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闓見羊祜在平川之地紮營,略略有些擔心,對羊祜道:「吳人歷來詭詐多端,都督需防他詐降,不如由末將在此安營,都督且退後十里下寨,以保無虞。」
羊祜微微一笑道:「如今吳人大勢已去,眾叛親離,陶璜縱然有心使詐,恐怕也是無人可用了,識時務者為俊傑,想必陶璜也是一個聰明之人,看得清大勢所在,所以這次吳人是真降,未必有詐。」
羊祜一臉的篤定,馬水河之戰後,吳軍已經遭受到了重創,目前吳軍在交趾的可用之兵,也不足萬人了,而且十萬大山那邊的魏軍四個營的兵力虎視眈眈,隨時都可以發起猛攻,吳軍根本無力抵達。
在這種形勢之下,除非是對吳國死忠的那種死士,但凡有一點求生欲望的人都不會再有什麼想法了,就算魏軍在平原地帶紮營,吳軍也恐怕沒有膽量前來偷襲,畢竟論野戰的能力,吳軍根本就不是魏軍的對手,步兵營一萬五千人,足以對吳軍形成碾壓之勢了。
只要陶璜腦子不進水,斷然是干不出這種飛蛾撲火的事情來,先前和簡捷的交流之中,他也無意之中透露出投降其實是陶基臨終前的遺願,也就是說,陶基在臨終之前已經是審時度勢,做出了安排,這不光是為了避免交州的百姓免於戰禍,更重要的是為了陶家的香火後祀。
如果陶璜兄弟一意孤行地與魏軍對抗到底的話,很可能陶家也家面臨滅門的慘禍,這恐怕是陶基至死也不願意接受的事。
所以羊祜斷定這次陶璜投降是真降,他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還有必要繼續地掙紮下去嗎?
這種徒勞之舉,但凡換作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去做的,陶基世食吳,讓他投降,或許還有些拉不下臉來,但陶璜做為陶家年輕的一輩,和吳室的關係淡薄,投降魏國也沒有多大的心理負擔。
退一萬步講,就算陶璜還真有點小九九,但以魏軍的實力,還怕他耍什麼陰謀詭計嗎,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計謀妙算,都不過是浮雲。
到了約定的日子,果然龍編的城門大開,吳主孫奉面縛輿櫬,在大司馬陶璜,大將軍陶浚的陪同之下,率群臣數十人出城十里,到魏營請降。
時魏興安五年秋九月十八,吳亡。
羊祜親自出營相迎,為孫奉解了繩索,燒了輿櫬,相攜入城,令魏軍接管了龍編的城防,張貼安民告示,同時給駐守雞籠山的阮度和何源下令,讓他們放下武器,歸降魏軍。
阮度和河源接到命令之後,知道孫奉和陶璜俱都投降,他們自然也沒有堅守的必要了,於是打開寨門,向文欽投降。
文欽受降之後,便率兵南下,越過雞籠山,直抵龍編,與羊祜會師,交州遂定。
羊祜一邊安置交州的降臣降將和安撫交州的百姓,另一邊書寫奏章,將平定交州的過程詳奏與朝廷,請求朝廷委派官員治理地方。
拿下番禺之後,羊祜就曾向朝廷上過表,朝廷吏部也委任了新的交州刺史和南海、蒼梧、合浦、鬱林、朱崖、高涼六個郡的太守,當時由於戰事緊急,羊祜未曾等到新任的交州刺史到任就率軍西征去了,如今交州刺史和六郡太守俱都到任,各履其職。
此次平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之後,羊祜繼續請命朝廷要求委派新的太守前來。
至於中軍團下一步的軍事行動,羊祜還需要等待曹亮的旨意,在曹亮沒有下旨之前,羊祜只能是按兵不動。
……………………………………………………………………
西陵之戰結束之後,曹亮移駐江陵,但杜預的右軍團大部人馬,卻依然留駐在西陵一帶,並且對永安形成威脅之勢,隨時都可以對永安發起進攻。
事實上,這正是曹亮所要求的,西陵之戰,僅僅只是一場前哨戰,魏軍最終的目標,是進入西川,攻下成都,而永安做為蜀國東面的門戶,地理位置是至關重要的,魏軍如果想要從東面攻入蜀國,永安就是必經之路,舍此無他。
西陵之戰後,大規模的戰事倒是沒有了,但一些小規模的戰鬥卻是極為的頻繁的,蜀軍在從馬鞍山撤離之後,還在信陵、秭歸、巫縣等地進行了阻擊,試圖想要拖延魏軍西進的步伐。
這幾個地方都在建平郡境內,正是三峽之中巫峽之所在,巫峽綺麗幽深,以俊秀著稱天下。它峽長谷深,奇峰突兀,層巒疊嶂,雲騰霧繞,江流曲折,百轉千回,是長江最為奇險之處。
姜維當然沒有指望依靠巫峽就能擋得住魏軍,蜀軍的防禦重心還是放在永安,蜀軍在永安經營了多年,那兒有著固若金湯的防線,而信陵、秭歸、巫縣等地雖然險要,但一直以來是吳軍所控制的地盤,蜀軍在此缺乏經營,自然而然姜維不會將這些地方設為重點的防禦區域。
不過派少許的兵馬,在這裡阻擊一下遲滯一下魏軍的進攻,倒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在這崇山峻岭險峰峽谷之間,魏軍每向前推進一步,都將會是十分的艱辛的。
那怕魏軍能夠拿下這些地方,到達永安,不死也得脫層皮,只要讓魏軍付出一些代價,那怕蜀軍也會有相應傷亡,也是值得的。
魏軍在西進的途中,也確實是遭遇到了不少的阻力,蜀軍利用地形上的優勢,且戰且退,雙方光是在秭歸,就交戰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蜀軍一直打到了糧盡援絕,才不得不撤退。
魏軍也是一直到九月初的時候,最終才攻克了永安城前最後一座縣城——巫縣,將戰線推進到了永安城下,從正月西陵之戰結束,一直到攻下巫縣,足足用了八個月的時間,雖然戰事的規模不大,但戰鬥打得也確實是相當的辛苦。
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想要攻克永安,進入蜀國,還有更為艱巨的戰鬥等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