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難民潮
虞醒專門安排人為騎兵造的甲冑,最重要的是輕便。甚至犧牲了一定的防禦能力,用得鋼材,是炮鋼,也就是活陳吊眼的金甲同樣的材質。不過輕薄了許多。如果真有人用重武器砸,未必能扛得住。
但是尋常刀劍弓弩是射不透的。
有這樣的甲冑,才有楊承澤的大膽。孤身殺入韃子軍中,殺進殺出,卻毫髮無損,並不是韃子不行。而是他一身甲冑,給他減少了太多的傷害。
虞醒為漢軍騎兵打造的方向,類似於胸甲騎兵。有甲冑,但不多。
但要比蒙古那邊強太多了。
然後就是戰法了。
但有一利就有一弊。
漢軍騎兵為了發揮裝備上的優勢,不僅僅有甲冑,還帶了很多其他東西。
作戰的戰術,就是衝鋒陷陣。驅趕韃子騎兵,與衝擊韃子步陣等等。也就是更多發揮戰陣上的作用。
與韃子騎兵大迂迴大穿插。騷擾步兵的戰法完全不一樣。
而這樣一來馬的負重就高,機動力就不如韃子騎兵。
韃子騎兵一心想逃,是追不上的。
韃子騎兵也不是傻子。一定要與漢軍騎兵硬碰硬。
或許有些人對蒙古鐵騎有刻板印象。
雖然蒙古鐵騎,並不是沒有重騎兵。但是蒙古人真正的王牌就是輕騎兵。即便金朝末年,金朝重騎,還給過蒙古人幾次狠的。
蒙古騎兵對這樣的騎兵,也是很有經驗的。
那就是避開不戰。遠遠得跟著,消耗對方馬力,等馬跑不起來了,再反攻,反正蒙古騎兵最大優勢就是馬多。
這其實也是虞醒的用意。
蒙古騎兵在蒙古一方,是主力。有各種戰略作用。甚至大規模迂迴。而漢軍這邊,主力只能是步卒。乃至炮兵。騎兵的作用,有且只有一個,搞對方騎兵。不能讓韃子騎兵,影響到己方戰略部署。
只是三千騎兵太少了。
虞醒也無可奈何。
戰馬太少。
即便擴充緬北一些地方當馬場,想要擴充馬匹,也是一個漫長的周期。
「國公,你怎麼在這裡?」楊承澤問道。
「我正欲去拜見漢王殿下。」
「那正好,我護送國公吧。」
「楊將軍,你這一次來?」
楊承澤指著對面的騎兵,說道:「國公有所不知,那邊是來找我們的。」
「找你們?」
楊承澤隨即將這一段時間的他的工作說了出來。
一句話,驅趕韃子騎兵,阻止韃子騎兵靠近,接引難民。
韃子在江北大屠殺之後,很多百姓紛紛四處逃竄。很多人都逃到了虞醒治下。
安南上皇當初有意無意,將漢王虞醒納入自己的下屬之列。或許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是此刻,卻讓很多百姓對虞醒有一種親近感。
在韃子屠刀降臨的時候,舉目四望,發現似乎只有虞醒坐鎮的文郎地區。才安全。
大量難民逃入,也引起了韃子截殺。
虞醒得知之後,就派楊承澤來做這一件事情,一方面鍛鍊漢軍騎兵。
漢軍騎兵作為虞醒的眼睛珠子之一。他最心疼不過了。但是即便再心疼。虞醒也要拿出去與韃子騎兵碰一碰。原因很簡單,漢軍騎兵如此珍貴,就是要讓他們發揮做強大的戰力。而不是養在溫室中的花朵。
當然了,為了保險起見。虞醒甚至將已經高升的楊承澤給拉過來,繼續統領騎兵,不過是加了高銜。
另外一方面,難民潮對虞醒來說,是幸福的煩惱。
這些被韃子驅趕而來的難民,已經一無所有了。有的只有與韃子的徹骨仇恨。
更不要說,這些安南百姓大多數說漢話,寫漢字。只要稍稍安排。就能改變雲南的人口結構。如果派他們去緬甸。面對緬甸的環境,這些人自然就成為漢族人口了。
因為他們自己不覺得自己是,但是緬甸本地百姓都會覺得他們是的。
人口問題,從來是虞醒的難題。
但凡能解決一點,都是一個好消息。
但問題是,消耗太大了。
出兵以來,虞醒一直在花錢。
十萬大軍孤懸在外,更是沿著沱江,瀘江,建立起烽火台。
龍女灣之戰後。韃子忌憚虞醒的火攻,放棄了對紅河上游的進攻。而虞醒文郎地區,就是紅河上遊河谷與紅河平原結合的地方,東西兩側都有山脈余脈,將紅河與北方的瀘江,南邊的沱江分隔開來。而在這裡,這兩條河,一南一北匯入紅河,就形成一個角地帶。
不管是紅河,瀘江,沱江都是從群山之中衝出來的。
他們上游都是山區。也就是說,韃子想進攻,就必須順著水路,而在瀘江與沱江上搭橋。
