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東林書院成立!靖康之變爆發!

  對於方臘是不是農民,徽宗朝以前的人搞不懂。

  但明朝的,卻很清楚。

  如果方臘真的是因為活不下去了,因為朝廷的統治太過腐朽,那水滸傳中,就應該是方臘當主角。

  而此時,秦鎮繼續開口道……

  「這方臘,是浙江人,有一座漆園,說白了,他就是不滿意朝廷的徵稅。」

  「講道理,他也屬於士紳權貴階級。」

  「如果真的是農民起義的話,那應該是打地主,分田地,這才符合利益。」

  「但他打的,是官服,殺的是官兵,甚至,連老百姓,他一樣不放過。」

  「什麼農民起義?這就是造反!」

  「而且,還是文官士紳階級推出來的代表,是那些人的扶持,才有了所謂的方臘農民起義。」

  「當然,最後方臘還是敗了,被童貫直接給鎮壓澆滅,就連方臘本人,也被帶到了開封斬首。」

  「除了方臘起義以外,同時期還有個宋江起義。」

  「在水滸傳中,說他有一百單八將,占領了梁山,打著替天行道的名頭,農民起義。」

  「事實上,宋江不過只是有三十六人搞事情。」

  「並且,規模也沒有多大,在方臘面前,就是個弟弟,還是弟中弟。」

  「當然,方臘不重要,宋江也不重要。」

  「之前說了,宋徽宗與蔡京,現在輪到童貫了,就說說童貫。」

  「在所有人印象中,童貫就是個權宦,死太監,根本沒有半點本事,就被宋徽宗各種提拔,還去打仗鍍金。」

  「在《奸臣傳》中,蔡京是六賊的頭頭,童貫就是排名第二的大奸臣!」

  「在各種評分之中,蔡京與童貫等六賊,基本上都是排名倒數的存在。」

  「如果有個什麼奸臣榜,這兩人至少也能排得上前列。」

  「那就說說看,童貫到底是什麼樣的。」

  「童貫,開封人,一開始,被宋徽宗派去收集字畫。」

  「等到後來要攻打青唐的時候,蔡京已經上位,就推薦童貫去當主帥。」

  「針對青唐的吐蕃政權,其實早在宋哲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打了。」

  「甚至,陸續占領了邈川城、宗哥城、青唐城,並改邈川城為湟州,青唐城為鄯州。」

  「元符三年,建湟州為都護府。」

  「元符三年,也就是宋哲宗死那一年。」

  「隴右都護府,其實都能很清楚的看明白,建立這個的原因,也是為了更好的攻打西夏,直接北伐,三面圍攻,西夏幾乎是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就可以輕鬆攻滅。」

  「但這時候,宋哲宗,『恰好』死了!」

  「這可真是太巧了。」

  「前腳,隴右都護府建立,準備攻打西夏的時候,後腳皇帝就死了。」

  「而皇帝死後,這支駐紮在隴右都護府的兵,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了主心骨。」

  「只需要有人在青唐地區煽風點火一番,這就成了當地民眾激烈反抗,宋軍處境艱難,朝廷就開始決定撤兵!」

  「這情況,簡直與當初高太后會還宋朝攻占的西夏四個地區如出一轍,不能說毫無關係吧,只能說一模一樣。」

  「這時候,其實就是向太后掌權。」

  「不管是高太后還是向太后,但凡是太后攝政,基本上就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禁止變法,啟用舊黨,把一切對外擴張的領土全都還回去。」

