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弘返回到廣武之後,便立刻出發,沿著鄧艾給他提供的地圖,一路從陰平小道行進,直奔江油而去。閱讀STO55.COM
陰平小道雖然稱之為小道,但多年以來根本就無人通行,路只有人走的多了,才能稱之為路,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來都人跡罕至的地方,很難再稱之為路了,就算堪堪能走,也是荊棘遍野,只有開路的部隊劈荊斬棘,鑿山開路,遇水架橋,後續的部隊才能勉強得以通行。
牽弘也沒有想到這條路竟然會是如此地艱辛,雖然費盡了力氣,每日依舊只能是向前推進不過二三十里,連行了十餘日,還沒有走過一半的路程,而魏軍士兵已然是累得跟狗一般了,氣喘如牛,疲憊不堪。
倒不是說魏軍的身體素質不行,而是說陰平小道的環境太過於艱苦了,他們翻山越嶺,走著一條根本就不能稱之為路的路。
儘管如此,牽弘依然沒有喪失前進的信念,自然環境雖是殘酷,但依然無法擋得住魏軍的壯志雄心,他們在這條險峻的山路上蹣跚而行,步履艱辛但卻又是無比的堅定,
但就快要抵達摩天嶺時候,前方探路的斥侯兵突然地傳回一個噩耗般的消息,在摩天嶺的下面的要道之上,駐紮著一支蜀軍的軍隊,看規模,不少於兩千人。
牽弘當時腦袋轟地一下就炸了,這就是他一直以來最為擔心的事,一路之上寂靜無人,牽弘本以為此行會很順利,但沒想到到了摩天嶺,意外的情況還是發生了。
此時的魏軍,陷入到了兩難的境地,進退維谷。
牽弘很不甘心,親自趕到了摩天嶺上。
上山的路倒是一點也不難,甚至可以說用很輕鬆來形容,但到了摩天嶺的頂峰,向下望去,牽弘不禁是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分明就是一處斷崖,哪裡還有路?
摩天嶺的南面,就如同是刀劈斧鑿一般,生生將摩天嶺的山峰給砍去了一半,那懸崖幾乎是筆直的,而且相當的高,至少也有數百丈的高度,從山頂上望著下去,山下的人影就如同是一隻只的螞蟻一般,都只是一個個的小黑點。
魏軍想要下山,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繩索進行垂降,事實上,陷陣營在此前都是做好了準備的,胳膊一般粗細的麻繩都準備了幾十條,每條長約數百丈,正常情況下,將魏兵逐一垂吊下去倒是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
但這完全是建立在山下沒有蜀軍駐守的情況下才可能完成的,而現在摩天嶺的下面,駐紮著兩千蜀軍,這就完全斷絕了魏軍垂降的想法。
別說是底下有兩千的蜀兵了,就算只有一兩百人,也能在山下守株待兔,來一個砍一個,來兩個砍一雙,甭管魏軍吊下去多少人,全是白送人頭的。
往下垂吊的魏兵在落地之前,是完全沒有任何戰鬥力的,不管蜀軍用弓箭還是刀槍,魏兵都是一個個的活靶子,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反抗之力。
而山頂上的魏軍也無法伸以援手,進行掩護,畢竟距離太遠了,弓箭倒是能夠射下去,但距離太遠了,會受到山風的影響,準頭根本就沒法保證。
一支箭從山頂上射下去,最終會落到哪兒,全憑天意,根本就不是弓箭手能決定的。
蜀軍的營寨,就扎在摩天嶺的山崖下面,距離筆直山崖只有幾百步的距離,而且牽弘可以清楚地看到,蜀軍在營地的周圍,布滿了崗哨,日夜輪換,時時刻刻緊盯著,魏軍也根本沒有趁夜裡發起偷襲的機會。
這個營地,就是諸葛亮曾經派兵駐守時的營地,雖然早已經是殘破不堪,只剩下些許痕跡了,但胡烈趕到摩天嶺之下時,一眼同樣相中了這個地方。
只要蜀軍扼守於此,就算魏軍來上十萬大軍,也不可能從這兒殺得過去,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當年諸葛亮派五百士兵駐守在這裡,就可以輕易地擋住來犯之敵了,所以司馬倫派胡烈率兩千人到此駐守,完全是綽綽有餘的。
儘管牽弘很不甘心,都走到這裡了,難道真得要無功而返嗎?牽弘很想嘗試著偷襲一下,不過理智最終還是戰勝了衝動,看蜀軍嚴密的防守,不管魏軍下去多少人,都是去送人頭啊。
此刻牽弘憶起鄧艾之言,如果蜀軍在摩天嶺駐守有軍隊,切不可盲目進攻,白白犧牲,牽弘考慮了許久,最終還是決定放棄,畢竟做為一個領軍者,牽弘在沒有任何把握的情況,去讓魏軍士兵白白地送死。
事到如今,牽弘也只有返回劍閣向鄧艾復命了,陰平小道進擊的希望,最終還是破滅了。
回程的路,自然是要比來時好走的多了,魏軍的速度也快了許多,儘管陷陣營這一次並沒有打敗仗,甚至都沒有和蜀軍有過接觸,但回程途中,他們卻如同是打了敗仗一般,個個垂頭喪氣,和來時完全是兩種精神狀態,有如霜打的茄子一樣——蔫了。
牽弘返回到了廣武,又沿著景谷道,前往了劍閣,見到了鄧艾之後,具述詳情。
鄧艾聽罷,亦是沉默不語,半響方道:「司馬倫確實也是一個厲害的人物啊!」
原本鄧艾的這個計劃,堪稱完美,如果能夠實現的話,那麼鄧艾也必將建不世之奇功。
但遺憾的是,這次鄧艾遇到的是司馬倫這個對手,雖然司馬倫尚年輕,但其心思慎密,思慮周全,卻是一般的將領所不能企及的,他的戰略眼光,已經超越了姜維等蜀中大將,難怪曹亮會將他視為大敵,此子果然有不凡之處啊!
偷渡陰平的計劃失敗之後,鄧艾卻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沮喪情緒,他一面加緊部置兵力,準備從正面對劍閣發起進攻,另一面寫好奏章,派快馬飛報給遠在西陵的曹亮。
鄧艾將此前的所有情況都原原本本地寫在了奏章之中,下一步如何行動,還需要曹亮的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