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忽必烈的震驚
劉國傑面對阿術的問題,一言不發。
劉國傑能被阿術看重,自然是有些資質的。
正因為明白,所以才知道,漢軍與元軍之間的差距,大到了什麼地步。
如果元軍不進行徹底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應對漢軍的進攻。
但是徹夜的改革,談何容易?
那都不是幾年的事情了。
再次之前,再戰也沒有勝算。
這讓他怎麼回答?
阿術說道:「既然如此,我就何必厚著臉皮苟延殘喘。」
「那公子們?他們還沒有趕來?不等見他們最後一面嗎?」
「看他們運氣吧。」
很顯然,阿術的兒子們沒運氣,沒有見到阿術最後一面。
*******
忽必烈看著阿術的手稿。
雙眼之間充滿悲傷。
說起來,阿術對忽必烈來說,還是晚輩。但阿術反而走到他前面了。這讓忽必烈無限感慨。蒙古人多不長壽。忽必烈已經是孛兒只斤家族最長者了。
這個人時候聽到阿術的死訊,也算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了。
他也算是親眼看著阿術長大了。而今又送走了阿術。
對於安南之敗,忽必烈細細讀了阿術的手稿之後,就沒有怪阿術。他自問即便他在阿術這個位置上,恐怕也不會比阿術處理好太多。
「脫歡----」忽必烈恨極。
這個兒子,他真想殺了。
很後悔當初怎麼沒有看出這個兒子的本性,讓他承擔這麼重要的大任。
現在說什麼都遲了。
他都要面對眼前的爛攤子。
「虞醒。」
忽必烈似乎第一次認識虞醒,特別是虞醒的火銃戰術,讓他徹夜難眠,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即便看到阿術的手稿。
裡面有阿術推測出來一套猴版火銃戰術。
其實戰術戰法這東西,很難保密。在戰場上用一次,對方就知道了。
拿破崙創新戰術,鞭笞歐洲。最後各國都學乖了,聯合起來用拿破崙的戰略戰術來打拿破崙。
阿術乃是天下一流的將領,他擬定的方案。並不一定對,其中肯定有很多問題,但是整個方向是對的。
但問題是,這背後的問題。
阿術能看見的問題,忽必烈也能看見。
阿術不知道該怎麼解決。
忽必烈卻必須解決。
這一年之內,他承受了兩次大敗。
一次是阿合馬之死。
阿合馬死後大半年了,元朝的經濟秩序還沒有恢復正常。
再有一次,就是安南之敗。
「是什麼該做決斷了。」忽必烈嘆息一聲,說道:「傳真金。」
真金太子很快就到了。
忽必烈問道:「阿術的手稿,你看了沒有?」
「已經看過了。」
「你有什麼想法?」
「阿術可惜了。不過,漢賊乃西南小患,不足為慮。兒臣以為,既然阿術已經留下了應對之法,我大元地廣物博,百倍於雲南。只要建立新軍,就足以應對漢賊。」
忽必烈「嗯」了一聲。如果之前,他會有無數話要駁斥真金太子,將這背後很多東西,掰開了揉碎了告訴真金。
但是現在忽必烈累了。
不想多說了。
更重要的是,建立新軍是必然要做的。
而一旦建立新軍,就一定會迎來,漢人勢力與蒙古人勢力重新平衡。
這種情況下,忽必烈是沒有辦法對真金怎麼樣的。
畢竟,真金很早就是元朝漢人勢力總代表了。
說道:「這樣吧,讓伯顏回來訓練新軍。」
「是。」
「另外,你長大了。」忽必烈說道:「傳令,令太子執掌尚書省,從此太子監國。天下所有事務都先秉太子,再秉朕。」
「父皇-----」真金大吃一驚。
他萬萬沒有想到,忽必烈會這樣做。
這幾乎是將天下大權給了真金太子了。
「我老了。」忽必烈嘆息一聲,他都六十多歲,身體肥胖,有很多老人病。精力有些不濟,是真的。
但這不足以讓忽必烈放棄權力。
真正讓忽必烈放權給真金的是朝廷形勢的變化。
他即便派伯顏掌管新軍,但幾十年後,這朝廷大權也一樣會落到漢人手中,這已經是必然了。
不練新軍行不行?