  「所以說,在宋朝,想要向外開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就算在勇猛的兵也沒用!」

  「出兵攻打,需要糧食吧?」

  「後方直接給你斷糧,餓都能給你餓死!」

  「就如同神宗時期,攻打西夏的時候一樣。」

  「都打到人家陪都城下了,後方就是不來糧食,最後餓死的人,是戰死人的十倍。」

  「別說什麼給文官潑髒水,這就是事實。」

  「趙匡胤重定秩序,建立了宋朝,表面上看,秩序出來了,天下太平了,繁榮了。」

  「可別忘了,所有人,曾經都吃過人。」

  「能活下來的,身上就沒有一個是乾淨的。」

  「而幾十年過去了,表面上看,好像沒有什麼,文官天天談的是忠君愛國,宣揚的是仁義禮智信,給老百姓洗腦,讓老百姓忠於朝廷,忘掉曾經的陋習,改掉曾經的壞毛病!」

  「是,百姓是改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許也已經忘掉了那段歲月。」

  「但是,這幫子專門宣講的文官,文人們,可不會忘。」

  「他們知道,這所謂的仁義禮智信,所謂的忠君愛國,就是一種愚民手段,就是專門糊弄百姓的。」

  「只要老百姓信了,也就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而他們本身呢?」

  「一個個的,穿的人模狗樣,渾身上下閃爍著正義的光輝,就好像,他們與曾經,早已經劃清界限,成了過去式,身上只存在真善美,沒有一點邪欲惡!」

  「然而,事實上,不是沒了邪欲惡,只是被他們隱藏在了心底而已。」

  「就像蘇軾寫的那句詩一樣:崎嶇事節制,隱忍久不決!還有別人寫的,如:要當且隱忍,勉強就功名。」

  「其實不光是文人,將黑暗隱藏在心裡,幾乎是每個人同樣都會有的東西。」

  「那些喜怒形於色的,基本上不長久。」

  「就像趙匡胤的兒子,乃至趙光義的兒子一樣,在宋朝,就講究一個喜怒不形於色。」

  「等到掌權了,等到自己的地位高了,那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這不就是【要當且隱忍,勉強就功名!】麼?」

  「當然,話題有點偏……」

  「宋朝想要向外開拓的難點,除了用兵後方不給糧食以外,還有一個就是……」

  「就算你攻占了,可皇帝死後,那這地方,又會被攝政的太后,或者文官等給還回去。」

  「所以,你攻占了也沒用。」

  「直到建中靖國元年三月,也就是宋徽宗登基後,第二年,最後一批宋軍,也徹底撤出了湟州,已經算得上是徹底放棄湟州了。」

  「宋朝的版圖,再次變成了曾經的模樣。」

  「不是宋徽宗想放棄。」

  「就沒有皇帝嫌棄自己國家領土多的,自從始皇統一天下以來,那一統天下,天底下只有一個政權的思想,幾乎都刻到了骨子裡。」

  「但凡當皇帝的,有幾個不想一統天下?當然,也確實有,但這些偏安一隅,不想著一統天下的,基本上名聲都不好。」

  「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胸無大志,沒有報負。」

  「當然,宋徽宗也想一統天下。」

  「於是乎,崇寧二年,在向皇后死後,宋徽宗經過兩年時間,總算穩定了朝局,將皇權獨攬己身,再次派遣宋軍,進入湟水流域。」

  「六月份,再次收服湟州。」

  「崇寧三年,四月,宋軍抵達了青唐。」

  「之前是說什麼青唐的各部落部族激烈反抗,導致宋軍撤兵。」

  「然而,這一次,宋軍在抵達青唐成後,史書上記載:偽龜茲國公主、前封齊安郡夫人青宜結牟及其酋豪李河溫率回紇、于闐般次諸族大小首領開門出降。」

  「還沒打呢,直接開城投降了,這還能叫什麼激烈反抗?」

  「才過去短短三五年時間,態度轉變這麼大?」

  「前倨後恭?」

  「說白了,宋軍就是主動撤兵,根本不是什麼激烈反抗,處境艱難。」

  「支持,青唐城被收復,之後,又陸續收復收復廓州、積石軍。」

  「說實話,設立隴右都護府,將大宋版圖擴張,這種事絕對不算小。」

  「然而,打開搜尋引擎,關於宋徽宗的介紹中,壓根沒有提到『隴右都護府』,就更別說攻占青唐了!」

  「當然,在童貫的介紹中,對這些也是一筆帶過,平淡的就像是水一樣,輕描淡寫,宛若他今天早上吃了什麼一樣。」

  「說白了,這段歷史,是真的被抹除了太多。」

  「同時,把童貫的功勞等,也抹除了,說童貫只是監軍,統帥是那王厚。」

  「然而,隴右都護府設立之後,王厚當上了威州團練使、熙河經略安撫使,帶兵攻取廓州,拜武勝軍留後。」

  「而童貫,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連續升官至武康軍節度使,討伐溪哥臧征,收復積石軍、洮州,被加官為檢校司空。」

