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陳倉失守了,但蜀軍退守雞鳴山之後,還是可以勉強地封住魏軍的西進之路,再加上街亭那邊的守軍,短時間內可保隴西無虞。
儘管在黃土坡之戰中損失慘重,但胡奮還是成功地將殘餘的七千人馬帶回了街亭,雖然指望胡奮的七千人守住街亭不太現實,但至少也是可以堅守一段時間的,只要能保證隴西各地軍民順利撤退便足矣。
所以,在制定隴西撤退的方略之時,姜維是把街亭的因素考慮在內的,畢竟整個隴西,有多達幾十萬的人口,別說是全部遷走,就算是只遷一半,也足夠各郡的官府折騰一陣了。
大部分的平民百姓都會有故土情結,他們心目之中可沒有什麼討賊伐逆興復漢室那種高大上的目標,日求兩餐夜求一宿溫飽足矣,他們可不希望背井離鄉,去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就算蜀國官府給他許下再優越的安置條件,都很難打動人心,老百姓真得不願意走,除非是那種窮困潦倒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赤貧戶,才會考慮跟隨蜀軍走。
不過,不管是魏國還是蜀國,都不可能去徵求普通老百姓的意見,無論是去與留,各國官府考慮的永遠是自己的利益,不會體會黎民百姓的苦衷。
所以這次的遷民入蜀,隴西的百姓同意遷移也好,不同意遷移也好,反正遷民令一下,任何人都必須遵命行事,違者會受到懲罰,至於那些聚眾對抗的,煽動鬧事的,一律斬無赦,蜀軍是絕不容許任何人破壞遷民大計的。
為了順利地完成遷民事務,姜維特意地從雞鳴山抽調了一部分的軍隊返回了隴西,協助各郡的太守行使權力,鎮壓一些反叛勢力。
姜維要求,各郡要立刻行動起來,如今魏軍大兵壓境,前線的形勢相當的緊張,所以撤離遷移的事務要抓緊進行,姜維還給各郡太守制定了一個時間表,各郡太守必須要趕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完成既定的撤軍任務,如有違背和拖延,一律嚴懲不貸。
整個隴西很快地陷入到了緊張和忙碌之中,各郡的太守為了完成遷民任務,各種手段是無所不用其極,或誘哄,或威嚇,或利誘,或脅迫,只要能讓這些隴西的百姓乖乖地就範,什麼招數也都使了出來。
許多百姓不願意遷走,各郡的官差和軍隊就採用扒屋毀房的手段強迫百姓的離開,許多的百姓的房屋都被付之一炬。
面對凶神惡煞的官差和士兵,普通的百姓是敢怒不敢言,沒有了房子,沒有糧食,在這冰天雪地之中,根本就難以存活,許多百姓只能是違心地接受了官府分發的些許口糧,踏上了南遷之路。
由隴西前往蜀地,走得基本上是祁山道,整個秦嶺的山谷里,密密麻麻地擠滿了人流,呼兒喚女,慟哭遍野。
所有的秦嶺古道皆以險峻而稱著,普通的百姓可比不上訓練有素的軍隊,在這山路之中蜿蜒前行,行動遲緩,交塞於路,嚴重地影響了通行的效率。
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山路狹隘難峻,道阻難行,而普通百姓之中可不光是青壯之人,而且還有大量的老幼婦孺,每日所行一二十里,便已經叫苦連天,再也走不動道了。
祁山道的通行能力有限,以至於在祁山堡附近,集結著大量的百姓,天寒地凍的,官府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帳蓬,許多人不得不露宿野外,每日凍死的人都不計其數。
但就算是這樣,也無法動搖姜維遷民入蜀的決心,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之中,人口的因素便是一個無法忽視的方面,蜀國正因為人口匱乏,兵源短缺,在和魏軍的較量之中,始終地處於下風。
本以為這次拿下隴西,蜀軍便可以堅守得住,然後以隴西做為跳板,繼而拿下關中,窺探中原。
但可惜陳倉的失敗讓姜維的期望成為了泡影,不過雖然姜維沒辦法占據隴西的地盤,但至少可以遷走隴西的百姓,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收穫吧,因為只要有人,終究還是會有希望的,這一次北伐不成功,那就等下一次,下一次還失敗的話,那就等下下一次,只有有足夠的力量,姜維就可以反覆地去嘗試,直到找到機會為止。
所以在遷民的問題上,姜維的態度是相當堅定的,那怕遭受到再多的質疑之聲,姜維也不改初衷。
司馬倫對此也沒有任何的異議,因為在司馬倫看來,姜維此舉,是將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隴西這塊地盤保不住了,註定是要讓曹亮給奪去的,那麼將來曹亮也會將隴西打造成一塊前進基地,得隴望蜀,將這裡做為跳板,進攻蜀國。
姜維遷民之舉,不但有助於增加蜀中的人口,補充蜀軍的兵員,而且也可以削弱曹亮的力量,破壞隴西前進基地的建設,這種一舉兩得之事,在不考慮民生方面,姜維的策略是無可挑剔的。
而平民百姓的死活,歷來也從不為統治者看重,在統治者的眼中,平民百姓就是草芥,就是螻蟻,沒有人會在乎螻蟻的存在。
魏軍自從黑水原之戰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暫停了進攻,雖然此役魏軍大獲全勝,但也耗費了不少的力氣,傷亡了不少的人,需要一些時間來做休整,所以面對蜀軍在雞鳴山重新構築的防線,魏軍並沒有急於進攻。
不過這似乎應該是暫時的,魏軍已經拿下了陳倉,打開了進入隴西的門戶,沒有理由會被蜀軍在雞鳴山給嚇住,所以魏軍在完成休整之後,肯定會重新發起進攻的。
姜維已經做好了從陳倉道撤軍的打算,但是由於隴西的撤軍遷民任務還未完成,所以暫時他還不能從雞鳴山撤離,如果魏軍很快對雞鳴山發起進攻的話,這一場惡戰又將無可避免。
但蜀軍將士無一人退縮,無當飛軍誓死而戰的精神激勵著他們,在撤退命令下達之前,無論如何也要守住雞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