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堅拿下了鷹嘴崖之後,並沒有對潰逃的蜀軍進行追擊,本身劉靖給他的命令就是拿下鷹嘴崖,所以那怕戰鬥進行地再激烈,也僅限於鷹嘴崖,一旦蜀軍撤離這個區域,皇甫堅便下令魏軍停止追擊,任由胡烈逃之夭夭。
窮寇莫追,是一個最為基本的戰術原則,魏軍此前的所有作戰計劃,都是圍繞著攻取鷹嘴崖而進行的,並沒有後一步的進攻計劃。
而鷹嘴崖只是魏軍整個西陵戰役的第一步而已,光是在猇亭,魏軍就集結三四萬人,鷹嘴崖的守軍僅僅只占到不到一成的兵力,接下來在猇亭,還有更為艱苦的戰鬥等著他們呢,如果皇甫堅此刻冒然發起追擊的話,那很可能會誤入到蜀軍的埋伏之中,所以在沒有詳盡的作戰預案的情況下,皇甫堅還是明智地選擇了停止追擊。
儘管放任胡烈逃走讓這次的鷹嘴崖的戰鬥未能達到全殲敵軍的目的,但這場戰鬥,上面並沒有對中壘營有全殲守敵的要求,在他們的計劃之中,拿下鷹嘴崖便是最為理想的戰果了,殲敵多少倒在其次。
所以皇甫堅如果追擊的話,反倒是畫蛇添足了。
蜀軍一撤,戰鬥基本上也就停止了,只有那些被魏軍所圍來不及撤走的蜀軍還在繼續地負隅頑抗,但這種零星的戰鬥已經無法再對戰局產生任何的影響了,魏軍已經牢牢地控制了鷹嘴崖,並且開始歡呼勝利了。
而那些零星的戰鬥也很快就戛然而止,沒有大軍的支援,僅靠這些殘餘的兵力根本就無法抵抗得了魏軍的進攻,他們很快也就會被淹沒在魏軍的人潮之中。
胡烈撤離鷹嘴崖之後,發現魏軍並沒有追來,這最起碼讓他稍稍心安一點,畢竟此刻他是兵敗如山倒,如果魏軍一路追殺的話,那他的損失只會更大。
現在魏軍放棄了追擊,胡烈粗略地點了點人數,這場戰鬥,他的人馬也至少損失了一半,胡烈回頭望了鷹嘴崖一眼,無奈地嘆了一口氣,領軍奔鬼牛坡,去見司馬倫了。
鬼牛坡距離鷹嘴崖只有十幾里的路程,是此次猇亭之戰的主陣地,司馬倫所率的三萬人馬基本上都集中於此,司馬倫在此構築了最為堅固的防線,而這裡也將會成為整個西陵之戰的一個重要支點。
鬼牛坡雖然地形地勢沒有鷹嘴崖那般險要,但好在它地盤大,那怕就是在此屯兵十萬,都顯得十分寬綽,絲毫沒有擁擠之感,不像鷹嘴崖,至多屯上幾千人馬,就已經是人滿為患了。
所以,鷹嘴崖只適合做前沿防禦陣地,以它的體量,是完全擔負不起整個猇亭的防禦重任的,所以司馬倫對鷹嘴崖的防守並沒有抱有多大的希望。
但鷹嘴崖的瞬失讓司馬倫是大為吃驚,原本司馬倫估算,就算鷹嘴崖的人馬不多,但以鷹嘴崖險要的地勢,堅守一段時間應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魏軍想要拿下鷹嘴崖,至少也得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才有可能.
https://
拿三千人換魏軍的三千人甚至更多,這筆買賣其實是很划算的,更重要的是,司馬倫布防鷹嘴崖,更多的是為了拖延魏軍進攻的時間,其實司馬倫到達猇亭的時間並不長,許多的防禦工事還沒有修築起來,司馬倫需要一些時間去布防,而魏軍的進攻卻是迫在眉睫的,所以只能是依靠鷹嘴崖的防守來拖住魏軍的攻勢,讓司馬倫有充足的時間來構築鬼牛坡的防禦。
可令司馬倫大出意外的是鷹嘴崖居然在一天之內就失守了,準備的說,從魏軍發起進攻到鷹嘴崖的失陷,前後只有一兩個時辰,這個結果,真心讓司馬倫有些難以接受。
為了守住鷹嘴崖,司馬倫給胡烈調派的可是最為精銳的部隊,這支軍隊,可是一路跟他從中原打過來的,其戰鬥能力如何,司馬倫比誰都清楚,如果鷹嘴崖能容納更多的人馬,司馬倫當然不會只派這三千人,他會派更多的軍隊過去,以確保萬無一失。
儘管在人數上受到了限制,但司馬倫絲毫不吝嗇地將自己麾下的精兵強將給調派過去,但沒想到的是,鷹嘴崖的失守竟然來得如此之快,也難怪司馬倫大為震怒了。
司馬倫沉聲地向胡烈質問鷹嘴崖失守的經過,胡烈滿臉的羞愧之色,將事情的原委細緻地說給了司馬倫聽。
司馬倫聽罷,面色稍緩,從戰鬥的進程來看,胡烈也確實是盡了力,但由於他對大霧天氣的準備不足,以至於魏軍趁著大霧發起突襲的時候,胡烈沒有能夠拿得出相應的反制措施來,很快地就陷入到了被動之中。
鷹嘴崖的戰鬥,其實對地形的依賴十分大,畢竟敵我雙方兵力相比是十比一的比例,如此的懸殊的比例,在同等的地形條件下,蜀軍獲勝的機率完全是微乎其微的,他們想要守住鷹嘴崖,唯一能依靠的也就是鷹嘴崖險要的地形了。
但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霧讓蜀軍的優勢立刻喪失掉了,他們無法判斷魏軍攻或不攻,而一旦等到魏軍沖至他們面前,一切都已經晚了,整個戰場的形勢已經是不可逆轉,鷹嘴崖的失守已經成為了必然。
胡烈手中的兵馬終歸是有限的,在沒有地利的優勢之下,與魏軍展開肉搏白刃戰,那肯定是無法打得贏的,所以胡烈在明知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最終選擇了撤退,也是無可厚非的。
胡烈對鷹嘴崖的失守十分自責,跪地懇求司馬倫處罰於他,但司馬倫並沒有責罰他,雖然說鷹嘴崖的失守胡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歸根結底,還是天氣的原因造成的,胡烈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
更何況現在是用人之際,司馬倫沒有再過多的糾結誰的責任,他給胡烈安排了新的司職,打得好將功折罪,打不好的話,二罪歸一。
胡烈感激涕零,當場叩謝司馬倫,並表示肝腦塗地,亦萬死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