  「後來,宋徽宗又拜他為開府儀同三司。」

  「如果童貫真的是監軍,這些提拔,根本與他的功勞不匹配,更別說開府儀同三司了!」

  「當然,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

  「在童貫他們抵達湟州的時候,宋徽宗的宮中,恰好失火了。」

  「唉,對,就這麼巧。」

  「當然,具體什麼地方失火,沒有記載,或者說,被人抹除了。」

  「要知道,古代失火,可不是一件小事。」

  「畢竟,宮廷多為木質結構的建築,一旦發生火災,往往很容易就迅速蔓延出去,要不了多久,滔天火海就會出現。」

  「這是什麼?這很明顯是奔著燒死宋徽宗去的,就是不打算收復湟州,青唐。」

  「可惜,宋徽宗命硬,沒死成。」

  「而史書中記載就是,宮中忽然失火,宋徽宗認為是不祥之兆,於是乎就下令童貫停止出兵。」

  「然而,童貫並未聽從宋徽宗的命令,而是將詔令藏入靴中,繼續率軍出征,最終成功收復了湟州。」

  「這詔令,要麼就不是宋徽宗下的,要麼,這事就是虛構的。」

  「畢竟,剛抵達湟州,宮中失火。」

  「宋徽宗認為不詳,於是下令,童貫並未聽取宋徽宗的命令,繼續率軍出征。」

  「這中間,就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從開封到湟州,那是兩千六百多里地!」

  「古代最急,莫過於八百里加急。」

  「一天跑八百里,這兩千六百里,至少要跑三四天。」

  「更別說正常情況下的驛馬速度了。」

  「兩千多里地,真不是說抵達就能抵達的。」

  「真以為前線與朝廷無延遲?就像發簡訊打電話一樣呢?」

  「總之,不管如何,隴右都護府,是重新設立了。」

  「而這一年,也不過只是崇寧三年。」

  「童貫這個人吧,說他是宦官,就別因為宦官的身份就有什麼刻板印象,首先,他體貌魁梧,穿搭很是講究,甚至,還有鬍鬚,皮膚堅硬如鐵,一點也不像宦官!」

  「童貫具體是不是宦官,說實話,這一點,也有點存疑。」

  「不過也無所謂,是不是宦官也不重要。」

  「反正童貫武力值爆棚就行了!」

  「除了武力收復河湟地區,建立隴右都護府以外,童貫還率兵征討西夏。」

  「本來,收復河湟地區的下一步,就是攻打西夏。」

  「正好,西夏又不斷騷擾宋軍邊境,那就簡單了,直接派遣童貫出戰。」

  「這一戰,就是正兒八經的戰鬥了。」

  「此時的朝堂上,還是宋徽宗與蔡京說了算,說白了,大權已經獨攬了!」

  「在徽宗朝的樞密使,有五個,分別是:童貫,蔡京,王黼,梁師成,朱勔,」

  「看到沒,六賊有五個,都當過徽宗朝的樞密使。」

  「說白了,就是宋徽宗的心腹。」

  「童貫在前面打仗,不管樞密使是蔡京,還是王黼,亦或者梁師成,朱勔,反正都是不會不給糧草。」

  「只要糧草到位,打仗就簡單了!」

  「從1104年開始,就一直對西夏用兵。」

  「宋史那邊記載的比較少,夏國傳倒是記載的比較多。」

  「1104年,五月,西夏出動鐵騎與宋朝相爭,西夏軍被宋軍擊退。」

  「六月,西夏軍與宋將折可適戰於靈州川,又敗。」

  「十月,李乾順(西夏皇帝)遣使向宋朝請和,被拒。」

  「1105年,宋軍多次進攻西夏,西夏軍一再被擊敗。」

  「1106年,遼國介入,西夏與宋庭終於議和。」

  「可以說,在童貫的帶領下,夏國被打的已經堅持不住了,沒有遼國介入,西夏真的會被滅國。」

  「其實這時候已經可以看出來了,三分天下,真的很難滅掉一方。」

  「如果宋朝滅了西夏,那下一步肯定就是對付遼國了。」

  「遼國不願意看到這種事情,自然而然就會去幫助西夏。」

  「要是宋軍還是打算滅西夏,那遼國不介意派兵去繞後攻打宋朝。」

  「同時,宋軍在對付西夏的時候,遼國也可以派兵增援。」

  「果不其然,後來,1115年的時候,再次攻打西夏,結果,這一次,西夏有了遼國當盟友,大敗宋軍,《宋史》記載,此戰十萬大軍皆戰死,當然,肯定沒有那麼誇張,不過,這一戰,肯定是敗了。」

