如山倒,此刻的匈奴軍便是一個狀況,僥倖找到戰馬的匈奴騎兵並沒有一個留下來戰鬥,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逃跑。
劉豹看到大勢已去,他也就不再堅持戰鬥了,而是率先地在親兵的護送之下,向北而逃。
劉豹都逃走了,匈奴軍更是群龍無首,亂作了一團,為了逃命,許多人竟然開始搶奪戰馬,自相殘殺。
因為他們很清楚,如果沒有戰馬,那怕跑得再快,也不可能逃得過魏軍騎兵的追擊,而想要逃出追殺,那他們至少也得擁有一匹戰馬,這樣的話,才可能逃得過魏軍騎兵的追趕。
劉河和其他的匈奴頭人也是奪路而逃,但劉河就沒那麼幸運了,在他的逃跑路線上,正好遇到了大殺四方的越騎兵,劉河想要改變逃跑路線,但為時已晚,他陷入到了魏軍騎兵的團團圍困之下。
一支羽箭射了過來,不偏不倚,正好射中了劉河戰馬的頭部,戰馬立刻倒斃,把猝不及防的劉河從馬背上掀了下來,重重地將他摔在了地上。
劉河直覺得他的右腿骨折了,劇烈的疼痛讓他冷汗直冒,等他扶著一條傷重的腿站了起來的時候,魏軍的刀槍,已經壓在了他的脖子上。
於是劉河也變成了魏人的俘虜。
戰鬥呈現出一邊倒的局勢,混亂之中,匈奴人也不知道被殺掉多少,反正那些僥倖逃得了性命的匈奴騎兵是奪路狂逃,一刻也不想在此停留。
越騎營和屯騎營戰果頗豐,斬殺匈奴兵無數,繳獲了上千匹的戰馬,不過讓廣大越騎兵和屯騎兵遺憾的是劉豹逃跑了。
當然,越騎營和屯騎兵是在適當時候選擇了適當的進攻,所以才可以輕易地就擊敗了匈奴騎兵。
但以目前魏軍騎兵的數量,想打贏一支匈奴騎兵倒沒有什麼難度,但如果想要全殲整個匈奴隊伍,卻根本就不現實。
騎兵的優勢在於速度,不光進攻時要求有速度,撤退時也要求有速度,快速的撤退保證了他們不會被魏軍所圍殲。
劉豹逃出了魏軍騎兵的攻擊範圍,收攏殘兵敗將,居然損失泰半,兩萬人的隊伍,只剩下了不到一萬人。
如今茲氏已經失守,劉豹的隊伍也遭到了重創,別說他們無力來突破魏軍的防線,就算有再戰之力,也失去了進攻的意義,所以劉豹索性望北而走,逃向了晉陽方向。
晉陽有匈奴其他三部的軍隊,劉豹希望他率軍與其他三部匯合,重新地整合力量,再與魏軍決死一戰。
魏軍也沒有做過多的追殺,而是在曹亮的命令下,立刻收攏軍隊,轉戰茲氏。
劉豹已經望北而逃了,茲氏城等待的援兵已經是沒有了,現在該是魏軍動手拿下茲氏的時候了。
從老爺嶺返回茲氏,並不需要多長的時間,大軍在曹亮的率領之下,不顧連續作戰的疲勞,很快就抵達了茲氏城下,並對茲氏城實施了團團圍困。
此刻的茲氏城,早已是亂成了一鍋粥,劉源和劉洪逃離時給茲氏城帶來的混亂並沒有停止,反而是有增無減,整個城中,陷入了一片愁雲慘澹之中。
希望是這座城池最後的精神寄託了,他們虛無飄渺地等待著劉豹的援軍到來,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了。
魏軍的大舉圍城代表著攻城戰鬥的開始,不過曹亮並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另有一番計劃。
這次老爺嶺之戰之所以獲勝,完全是桓范的妙計助力,正是利用劉源和劉洪被俘之事而詐稱茲氏失守,徹底擾亂了匈奴人的心智,破滅了匈奴人的希望,打擊了匈奴人的信心,使最後的戰鬥變得輕鬆無比。
誰說同樣的計策不能用兩次,曹亮偏偏不信這個邪,在打掃戰場的時候,曹亮專門地令人在匈奴人的屍體之中翻揀,找到了一具相貌和劉豹有七八分相似的屍體,然後把人頭給斬了下來,懸掛在杆頂上,詐稱是劉豹的人頭。
為了增加這個可信度,曹亮還特意地把斷了一條腿的劉河押了上來,用對付劉源和劉洪的手段來對付劉河。
劉河是劉豹的長子,被俘之後,自知死路難逃,所以態度強橫,拒絕同曹亮合作,擺出了一副引頸待戮的架式。
曹亮倒是不以為然,藉助劉河不過是一個手段罷了,如果劉河拒不合作的話,那倒不妨先砍了他的腦袋,和假冒的劉豹人頭拴在一塊,也一樣可以提升真實度,讓茲氏城裡的人相信,劉豹確實已經死了。
同樣,劉河不合作,曹亮還可以把劉源和劉洪這兩個傢伙推出來,讓他們再演一把戲。
劉豹是茲氏城中留守的人的精神支柱,只要劉豹還活著,他們就還能繼續地保有希望,進行負隅頑抗。
而如果劉豹的「死訊」傳到茲氏城中的話,那麼所有的希望就會在頃刻間崩塌掉,桓范的計策讓劉豹的軍隊喪失了鬥志,曹亮故技重演,也同樣可以讓茲氏的匈奴人斷絕希望。
而這計策的成功,就是基於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曹亮甚至可以做到左右逢源,兵不厭詐,詐一次都難,曹亮居然能詐兩次。
刀架在劉河脖子上的時候,劉河最終還是認慫了,有活命的希望之時,氣節這東西可不能當飯吃,而且就算劉河不答應其實也無濟於事,魏軍對茲氏城是志在必得,拿下它不過是遲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