自然是不行的。
忽必烈很確定,他不編練新軍,雲南一定會進攻的。
也就是漢人再興,已經成為必然了。
忽必烈當初藉助漢人軍侯的力量,奪得大汗之位,這十幾年一直打壓漢人。雙方想要建立互信,已經很難了。但是真金太子不一樣了。
真金太子就是披著蒙古皮的漢人。
他身邊的人都是漢人,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
提高真金太子的地位,從而完成漢人和平上位。或許將來,真要走蒙漢融合的路子。
這大概就是眼前局面唯一的解決辦法。
另外,鎮南王脫歡的所作所為,也讓忽必烈忽然明白,他其他兒子,估計還不如真金太子的。真金太子固然有些天真,但心胸,能力,手腕,還是有的。
真金太子是他唯一的繼承人。
早晚都要講天下給真金。
何不讓真金提前接手。同時也讓真金好好看看這些漢人的嘴臉。
忽必烈再清楚不過了。
這些人不在位子上的時候,是一個嘴臉,真正執掌大權,又是另外一個嘴臉。
忽必烈打壓漢人,也不僅僅是蒙漢問題。
「有些事情,都要交給你做了。」
「父皇,春秋鼎盛,豈能言老。兒臣萬萬不敢奉詔。」真金太子不知道是純孝,還是覺得忽必烈是在試探他,跪下行禮,不敢起身。
「起來,說給你,就給你。天下這個家不好當。你覺得有什麼事情拿不準,還可以來問我。不過,很多事情,你都需要自己注意了。」
忽必烈很清楚,形勢所迫。他不得不做出這個決斷,幾乎如飲鴆止渴。
他在的時候,到不擔心什麼事情。
這一點,忽必烈還有自信的。不管出了什麼事情,他只有還有一口氣,還是能鎮得住的。
他擔心的是,等他死了。新軍出身的將領掌控了天下兵權,到時候,又會是什麼樣子?真金太子一心蒙漢融合。
而今蒙古人占上風,這一件事情,對漢人是有好處的。他們自然同意。
但是當他們執掌天下大權後,還認一個蒙古人皇帝嗎?
很多東西,並不是改一個姓氏就行了。
不是將拓跋改成元,將孛兒只斤改成鐵。就真正成為漢人了。
但忽必烈覺得決計是看不到了。
只能讓真金好自為之了。
真金太子自然不知道忽必烈的深意,又試探了幾次,確信忽必烈真讓他監國了。
心中五味雜陳。
「父皇,兒臣以為天下之患,在官制不修,土地兼併。官員以貪贓枉法為能是。兒臣以為,當開科舉,納賢士,然後徐徐圖之,重整官制。鎮之以靜,不興兵事,不興土木,與民休息。」
「其他的事情,步步為營,兒臣再慢慢的做。」
如果之前,忽必烈定然反對。
大元朝廷為什麼官制不修,各地非常混亂。地方上,有省,有府,有路,有府,有縣,有軍。
因為涉及到元朝權貴的封地。
元朝打到什麼地方,將土地都封給權貴。
忽必烈面對這個局面,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只是進行一系列調整,確保大部分權貴的封地都在一個行政單位中,或府,或縣。
並且給他們推薦官員作為縣令,或者知府的權力。
也就是說,很多地方官員都有雙重身份,既是權貴的家奴,也是朝廷的命官。既要對家主負責,又要對朝廷負責。
他們會做成什麼樣子?
也就可想而知了。
科舉之所以不成,甚至元朝後期開年了科舉之後,進士的前程也不是多好的。原因就是這個。官帽子就那幾個,給科舉出身的,這些權貴舉薦的怎麼辦?
更不要說,蒙古人在讀書這上面,能讀得過漢人。
科舉不就是為漢人在朝廷安排人鋪路,對蒙古人有什麼好處?
這一件事情,非要有大亂子不可。
不過,忽必烈沒有選擇了。他說道:「你去做吧。」
「如此一來,雲南之事-----」真金微微一頓,說道:「兒臣的想法是暫且休兵,派使臣出使雲南,封虞醒為大理王,或者雲南王,並贖回九弟,父皇以為如何?」
真金既然監國了,自然要好好做事,結束雲南之戰,還有想辦法贖回自己的弟弟,就是第一件大事。
結束雲南之戰,是與民休息的開始。贖回自己弟弟,自然是孝悌之道的體現。
不過他說的小心翼翼。
擔心會刺激到忽必烈,卻不知道忽必烈對這一件事情,絲毫不在意。
阿術對雲南有過判斷,今後一兩年內,漢人決計無法再戰的。
大戰的消耗太大了。阿術是動員了半個元朝的實力,才能支撐下去。而雲南區區一省之地,能支撐這麼長時間,已經大大超出了阿術的預料了。
忽必烈相信阿術的判斷。
而元朝在新軍訓練出來之前,也是難以開戰的。
既然如此,議和什麼的隨便。
反正等開打的時候,一張廢紙,盡可撕了。
至於鎮南王脫歡。
忽必烈寧可用脫歡的性命來換阿術的性命。脫歡這個兒子,忽必烈已經當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