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民力可用
他們做著不同的工作。
推車轉運土方。炸石頭,拖鐵碾,轉運物資,保障後勤。
甚至有幾個婦女將孩子背著在背上,用錘子在敲石頭。
「她們是做什麼?」李鶴指著這些女子問道。
「機宜,鋪路的石子,需要大小合規,第一層夯土,第二層大石子,第三層碎石子,並不是所有石頭都合用的。這些女人的丈夫父親都在工地幹活,也就給他們一個活。每人砸百斤合用的石子,給一文錢。」段元朗說道:「其實也就是給各下面人一點福利。」
「殿下說了,工地管飯。」
這個時代最普通的百姓,吃飯是最大的開支。
能一家人管飯,就能省下一大筆錢。
而根據施工要求,確實需要很多碎石。這個時代也沒有粉碎石頭的機器,也有這種需要。
也就是下面人每天交上足夠的碎石頭,不管是從哪裡來都可以,砸出來的,撿過來的都行。
在百姓看來,就是撿錢。
雲南百姓太窮了。為了賺錢,他們能發揮無窮的動力。
「機宜,」方勇說道,「雲南這麼有錢?我才知道為什麼機宜為何如此大方。」
方勇的話,讓李鶴不知道該怎麼接。
「我離開雲南才大半年,雲南就這麼有錢了?」李鶴心中疑竇叢生。
他離開之前,對雲南財政狀況,很了解。
他的手中的情報經費都被砍了許多。
而今幾個月內,居然這麼大方了。
他無論如何都想不通。甚至他有一種更不好的預感:「殿下這樣的大手大腳的花錢,如此一來,殿下手中的錢是不是更少了。我許諾出的錢,豈不是------」
一瞬間,他有一種非常不好的預感。
根本無心與方勇繼續聊了。
「走。快點趕路。」
別過段元朗一路北上,就來到一處已經修建好大橋,這一座大橋從橫跨一道山谷,節約大約一日路程,卻是一座鐵鏈橋。
每一根鐵鏈都有碗口粗細,上面用各種鉚釘螺栓,固定著鐵板。人走上有一種噹噹的感覺。
車馬暢行無阻,甚至兩輛馬車能夠並行。
不過,橋兩邊都有橋樓駐守,特別要求,不允許同時上三輛馬車。
即便如此,也讓方勇嘆為觀止。
站在橋上,山風從腳下吹過,整個橋也不過是微微晃動而已。
李鶴打聽了一下,整個臨安到昆明線上,同樣修建大小橋樑有七座之多。李鶴都不忍心去打聽造價了。
只覺得,這哪裡是鐵鏈橋,分明是錢鏈子搭起來的橋。
「朝廷的財政會有多緊張?」李鶴內心中,分外著急。決定快馬加鞭。
他在江西做的事情,不管是對是錯,都要讓虞醒知道,否則自己生死榮辱是小,壞了朝廷大事事大。
昆明,漢王宮。
「殿下,」張道宗向虞醒匯報說道:「臣從臨安工地上視察的結論,今年完成從臨安到永昌的道路鋪設完全沒有問題。有問題的也主要是修建橋樑。」
鋪設道路其實並不需要什麼技術,只需要一把力氣而已。
而百姓其實從來不缺少力量。
農業社會除卻農忙時節,勞動力都是過剩的。
很多百姓都要承擔無償的徭役。
而今給朝廷幹活,還能給錢,這大大激發了老百姓的勞動積極性。
甚至唯恐,這活計被別人搶了去,自己卻幹不了。
在加上,從臨安到昆明,昆明到大理,大理到永昌,這道路其實並不是毫無基礎的。多少年先民用腳步與車馬硬生生踏出的路,南詔大理兩朝,對大理為中心的交通網,也進行一定程度的修繕。
這都是有基礎的。
這一段路程,大多都是在原本的建設基礎上,進行擴寬鋪設石子,能讓道路承重,即便下雨,也能跑馬車。
這是名副其實的馬路。
但是修橋就不一樣了。
修橋是一個技術活。
不管選定位置,還是設計橋樑,打造各種鋼鐵部件,運輸到指點位置,都快不起來。
虞醒看著手中的材料,有些吃驚,說道:「這麼快?有多少人參與進去?」
「大抵有十萬壯丁健婦。」
「我低估了勞動人民的力量。」虞醒暗道。
虞醒在他記憶之中,就沒有見過大規模人力施工,只要大型工程都是有很多工程機械的。而且即便再簡陋的機械工具,也是人力勞動的數倍,數十倍。
即便,虞醒降低了道路要求,但一想到,不管是土方也好,石頭也罷,都必須人力,一下一下挖出來,虞醒就決定快不起來。
即便如此虞醒還有一些不相信。問道:「修路慢一點,沒有什麼。但萬萬不能出岔子。百姓死傷太多,我也絕不接受。」
「請殿下放心,施工到現在,有三人墜崖死,有兩人被鐵碾子壓死。另外有五人,被碎石砸死,再沒有其他傷亡了。」
這個傷亡人數,在這樣大的工程之中,已經算是相當不錯。這
虞醒好奇的問道:「鐵碾子怎麼會碾死人?」
偏振輪,這個名字大多人都記不住。都叫鐵碾子,虞醒也只能入鄉隨俗了。
但是他很清楚,鐵碾子是無動力的。用得時候,要用人拉著才行。而且裡面配重輪的轉速與外面大輪子是不一樣的,必須很用力才能拉得動。怎麼能壓死人嗎?
