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兒謹遵父親安排。」司馬師恭恭敬敬地道。
司馬懿也沒有遮掩,本來和司馬師的這次談話,就是他們之間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司馬懿有什麼話自然便直截了當地和他說了:「師兒,你的諸兄弟之中,昭兒急躁,乾兒淡薄,其他諸子,皆平庸矣,才幹都不及你,可輔佐於你,卻都難挑大樑。唯有倫兒,此子雖然年幼,但聰明過人,如果悉心培養,將來必成大器,只可惜為父看不到那一天了。所以為父尚有一個不情之請,你和倫兒,雖是兄弟骨肉,但年齒相差甚多,長兄如父,為父死後,望你能善待於他,將來讓他承繼大業。」
司馬懿九個兒子,分別是四個夫人所生的,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三子司馬乾是正室夫人張春華所生,四子司馬亮,五子司馬伷,六子司馬京,七子司馬駿是伏夫人所生,八子司馬肜是張夫人所生,九子司馬倫是柏靈筠所生。前面的八個兒子都已經成年,唯有司馬倫只有九歲,尚未成年。
很諸子之中,司馬懿最為溺愛的就是司馬倫了,那怕身為長子的司馬師,都沒受到這份待遇,司馬懿鐵血一生,陰鷙涼薄,熱衷於權術心計,對妻妾對子嗣都比較淡陌,那怕是和他同甘苦共患難的妻子張春華年老色衰之後,也不遭司馬懿的待見,甚至是當著下人的面,都直呼老物,可見其他的人在司馬懿心目之中的地位。
不過晚年得子司馬倫之後,司馬懿卻是一改涼薄的本性,對這個孩子是鍾愛有加,一則是司馬倫聰明伶俐,嘴巴很甜,很會賣萌,二則是司馬懿人老了,感情上似乎也要尋找寄託,所以對這個孩子,是異乎尋常的溺愛。
甚至司馬懿都產生過將大位傳給司馬倫的想法,不過也只能是想想罷了,畢竟司馬倫尚還年幼,沒有能力去繼承他的大業,而且他這麼多兄長,一個個虎視眈眈地盯著,司馬懿在世之日,他們不敢有任何異動,可司馬懿一死,憑他們孤兒寡母的,拿什麼和那些虎狼一樣的兄長來斗。
司馬懿深知,在權力的面前,什麼親情都是扯淡的事,因為廢長立幼,引起權力動盪的例子數不勝數,袁紹的下場就很能說明問題,把位子傳給幼子,並不是愛他,而是會害了他。
所以司馬懿不敢冒險,那怕他最鍾愛司馬倫,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將自己的位子交給他,不過司馬懿還有別有心計的,司馬師沒有子嗣,而他的年齡也比司馬倫大得多,等到司馬倫成年之後,司馬師也老了,如果讓司馬師將位子再傳給司馬倫,那就完全地符合司馬懿的預期。
這樣一來,司馬懿也用不著廢長立幼,引發動盪,而且也完全契合他的心意,如果能實現,那就是堪稱完美了。
不過,司馬懿也清楚,這豪門深宅之中,兄弟們之間也未必能同心同德,由於這幾個兒子是四個娘生的,血緣之間,自然也難免有親疏之分,司馬師和司馬昭是一母同胞,兩兄弟之間年齒相當,走得自然是最近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司馬師身死之後,自然會優先地讓司馬昭來接替他的位子。
這顯然不是司馬懿想要的初衷,所以才有了這次鄭重其事的談話,司馬懿明確地告訴了司馬師,我的位子可以給你,但你將來不能把這位子給別人,只能給你弟弟司馬倫。你不是沒有兒子嗎,那你就把司馬倫當成是你的兒子,長兄如父,司馬倫就等於是託孤給你了。
司馬師是何等人,司馬懿這話一出口,他便是心如明鏡了,說實話,司馬倫確實是聰明,但卻不招司馬師待見,畢竟司馬府里時常有風言風語傳出,說司馬懿有意百年之後,將大位傳給司馬倫。
這無疑讓司馬師產生了極大的怨念,他是長子,本來這個位子,順理成章由他來繼承,可憑空里殺出一匹黑馬,就要從他手中搶走嗣位,這如何能讓司馬師甘心,所以,司馬師對司馬倫始終沒有什麼好感。
不過現在塵埃落定,司馬師對司馬懿做出這樣的安排也不是不可以接受,儘管他平時還是更親近於一母同胞的司馬昭,但父命難違,這個時候他焉敢有半點的異議。
「父親之命,孩兒焉敢不從,請父親放心,孩兒從此待倫弟視為己出,絕無二意。」司馬師拱手道。
司馬懿目光如凜,沉聲地道:「師兒,我要你立下重誓,絕不違背!」
司馬師愣了一下,看來司馬懿還是信不過他呀,不過這也怪不得司馬懿,畢竟司馬懿活著,他便有足夠的控制力,可一旦他死去,所有的影響力便煙消雲散了,到底司馬師會不會遵守諾言,司馬懿根本無法預料,所以他才會要司馬師立下重誓。
儘管所謂的誓言約束的不過是君子而不是小人,但司馬懿對司馬師的稟性還是很了解的,他遵守誓約的可能性非常的高。
司馬師遲疑了一下,還是舉手發誓道:「孩兒司馬師在此立誓,待弟弟司馬倫若親子,將來身死之後,必傳位於他,如違此誓,當受天譴,死後靈魂淪為地獄,不得進司馬氏宗廟。」
司馬師的發誓,還是十分講究的,他沒說什麼五雷轟頂不得好死的話,畢竟他發誓是死後傳位給司馬倫,不得好死之類的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倒是死後不得入司馬氏宗廟,倒是合乎司馬懿的心意的。
這個時代的人,對靈魂歸屬看得十分重要,死後魂歸宗廟總比當一個孤魂野鬼也強得多吧,估計這誓言是最重的誓言了。
當然,如果司馬師是無神論者,那就又當別論了。
司馬懿見司馬師立下如此重誓,便是欣慰地一笑,道:「師兒,不是為父不信任你,實在是形勢所迫,曹亮咄咄逼人,只有你們兄弟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有與之抗衡的本錢,所以為了司馬家的千秋大業,還需要你們兄弟守望相助,患難與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