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戰爭藝術
對於喬安娜的問題,郭康其實不太好解釋。
說實話,他對曹建拉來的新兵,不報什麼樂觀態度。別的不說,他和喬安娜說了一會兒話,那邊卻還沒反應,說明這些人連列隊行進都困難,曹建現在估計正頭大著呢。
不過,這話他倒是不好意思說出去。如果旁邊是狄奧多拉,他可能忍不住想吐槽,這些人就算帶去埃及,也只能作為軍隊勞工用。不過這邊的人畢竟沒那麼熟,回頭讓曹建聽見了總歸不太好……
而這個話,確實說起來很長。哪怕對一個塞里斯人來說,可能都不太好直觀地理解。
比如,紫帳汗國的士兵為什麼要進行這個長度的訓練?
因為按照習慣,軍團士兵是從各地調集來的,而且要求頗為嚴格。
一名男性公民成年後,就會按照戶籍,被當地軍區登記,每年從事不脫產的民兵訓練,掌握基本的武器使用法,了解簡單的戰陣規則。當然,最重要的是,習慣羅馬上下一直在大力提倡的紀律性,和規則嚴明的集體生活。
再過兩年之後,這些年輕人就要從事一年的脫產訓練,再加入當地的地方戰團,擔任一年的軍區守備兵。由於紫帳汗國邊境漫長,到處都是敵人,所以這一年裡,幾乎所有人都能實際打幾仗。
這一年的守備也結束之後,普通士兵才有資格加入正規軍團。在正式入編之前,還要經過半年的附加訓練,以確保他們能夠具備大軍作戰所需要的各種技能。
這半年的訓練也合格之後,才算是一個入了門的「軍團新兵」,可以在各軍區的主力大隊,再服役三年。如果期間發生大戰,需要組建軍團,他們就會受命組織起來,外出作戰了。
這也是為什麼,想往軍團里塞羅斯人,會顯得這麼麻煩,得柱國出馬,打通各路關節,才能給一個特例——因為哪怕普通公民,想加入軍團都得費些力氣。軍團兵確實看不起外人,可惜的是,人家也確實有這個資格和底氣……
在郭蓋那個時代,軍團兵和地方守備軍隊,區別還不太明顯,因為紫帳汗國打的基本都是防禦性戰爭,有時候主動出擊,一般也是大家併肩子上,講究不了這麼多。但現在家底厚實了些,也就可以挑挑人,提高平均素質了,所以自從軍區制度確立之後,大體上就一直是這個方式。
這個訓練時間,是從何而來,有多種理論。不過郭康比較相信的,是他家自己祖傳的說法——郭蓋等人,當時其實自己也不是很懂。訓練兩年這個規則,是他們直接從古代史書里抄的……
據說,漢朝的時候,古人就是這麼徵召士兵的。經過兩年的訓練,已經可以充當正卒,充當軍隊的主體了。在這種模式下,漢朝可以長期保持一百個編戶民供養一個士兵的比例。紫帳汗國的耕作技術,再怎麼說也比那時先進,還是養得起的。
不過,隨著戰爭日趨激烈,這些兩年訓練的士兵也不足以滿足要求,所以後來漢朝又建立了服役時間更長的募兵。但這些,對如今的形勢來說,其實用不上。
因為在歐洲,「訓練」都是個很奢侈的東西。長期以來,大家就沒有這個概念。
傭兵首領們一般就是隨便招募些人,規定一些基本紀律。各種技巧,最多靠隊伍里的老兵,自行教育傳授,而沒有統一的規範。大家也都相信,與其浪費時間和金錢進行訓練,不如直接把新兵拉上前線。反正只要打幾場活下來,他們也就成老兵了。這比訓練可省事多了。
而且,不止過去和現在,哪怕未來也是一樣的。
大概二百年後,荷蘭的莫里斯親王制定了一套操典,用來規範士兵的訓練,從此,西歐軍隊才有了統一的規範要求。但這件事,實際作用卻並沒有後世歐洲軍事學家們說的這麼大。
首先,操典並不是個陌生的概念。別說東方了,就隔壁的東羅馬,當年也有操典;海對面的馬穆魯克,同樣也有這種東西。這在整個世界,都不算新鮮東西,也就歐洲人自己不懂,才整天大驚小怪的。
而且,操典規定的重點,只是「士兵應該以何種方式作戰」,而不是「用多長時間、採用何種方式,讓所有士兵做到這種程度」。這倒不是後者不重要。實際上,莫里斯等人也有不少訓練方面的技巧,那個年代也有一批相關的書籍。但在當時歐洲的現實條件下,把它們以標準化的方式鋪開,是不太可能的。
歐洲人長期採用僱傭和承包的制度,像莫里斯親王自己的兵,就天南地北哪兒都有。這種情況下,驅使他們聽從命令,以更高效的陣列和作戰方式行動,就已經很不錯了,其他的根本沒法要求太高。
而在實戰中,雖然多次擊敗西班牙敵人,但從結果看,更可能是政治上的勝利,以及莫里斯本人的指揮水平在發揮作用。
他的士兵,在訓練上明顯不如西班牙人,莫里斯對此心知肚明,謹慎地避免與西班牙名將帶領的主力軍團決戰。然而,在莫里斯晚年,為了救援重要的布雷達城,他還是被迫迎戰精銳的弗蘭德斯軍團。
即使得到了英國人的支持,莫里斯組織的兩次解圍行動,依然都以慘敗告終。急火攻心之下,莫里斯吐血而亡,布雷達城也在一個多月之後向西班牙投降。
而西班牙人呢?其實他們也沒有專門的訓練規則。不過,西班牙有一套很聰明的輪換制度。
新兵加入軍團之後,會首先去義大利之類的地方,待個一年左右。當地的戰鬥比較簡單,可以讓新兵在危險相對較小的環境中熟悉戰爭。等虐菜一年,有了些經驗,再調去尼德蘭之類的棘手地方。這樣,就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相對可靠的士兵了。
雖然看起來很質樸,但這種方式組織起來的西班牙軍隊,已經是當時歐洲的天花板了——甚至比他們之後的時代,士兵的素質都要高。
和傳統印象相反,中世紀後期以來,歐洲士兵的素質並不是線性提升的。在西班牙人之後,很長時間裡,歐洲國家的軍隊更接近「垃圾海」戰術,靠的是人多。在素質和訓練上,反而持續下滑。
比如,很多人覺得,火槍時代的步兵是不能隨便趴下躲子彈的。而當時的很多軍官,也確實這麼認為。因為只要趴下,士兵們就不樂意起來了,也就別指望這支部隊還能正常發揮了。
但西班牙軍隊就經常用這種方式,不止一次有「跪地躲避子彈」的記錄,而就算這樣,他們依然還能保持隊列,再站起來進行戰鬥。
1634年,西班牙軍團與瑞典軍隊在諾德林根交戰,再次用這種方式躲避火力,最後在盟友紛紛潰敗的情況下,逆轉戰局戰勝了對方。瑞典軍死傷慘重,最精銳的「黃色軍團」幾乎全軍覆沒。
——這支軍隊,是古斯塔夫組建的近衛軍,也是這些以顏色命名的瑞典軍隊裡,最重要的一支。大概等於瑞典正黃旗被殲滅了,可見影響的巨大。而這之後,瑞典就基本退出了爭奪。
所以別說東方,哪怕歐洲自己,也絕不是簡單的「不同陣勢線性進化」這麼簡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