  「對此,宋徽宗很不爽。」

  「遼國很煩!」

  「真的很煩。」

  「但也是沒辦法的事。」

  「遼國肯定不願意看到西夏被滅。」

  「所以,接下來的情況就是,想辦法,滅了軍事能力更加強大一點的遼國,沒了遼國,才可能滅了西夏。」

  「順帶一提的就是,也是在這一年,1115年,完顏阿骨打崛起了。」

  「趁著遼國大部分主力都在幫助西夏偷襲宋朝的情況下,他乘勢崛起。」

  「本來,前一年,也就是1114年的時候,他就瞅准機會,逐步統一了鄰近部落,擴充勢力。」

  「等到遼軍主力都去幫助西夏後,他連敗遼軍於寧江州、出河店!」

  「做大做強,再創輝煌!」

  「終於,1115年的時候,他稱帝了,國號大金!」

  「說白了,完顏阿骨打能崛起,能建立大金,還是鑽了空子。」

  「沒有宋朝出兵西夏,遼國增兵支援,他想要崛起,還不知道要等多久。」

  「首先確定一點,宋軍的戰鬥力不弱,絕對不弱!」

  「攻打西夏,連戰連勝就可以看得出來。」

  「此時的宋軍,絕對是精銳,就算稱不上虎狼之師,也絕對算得上是精兵強將!」

  「如果十萬宋軍真的被全滅。」

  「那遼國與西夏的合兵,至少也要有三五十萬才行!」

  「沒有三五十萬,全滅十萬宋軍根本就是在開玩笑!」

  「之後,童貫還收復了燕雲十六州的,就是所謂的聯金滅遼。」

  「史書上說,是童貫花錢買來的燕雲十六州,而且,在聯金滅遼的過程中,宋軍就是個打醬油的,連戰連敗。」

  「這完全是扯淡。」

  「滅掉遼國的主力,就是宋軍。」

  「雖然說金國已經建立了,但當時剛建國的時候,金國有多少主力?能拿出多少兵力來?五千?還是一萬?」

  「誠然,的確有一萬兵力,別把『滿萬不可敵』真當歷史了。」

  「別說一萬人了,給五萬金兵,也別想滅了遼國。」

  「他就沒那個本事!」

  「兵力不夠,後勤不行。」

  「他可以在遼國之中割據一片地區,當山大王,但絕對做不到滅遼。」

  「而滅遼的大規模兵力,還是宋朝這邊。」

  「根據遼金史記載,遼國那邊,遼天祚帝,統領契丹、漢軍,十多萬,號稱七十萬。」

  「完顏阿骨打率領兩萬迎敵。」

  「宋朝這邊,出兵二十萬。」

  「關鍵是,童貫還不僅攻打遼國,還將遼國很多大臣策反了。」

  「就這種兵力部署,一眼都能看得出來大概是個什麼情況。」

  「說什麼,在童貫的指揮下,二十萬大軍北伐燕京,大敗而回,嚴重暴露宋兵的腐化,為後來的靖康之難埋下禍根。」

  「他媽的,童貫不是不知兵,他是打過仗的,而且,還是大勝仗,打西夏的時候,要多猛就有多猛!」

  「結果到了這,二十萬大軍大敗而歸?」

  「這不是糊弄鬼麼?」

  「而且還說,遼軍也很腐敗,雖然兵力多,但戰鬥力不行。」

  「而金國那邊,出兵雖然少,但個個都是可以以一敵十的猛人。」

  「就這樣,完顏阿骨打帶著兩萬人,打崩了遼國十多萬人,滅了遼國。」

  「反正就可勁了吹唄,金兵滿萬不可敵嘛!」

  「說白了,真實情況就是,金軍那邊,只是起到一個牽製作用。」

  「主力還是宋軍。」

  「讓遼軍兩線作戰,疲於應對,最終,一舉滅了遼國,還順利的收復了燕雲十六州!」

  「這才有了童貫封王的事情!」

  「總之,反正,外部局勢就這樣。」

  「已經可以顯而易見的能夠看得出來,宋庭的高層,已經是宋徽宗說過了算。」

  「而從宰相到樞密使,再到各個部門尚書等,有權力的,說的上話的,全都是宋徽宗的人。」

  「此時,宋朝的版圖,已經多出了隴右都護府,還有燕雲十六州,不僅是整個宋朝最強盛的時期,也是經濟最繁榮的時期。」

  「經過蔡京推行的新法,整個大宋,可謂是欣欣向榮,儼然有重新恢復天朝上國的趨勢。」

  「可為什麼忽然之間,就發生了靖康之變,導致一朝崩盤呢?」

  「那還得從宋徽宗變法中的一些做法來說。」

  「首先,宋徽宗的全民教育,全民養老,還有常年的北伐,這都是要錢的。」

  「但錢從哪來?」

  「當然是變法收稅了!」

  「蔡京用的還是王安石變法,而王安石變法,拋除那些利國利民的政策,大頭,還是收稅,收富人的稅!」

  「再加上那些收歸國有的,金銀礦,茶、酒、鹽等。」

  「這些掙錢的買賣都歸國有化了,國家不就有錢了麼?」

  「當然,士紳肯定不樂意了。」

  「之後,又因為宋徽宗下詔廢除了科舉,廢除了薦舉。」

  「這又得罪了士大夫。」

  「終於,到了1111年,也就是北宋政和元年。」

  「這一年,在江蘇無錫這個地方,東林書院就產生了……」

  「明朝時期的東林黨,其實就與這個有關。」

  「而這個東林書院是幹什麼的?」

  「這東林書院,就是代表私人資本的組織。」

  「東林書院的目的,就是反對國有化。」

  「這放在後世,某個國家,其實就有類似的東西,哦,不能說類似,就是一個東西!」

  「他們喊的口號是,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咱們這,就叫國不可與民爭利!」

  「這不就是反對國有化麼?」

  「反對國有化幹嘛?說白了,還是抱團對抗皇帝!」

  「而東林書院成立十來年後,就發生了靖康之變。」

  「而接下來,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歷史上,真實的靖康之變!」