這兩者,韃子現在都不敢。
畢竟,之前那一把火太可怕。韃子僅僅是派了大軍與漢軍隔河對峙。雙方嚴陣以待。誰都沒有動手的想法。
阿術不想動手原因很簡單。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敵人要一個個的打,想將安南陳氏搞定,再打不遲。
虞醒不想打的原因很簡單,等造船,等武器。
雙方就一直對峙到現在。
當然了,對峙是真的。並不代表小規模戰鬥沒有了。
楊承澤部這樣的戰鬥任務,相當不少。
虞醒想要搞清楚韃子的實力。
畢竟對面是阿術,在情報上如何準備都不為過。
這樣的戰備,雲南消耗很大。幸好虞醒到了此地第一件事情,就是主持春耕,以至於這一帶地區,糧食生產並沒有遭到破壞,大抵能提供相當一部分的軍糧。
虞醒正高興的時候,卻不想來的難民潮。
從經濟上算帳,虞醒虧大了。
養這麼多難民,給雲南極大的負擔。
但是見死不救,虞醒做不到。
從來以中國人凝聚人心。
什麼是中國人。仁義禮智信。見死不救的事情,韃子可以做。但是漢軍是決計不能做的。
於是,即便再困難。
虞醒也只能咬牙派楊承澤去接應難民。
陳國峻聽了之後,嘆息一聲,說道:「都是我的錯。」
如果他能禦敵於國門之外?
如果他能在白鶴江之戰中打敗韃子?
如果他能------?
太多的如果了。壓得陳國峻內心中沉甸甸的。
不一會兒,他們跟著楊承澤到瀘江邊。
這裡有了臨時的碼頭。
聚集這數千百姓。
陳國峻過來的時候,漢軍將士正在放粥,讓他們吃一頓飽的,等船隻過江。
「多謝漢王殿下。」
「漢王殿下萬歲。」
聽著這些人一邊吃粥,一邊說得話。
陳國峻內心之中,百味雜陳。
「虞醒在安南的民望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嗎?」
「即便打敗了韃子,又該如何打敗虞醒啊?」
陳國峻等人有優先權,等船來之後,立即登船上渡過了瀘江。
一過瀘江情況立即變得不一樣。
仿佛換了一間。
除卻江邊的烽火台之外,似乎沒有什麼戰爭氣氛。連稻田裡的稻穀似乎都整整齊齊的,洋溢著即將豐收的喜悅。
安南水稻一年三熟。已經快成熟了。
陳國峻想起他在江北看到的荒村白骨。
「或許對安南百姓來說,姓陳還不如姓虞。」陳國峻內心中忽然冒出這個想法。被他立即按下去了。
祖宗數代之基業,豈能棄之與人?
陳國峻來到文郎城之後,卻沒有見到虞醒,虞醒去了造船廠。並沒有在城中。
陳國峻就跟著虞醒到了造船廠。
造船廠是在一座湖中。與紅河水道相連。湖並不大。但是虞醒想要的船也不算大。
不需要遠洋決勝,只需要控制紅河的治水權就行了。
虞醒觀察著新船。
整個新船從結構上,並沒有什麼標新立異的地方。
並不是虞醒搞不出一些新結構。而是工匠們理解新工藝有些慢,會浪費時間。
所以這一艘船的設計思路,就是兩個字:加固。
只要能將火炮裝上船,能夠齊射,不至於將龍骨給震斷,就足夠了。這一支船隊的目的就是要打敗韃子水師,控制紅河流域之後,這一支船隊就沒有什麼用處了。
總不能,打水匪,也開著炮船去吧?
這對漢軍來說太過奢侈。
本質一次性去的。
虞醒也就沒有什麼其他改進,只要容易製造,堅固,能完成基本的職能,承載火炮的後坐力。那就行了。
虞醒驗過船。
裝上十門大炮。一陣齊射過後。
虞醒親自查看船隻的龍骨。一寸寸的看過去,確保沒有問題。
這才鬆了一口氣。
這一款船用炮。虞醒在原本炮身等比例放大了。確保炮彈在一里距離內,能夠擊沉硬木木板。以保證將來再水戰之中,對韃子船只有足夠的殺傷力。
能夠破壞船隻。
只是如此一來,後坐力也大了許多。
也幸好,這年頭不管是雲南還是安南都不是缺少木材的。
造船最後的材料,號稱萬木之王的柚木,在東南亞就廣泛分布。安南這邊也是有的。
「就這樣吧。」虞醒說道:「先造出一百艘吧。」
「一百艘?」
趙文滿臉苦笑說道:「殿下,這根本不可能做到。且不說火炮夠不夠,木材就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