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啊,這孫峻也太菜了一些,這麼大好的機會居然白白地浪費掉了,否則的話,諸葛誕現在就是一條喪家之犬,連個容身之所也沒有了。」當眾將一齊向司馬倫道賀的時候,司馬倫只是淡淡一笑,自謙起來,對戰局的發展並不太十分的滿意。
在司馬倫的構想之中,淮南軍和吳軍打得更應該是激烈一點才對,圍繞著壽春城的爭奪,也應當是再勁爆一些才是,孫峻這次的攻城虎頭蛇尾,東吳人的戰鬥力,真不是一般的渣啊。
他們的表現,讓司馬倫真是有些失望。
這次司馬倫隔岸觀火之際,使得非常巧妙,甚至司馬軍都無需做什麼安排,只需要大鼓旗鼓的高調撤軍,一切便順其自然。
此計之所以成功,正是司馬倫瞅准了兩家之間的矛盾,東吳方面之所以肯出兵,那便是有諾大的好處在等著他們呢,如果到頭來好處落空的話,吳人肯定是不會善罷干休的,所以司馬倫主動地予以撤退,也只不過是留給吳人自由發揮的空間罷了。
如果司馬倫沒有撤退的話,迫於巨大的壓力,淮南軍和吳軍無論如何也是不敢反目成仇的,儘管他們是各懷鬼胎,暗藏算計,但大敵當前之下,無論是諸葛誕還是孫峻,都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反目。
可司馬倫假意撤軍,立刻是讓吳人原形畢露,蠢蠢而動,只要雙方大打出手,司馬倫的計策便是大獲成功了。
唯一有些遺憾的是,吳人太不給力了,壽春空虛,如此的大好的機會之下,他們竟然沒有能夠拿下壽春來,這無疑給了諸葛誕一個起生回生的機會,如果吳軍能夠拿下壽春的話,司馬倫解決淮南之事,也就會變得更為輕鬆了。
不過能讓雙方打起來,司馬倫的計策便是成功了的,諸葛誕本來想要藉助吳國的人力量來對抗司馬軍,但最終沒有吃到羊肉反倒是惹了一身的膻。
儘管最終諸葛誕將壽春保了下來,但後路沒有了,援兵也沒有了,讓諸葛誕的全盤計劃最終徹底地破產了,司馬倫也從原先要對付的兩路之敵,變成了各個擊破,無疑是更為輕鬆了不少。
諸葛誕毫無疑問地是要死守壽春的,但連續的損失折將,讓諸葛誕的實力也為之大損,更兼破壞了他的援兵,諸葛誕孤軍而戰,勝利的天平將會徹底地倒向司馬倫這一邊。
沒有任何的阻礙,司馬軍在渡過淮河之後十分的順利,司馬倫在淮河上架起了四座浮橋,讓整個的渡河行動進行的十分順暢,渡過淮河之後,司馬倫也同王昶的荊州軍完成了會師,同時對壽春進行了合圍。
毫無疑問,拿下壽春將會是此次戰役的終點,儘管新城還控制在吳人的手中,但司馬倫認為那不是重點,現在他需要解決的,是諸葛誕,只要將諸葛誕拿下,平定淮南叛亂就可以勝利結束了。
而此刻距離司馬倫出兵,僅僅只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如今諸葛誕龜縮在了壽春之內,喪失了淮南的所有地盤,也喪失了所有的援軍,所人有都知道孤城難守的道理,現在整個的壽春城都籠罩在一片愁雲慘澹之中,看不到任何的出路,也沒有什麼希望,絕望的情緒在淮南軍中蔓延著,誰也不知道他們還能堅守多長的時間。
司馬倫並沒有急於攻城,而是在壽春的周圍挖出了數條壕溝,縱橫交錯,他這麼做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封鎖諸葛誕的突圍之路,如果諸葛誕覺得壽春可能守不住的時候,很可能就會率軍突圍,而這些壕溝完全將諸葛誕的突圍之路給堵死了,離開了壽春城,諸葛誕寸步難行。
司馬倫看似簡單的一手,卻將諸葛誕的生機給泯滅掉了,眾將多有不解,認為尋常的圍城之戰,往往會採用圍三闕一的方式,明面上是給守軍留著退路的,這樣在攻城的時候,受到的阻力會小一些。
如果一點退路都不給留的話,守城的軍隊沒有任何退路,必然會死戰到底,這樣攻城的軍隊想要拿下城池,往往會付出數倍的傷亡代價。
這樣淺顯的道理司馬倫沒有理由不懂啊,但司馬倫依然還是堅定自己的想法,將壽春城圍得如鐵桶一般,讓守軍看不到任何突圍的希望。
司馬倫之所以這麼做,是有著自己的想法的,壽春城已經是諸葛誕最後的據點了,離開了壽春城,諸葛誕再無容身之所,所以不管攻城戰鬥如何進行,諸葛誕一定會死守壽春而不會選擇突圍,所以圍三闕一對諸葛誕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
司馬倫將諸葛誕的退路給堵死,同時也是對城內的守軍和百姓的一種威懾,諸葛誕是要死守壽春的,但許多人未必和他存在一樣的心思,螻蟻尚且偷生,況乎人呢?所以在淮南軍中,肯定是會有很多的人不願意為諸葛誕陪葬的,死守壽春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他們自然會另謀出路,司馬倫自然另有辦法,讓這一部分人乖乖就範。
攻城者,攻心為上,諸葛誕雖然在穎上之戰中損失不小,和吳軍的交戰,讓諸葛誕更是雪上加霜,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諸葛誕還是有一些力量的,更何況,壽春城是諸葛誕苦心經營了多年的重地,花費了諸葛誕不小的心血,司馬倫想要拿下壽春來,也必然將費不小的力氣才行。
所以,這場攻城戰,將會是一場持久的戰役,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司馬倫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想要解決掉諸葛誕,還得從長計議,徐緩圖之。
手下的諸將剛到壽春城下的時候,就都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紛紛地向司馬倫請戰,都爭著要去當攻城的先鋒,顯然這諾大的功勞,他們都不想落到別人的手中。
但拿下壽春城,真得就那麼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