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結果,完全出乎諸葛誕司馬昭以及魏軍諸將的意料,剛剛他們還在嘲笑吳軍自不量力,以為光著膀子就能打勝仗,但戰鬥的進程,卻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閉上了嘴巴。
吳軍赤身而戰,卻沒有受寒冷天氣的半點影響,反而是生龍活虎,動作敏捷,相比之下,魏軍則顯得要笨拙的多,動作遲緩僵硬,如此一來,優劣立判,魏軍在對戰之中,根本就不是吳軍的對手,以至於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就連魏軍的先鋒官韓綜,都被丁奉給斬殺了,於是堤下的魏軍更是兵敗如山倒,紛紛向大堤這邊潰逃而來,整個戰場上的形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這個結果,估計出乎了魏軍所有人的意料,諸葛誕也絕對不會相信戰況能演變成這個模樣,可是現在的局面,已經不是他可以簡單就能收拾了的,唯有退兵,避過吳軍的鋒芒,才有可能重整隊伍,再與吳軍一戰。
諸葛誕對司馬昭道:「司馬監軍,此地不宜久留,還是先退回合肥新城,再做計較吧。」
司馬昭有些發懵,這一仗他打得真是有些稀里糊塗,莫名其妙地就敗了,先前他們還不以為然,嘲笑這些吳軍竟然光著膀子,但沒想到在這大雪天裡真得打起來,光膀子的居然戰勝了穿衣甲的,這其中的原因,恐怕司馬昭到現在還沒有想明白呢。
如果說光著膀子就能打勝仗,那組建軍隊打造鎧甲還有什麼意義,只需讓部隊像野人一樣赤身露體就行了。
這樣的結論似乎有些說不通,但所有的這一切,又是司馬昭親眼所目睹的,容不得他不信。
這次征討吳國,司馬昭本是信心滿滿,根據江東傳回來的情報,孫權死後,吳國的權力出現了真空,年僅十歲的孫亮登基為帝,一個小屁孩,甭管他聰明與否,都是無法主持朝政大權的,按照孫權的臨終託孤,吳國的軍政大權,落入到了主戰派的諸葛恪手中。
而諸葛家,在東吳也並非是豪門大族,孫權也是臨死之前不想把權力交給江東大族,才最終選擇了諸葛恪。不管孫權的選擇正確與否,吳國的朝政也終將會面臨一場劇變,魏國只能捉住這個機會的話,一舉平定江東,必然不再是夢。
司馬師急需一場勝利穩固自己的統治,司馬昭也希望用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諸葛誕、王昶這些大將更是希望伐吳成功,讓自己的仕途更進一步。
正是因為各方面有這麼多的訴求,才會最終促成此次的伐吳之戰,只不過司馬昭沒有想到的是,出征以來,竟然是遭遇到了極為罕見的風雪襲擊,讓魏軍的行動受阻。
天時地利不占在魏軍這一邊,反而是占到了吳軍那一邊,原本認為這樣惡劣的天氣受影響的是雙方,結果才發現,吳軍那邊屁事沒有,反而是生龍活虎的,利用這災難級別的天氣,對魏軍發起了突襲,令魏軍大敗。
不光是丁奉的軍隊,吳軍其他的各路人馬在唐咨、呂據、留贊的率領下,也開始向魏軍發起進攻,雖然其他的各路人馬沒有丁奉這一路這麼生猛,赤身上陣,但是吳軍的氣勢正旺,攻勢很猛,從側翼配合丁奉正面的進攻,魏軍節節敗退,不可力敵。
所以諸葛誕才果斷地下令撤退,儘可能地將損失降低到了最小,至於反擊,諸葛誕恐怕沒有半點這個念頭,畢竟這麼糟糕的天氣,對魏軍來說是影響巨大的。
如果這種影響是對雙方都是有效的,諸葛誕倒是不必心急,等待雪停之後再反起進攻。
但現在看到的情況,卻是恰恰相反的,這場大風大雪,吳軍的戰力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可以藉助這樣的風雪天氣,發起令人意想不到的進攻,這仗還真沒法子再打了。
不光是諸葛誕派出去的韓綜死於非命,就連另一位先鋒,樂安太守桓嘉也死於了亂軍之中,整個駐守在大堤下的魏軍已經全部潰敗了。
這道長長的大堤並不太高,而且修築的時候,也沒有建成垂直的模樣,而是修成了比較陡的那種斜坡,事實上,也只有這種下底比上底寬的梯型大堤,才能具備防禦洪水的能力,不至於在洪水來臨時發生垮堤的風險。
但如果考慮到防守戈功能的話,那大堤的形狀無疑是失敗的,因為進攻的一方,完全可以順著大堤的斜坡攻上大堤的。
魏軍雖然駐守在大堤之上,但大堤之上並沒有什麼防禦工事,而且這麼長的一個陡坡,也很難抵擋得了吳軍的攻勢,光是從堤下敗逃回來的魏軍就已經衝垮了堤上的防線了。
諸葛誕身經百戰,經驗豐富,他很清楚,這個時候可不是他站出來逞英雄的時候,魏軍兵敗如山倒,那怕他身為主將,也不可能阻止得了魏軍的敗勢,既然敗局已定,那遲走不如早走。
更何況,諸葛誕不光得考慮自己的安全,還得考慮司馬昭的安全,司馬昭身份尊貴,如果他有什麼閃失的話,諸葛誕還真是沒法子向司馬師交待的。
打一場敗仗,魏軍不見得傷筋動骨,但如果折了司馬昭,諸葛誕征東將軍的位置恐怕還真就坐不住了。
所以一看到形勢不利,諸葛誕火速地下令後撤,並且命令親兵隊伍護送司馬昭先走,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保證司馬昭的安全。
諸葛誕自己則尾隨其後,一面保護司馬昭的安全,一邊徐緩而退,準備沿著大堤背後的那四座浮橋退回到合肥去。
可現在的浮橋,卻承受了它原本不該承受的分量,無數的魏兵湧上了浮橋,這麼大的分量,司馬昭看得都有些膽戰心驚的,也不知道這些浮橋會不會斷掉?
和一般的進軍不同,此刻魏軍兵敗如山倒,逃到這裡的士兵並不意味著安全了,他們必須要通過浮橋,到達巢湖的南岸,這樣他們才逃出生天的可能。
但現在,魏軍敗兵如潮,都湧上了浮橋,浮橋真得已經是不堪重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