「殿下,下陡坡的時候,有人圖方便,直接推著鐵碾子滾下來了。於是------」
虞醒很清楚,雲南少不了陡坡。
他設計的操作規範中,是要拖著鐵碾子一點點的放下來,最少十幾個人拉著。
結果,還是出了這樣的事情。
想想就知道,一百多斤的鐵傢伙,沿著山坡滾下來,那豈不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只壓死兩個,已經是燒高香了。
「殿下,此事是臣的監管不嚴,請殿下恕罪。」
「這不管先生的事。」虞醒才不會因為這一件事情問責丞相。言歸正傳:「預計從昆明到江頭城的道路,什麼時候能夠修繕好?」
「殿下,臣剛剛從緬甸回來,臣以為這一段路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就是昆明到永昌,這一段有舊路作為支持,本身是擴建,修繕,又多經人口稠密區,可以就地僱傭百姓。讓百姓在家門口乾活,不用給太多錢的。故而刨除夏收,秋收時間之外,大抵今年過年之前,能夠修繕完成。」
「但從永昌到江頭城,就是另外的情況。」
「這些地方,山高路險很多地方,只能連走馬都很艱難,這道路要重新開拓,甚至很多路段都要重新規劃,開山鑿石,用功數倍於之前,偏偏這些地方,地廣人稀,甚至野獸橫行。連一個人煙也沒有。」
「想要修路,必須從後方招募民夫。那這個價格就不好說了。」
「臣以為單單過過怒江,翻越雪山這一段路,平均下來,一里路一萬貫未必能下來。而且,這些事情並不是尋常民夫可以勝任的。」
虞醒心中嘆息。
之前修得快,不僅僅是因為百姓用心,還有之前漢唐南詔大理多多少少有些經營。虞醒只是在此之上,進行修繕擴建而已。但是這可就不一樣了。中原對滇西地區的經營,其實是在元明清三朝才開始的。
元朝兩征緬甸,明朝三征麓川,後期萬曆年間明緬戰爭,更有清朝十全老人的清緬戰爭。清軍屢攻不下的老官屯,就在江頭城附近。
這一次次軍事行動,都有大量的後勤修繕工作。
抗日時期,修建滇緬公路的時候,就看見當地官道附近有石堡。這石堡中有完整一壇壇火藥,就是清軍預備修路之用的。
虞醒而今要修的道路,就標準而言,自然是遠遠不如滇緬公路的。但難度並不比滇緬公路差。原因就在這裡,滇緬公路修建的時候,這附近好歹有元明清三代之經營遺留。
而虞醒面對卻從來沒有中原王朝大規模修建的道路。
虞醒說道:「張先生,可有什麼辦法?」
張道宗說道:「殿下,臣以為可派軍隊參與?這就方便多了。」
虞醒思索良久。
不管是開山破石,還是修建棧道,這些道路修建,都很有技術含量。尋常百姓是不行的。百姓在修繕從臨安到永昌這些道路上,不過是下苦力,搬石頭,轉運土方。
而今,在大山之上,這樣的事情就難太多了。
問題是,虞醒不能讓軍隊參與。
戰爭之時,先軍政治,一切為了戰爭。
韃子而今不來,不代價將來不來。
戰爭隨時可能爆發,軍隊隨時需要奔赴戰場。
如果讓軍隊參與這些苦活累活,且不說這些事情會影響軍隊的日常訓練。
萬一有了軍情,如何從滇西將軍隊迅速調過來。
與韃子相比,虞醒的軍隊數量是相當不足的。
再將這些軍隊派去修路,更會造成軍事力量匱乏。
「軍隊不能動。」虞醒說道:「不過,可以組建一支新軍。」
一支專門修路的軍隊。
雲南地形決定了,想要發展,要修的路不知道有多少。
這一件事情,的確是需要考慮。
「你先回去吧,這一件事情,我來想辦法。」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