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倫卻道:「某認為沒必要如臨大敵,并州騎兵的撤離如此急促,想必是并州那邊有什麼難纏之事,與并州軍試圖渡河並沒有什麼關聯。而且某以為今年并州軍已經沒有什麼渡河的計劃了,如此陳兵於黃河北岸,反倒是故布疑陣,用來牽制我軍的。」
鍾會眼中划過一道不為察覺的輕蔑笑意,如果不是考慮到司馬倫的身份,鍾會此刻怕已經是出言嘲諷了,你一個小屁孩,懂什麼軍國大事,這世事險惡,敵人狡詐多端,詭計層出不窮,防不勝防,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中了敵人的道兒,司馬倫居然大言漸地說沒有必要如臨大敵,難道讓防守的軍隊全都去睡大覺嗎,等并州軍的刀架到了他們的脖子上,才會明白這戰場上有多殘酷了。
「九公子沒有親歷過戰場,自然不知道戰場上的殘酷,明槍暗箭,爾虞我詐,防不勝防,小心無大錯,若是因為輕敵之故導致防線失守,那才是真正的追悔莫及。」鍾會用一種老氣橫秋的口吻說道。
司馬倫輕笑了一聲道:「鍾將軍所言不差,用兵之道,自當謹慎為之,但也應當是審勢度勢,臨機權變。此次曹亮大軍回援并州,肯定是因為并州出現緊急軍情,否則又何需曹亮親自回援,派人一大將前往足矣。如今曹亮離開黎陽,并州軍必然會暫停渡河之舉,我軍便應當是抓住這次機會,首先平定淮南的諸葛誕叛亂,消除後顧之憂,這才能確保黃河防線安然無恙。」
司馬師現在所擔憂的,可不光是曹亮,淮南的諸葛誕,也是司馬師特別操心的,自從諸葛誕從淮南起兵叛亂之後,司馬師就一直想要派兵前去剿滅他,但苦於黃河防線這邊的壓力,讓司馬師不敢輕舉妄動,只能是任由諸葛誕興兵作亂。
如果僅僅只是諸葛誕在淮南折騰的話,司馬師倒還不用太過擔心,畢竟淮南那片巴掌大的地方,諸葛誕再怎麼作妖,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來。
司馬懿在世之時,倒是在淮南興修水利,大搞屯田,但淮南那片倒楣地方,十年倒是有九年成災,不是洪澇,就是旱災,一遇到災害,糧食歉收,淮南的糧草供應便無法滿足自身所需,必須由朝廷調撥才行。
在資源上的短板比較嚴重製約著淮南軍的發展,更何況淮南軍的大部分兵士都是來自於中原地帶的,這些士兵都有父母妻兒,都有親人朋友,他們能否死心塌地地給諸葛誕賣命還是一個未知之數。
糧草匱乏,軍心不齊,這些或許都會成為諸葛誕的致命硬傷,當初王凌在淮南叛亂時沒有成功,註定諸葛誕也會重走王凌的老路。
但是諸葛誕顯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會引狼入室,勾結東吳,如果吳人能給諸葛誕比較大的援助的話,那麼局面很可能就會變得艱難起來。
吳人對淮南的覦覷由來已久,孫權在世之時,就曾屢次發兵進犯淮南,欲將江淮之間的這片土地據為己有,只不過由於魏國歷任鎮守淮南的大將應對得法,加上朝廷這邊的全力支持,孫權數度犯境,皆是無功而返。
這一次面對諸葛誕伸出的橄欖枝,吳國人不可能不動心,畢竟他們垂誕淮南已經很久了,好不容易才得到了這樣的機會,又怎麼可能會輕易地放棄呢,所以吳人出兵,占領了合肥新城,後壽春的諸葛誕形成了犄角之勢。
如果司馬軍想要平定諸葛誕叛亂的話,就必須要考慮進吳軍的因素,這也無疑讓淮南的局勢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司馬倫的這話,算是說到司馬師的心坎上了,曹亮陳兵於黃河北岸,已經給司馬師帶來了無窮的壓力,諸葛誕再叛於淮南的話,司馬師就等於是腹背受敵,形勢變得芨芨可危了。
如果能給司馬師一個契機的話,司馬師首先考慮的便是出兵淮南,把諸葛誕給解決掉,這樣沒有了後顧之憂,司馬師也可以放心大膽地全力迎擊曹亮了。
司馬倫提出來的調虎離山之計,便是要給司馬師創造出一個契機來,讓曹亮無暇南顧,這樣司馬師便可以騰出手來,全力去對付諸葛誕了。
機會往往是稍縱即逝的,司馬倫已經創造出了機會,但司馬軍如果還是死守著黃河防線,沒有其他的動作,等曹亮滅掉了劉淵,再回過身來,黃河防線上的形勢變又會變得緊張起來,等於是司馬倫創造出來的這個機會白白地浪費掉了。
所以鍾會主張靜觀其變的時候,司馬倫則提議趁此機會,首先去搞定淮南的諸葛誕,消除後患。
這顯然是涉及到戰略上的一個重要決策,包括鍾會在內的諸將都有些不以為然,儘管司馬倫身為司馬師的弟弟,又是法定的大位繼承人,但由於他太過於年輕了,大家對他還是比較輕視的。
難不成只有十幾歲的孩童能比他們這些身經百戰的大將更懂軍事嗎,說出去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諸將對司馬倫的說話都有些嗤之以鼻,只不過出於司馬倫身位地位比較特殊的考慮,沒有幾個人敢站出來公然地反對司馬倫,但大多是不以為然的態度。
只不過有一個人是例外的,那就是一直在側耳聆聽的司馬師,別人不知道司馬倫的計劃,還以為是司馬師發現的指令呢,但事實上,司馬倫在幕後出謀劃策,由司馬師來發號施令。
包括更早一些的冀州防禦體系,最初的策略都是司馬倫提出來的,只不過是經過司馬師的完善之後,才最終得以施行。
不管這個計劃最終成功於否,足可以驗證司馬倫的智謀了,所以當司馬倫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之時,司馬師還是比較虛心地比較能接受,這一次司馬倫提議早些出兵剿滅諸葛誕,完全是符合司馬師的利益的,所以司馬師還是傾向於司馬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